(一)《無量壽經》三法忍
淨土經亦有證悟法理而安心的「三法忍」,《無量壽經》第34(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48(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隋.淨影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下: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
1.音響忍,聽聞教法,而得心安(尋聲而悟解)--十信位。
2.柔順忍,隨順真理,思而得悟(伏惑而不生)--三賢位[2]。
3.無生法忍,證悟實相,於法安住(離相而頓契)--七地以上[3]
唐.玄一《無量壽經記》卷上,以三忍配三慧[4]:
1.聞慧,近從音教而有音響忍。
2.思慧,隨分調心而有柔順忍。
3.修慧,觀證無生之理而有無生忍。
日.(望西樓)了惠《無量壽經鈔》五:
1.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2.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3.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
又引述新羅僧義寂之解釋:
1.音響忍,聞真實之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住,為音響忍。
2.隨順忍,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違逆諸法,以隨順深入一切諸法,以清淨之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而深入具足。
3.無生法忍,不見有法之生,不見有法之滅;若不生則不滅,不滅則無盡,無盡則離垢,離垢則無壞,無壞則不動,不動則寂滅。
前「聞名得忍」願(34)則唯說無生法忍,故「圓融忍」義猶未分明,故有此願也。《梵響》云:「聞一切法即空不空不可思議,不驚怖畏,信解受持,受樂順入,修習安住,而如音響,無有所住,此音響忍也。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此柔順忍也。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第三無生法忍。又音響忍,聞諸法實相,信受猶在散心,若得禪定,即時得柔順忍,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是若常修習此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得無生忍,此依《大論》。
以上是未生極樂之「他方眾生,聞我(彌陀)名字」所得之忍,故有修證階位之差異。善導《觀經疏.序分義》云:
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此處融合了三忍的名義(一忍三名),並降低其得忍之層級,外凡(十信)夫於佛力加被而見極樂淨光之時,即得無生忍。
日. 證空「領解觀門為無生忍,乃信本願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親鸞「得他力信之一念」,「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良忠「十信中忍,歡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試述其義,韋提希夫人由念(彌陀)佛而心生歡喜、悟解真理、住於正信。所得之忍,以專想而見淨土之莊嚴,或信受而得本願之利益,就其心情而細分為三,外凡所得之忍,故能普攝一切(三根)眾生[5]。
(二)往生人之光明與智忍
《無量壽經》云: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關於往生之後所證「光明」與「智忍」是否平等一味的問題,分論如下:
問:極樂國中為何還有光明與根器的差別?
慶答:光明是智慧的顯現,智慧是斷惑的成果;
1.眾生在其他國土所斷的「惑」有多少,所證的智慧也有深淺;聲聞眾斷惑(見思)少,證悟低,身光近(一尋);菩薩眾斷惑(塵沙)多,證智勝,光明遠(百由旬)。
2.聲聞、菩薩(一尋、百由旬),鈍根、利根(二忍、無生忍)乃依其往生之初,自有的光明 (智慧)而言,阿彌陀佛順其原來的根機而為彼說法;之後,由於佛本院功德力的不虛作住持,一切往生者,同見佛、同聞法,畢竟同斷一切惑、同證一切種智(諸法實相);智慧圓滿,相好莊嚴(咸同一類),神通無礙,六根靈明(第41願「具足諸根」),具足甚深無生法忍(第48願「得三法忍」),成不退轉(地上),乃至一生補處(等覺)。安樂國提供了無垢染(至極清淨)的環境,可速斷煩惱、速證極果。
其次,極樂菩薩有兩種「示現」:
一生補處:智門遊戲(隨順佛願)—周遊諸剎,普修供養,多集功德,聞法悟入
自在化現:悲門普入(除其本願)—常遊穢土,現種種身,慈悲為物,弘讚一乘
3.從還相迴向(度眾/功用)而言,隨其本願到各方國土去度化眾生,能自在的化現聲聞或菩薩,其身光可有不同,或現鈍根與利根,所證諸忍亦可不同。
其次,《無量壽經》又云:
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問:此處用「聞」不用「聽」,有何特別?又三種忍有「層次」的差別?
慶答:聽與聞,在古代可通用,也可分別,如「聽而不聞」,耳根觸聲塵[6]而有反應,是「聽」;進而由意識了別、添加其意義,為「聞」,就是「知義、入心」,佛經開篇之「如是我聞」,有聽其聲 (言)知其義(解),乃至有念心所之記憶(於所習境而不忘失),故能於佛滅後結集大會中複誦[7];如是之「聞」,內容豐富,乃學佛之初步:「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也就是聞-思-修-證,或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安樂集》說/聽方軌云:若得聞經、聞法、聞實相、聞大乘經教、聞彌陀佛名,且能繫念、受持,不生誹謗,深生愛樂、歡喜讚仰心歸依,必是宿世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今生乃得聞如是三寶,而具足功德,獲不可思議利益,罪滅心淨,即便往生不復退。[8]
又問:此處三種忍有「層次」的差別?
慶答:生彼淨土之後,於彼道場樹「聞聲見形」,所得之甚深(三)法忍,唐.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
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故,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順者不違空),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故,云柔順忍;觀於諸法,絕四句故,云無生忍。
這三忍之名義,雖隨順世間法相而有不同;而其真實功德,皆是安樂國中自然熏習之成就,往生者在此見樹聞聲而三忍同證,平等一味,非如他界之個人修行所得,故不須論其階位與層次。如《無量壽經義疏》所說: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也就是《無量壽經》云:
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
[1] 象山慶<柔軟心-柔順忍>
[2] 《維摩經.法供養品》:「聞如是法,得柔順忍。」肇《注》卷10:「什曰:柔謂軟鈍也,於實相法未能深入,軟智軟信,隨順不違,故名柔順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思惟於諸法之實相,隨順於證悟之理,心安住而不動,伏其業惑--十信位。
[3]《三藏法數》: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信者,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印順法師《學佛三要》順信與淨信:(般若道)三階段:一、「信可」,或「信忍」。對佛法,從深刻理解而起的淨信。到此,信心成就;純淨的信心,與明達的勝解相應,這是信解位。二、「信求」:以信可的真信,發為精進的修學。在確立信解而進求的過程中,愈接近目標,信心愈增勝。這是解行位。三、「證信」,或「證淨」。經實踐而證實。過去的淨信,或從聽聞(教量),或從推理(比量)。這時「悟不由他」,「不依文字」,是證位,現量的通達。在大乘中,是初地的「淨勝意樂」;在聲聞,是初果的得「四證淨」或「四不壞信」。
[4] 迦才《淨土論》上亦云:無生忍有四:1.緣教故,得無生忍,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讀大乘經論作無生解,即聞慧;2.緣觀,十解已上,十向作三無生觀,解萬法無生,思慧;3.證理,初地已上,由證遍法界二空真如,修、思;4.約位,八地已上,由得真俗雙行無功用,修慧云云。
[5]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第34「皆得法忍總持願」:《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加持,見到住立空中發出熾盛光明的西方三聖,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將此無生法忍釋為喜忍(信心歡喜,得往生益),亦名悟忍(悟解彌陀大悲威神力),亦名信忍(信可一念感通,即得往生)。這是薄地信外凡夫之無生忍,不是聖賢位。然一切聖凡,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畢竟能悟(證)無生法忍,得無量陀羅尼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蒙佛願力,帶業往生,華開見佛,疾證菩提。……信忍,她深信只須發願持名,定得往生。悟忍,她覺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力早已成就,只須接納,決定能去。喜忍,她由此信知而生大歡喜。這就是淨土門的核心,以佛知見為我們的知見。
[6] 如眼見色,可分「顯色、形色、表色」;耳聞聲(塵/境),或可類推。1.顯聲:不同品質高低單獨音節,意識可對單音添加概念,如某種樂器的聲音。2.形聲:許多單音節組成曲調,耳識只聽到連串的聲音,意識可加上曲調的概念。3.表聲:意識經由形聲的組合,添加主觀內涵的詮釋,比如悲壯、淒婉等。佛教修行有所謂「捨識用根」,另作別論。
[7] 《觀經四帖疏》:「我聞」者,欲明阿難是佛侍者,常隨佛後,多聞廣識,身臨座下,能聽能持,教旨親承,表無傳說之錯,故曰「我聞」也。
[8] 其完整文句如下:「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深生愛樂。」「今日坐下聞經者,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若經供養一恆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樂。」「 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 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繫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大經讚》(讚彌陀偈)云:若聞阿彌陀德號 歡喜讚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則為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 亦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復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