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我們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換來想要的結果。
升職、考試、專案提案——每一次出發前,我們都會對自己說:「好,我要好好努力!」
這句話聽起來多麼正面,卻往往是焦慮的起點。「太想贏」的那一刻,我們其實已經輸了專注
我曾經輔導過一家外商公司的部門經理。
她在年度預算簡報前,整整兩週沒好好睡覺。
她不是懶散的人,恰恰相反——她太在意輸贏。
她想讓主管肯定、想讓團隊驕傲、想讓自己「值得被看見」。
但簡報當天,她的腦子裡全是雜音:「我是不是講太快?」「他們會不會不喜歡我的提案?」
那一刻,她不是在簡報,而是在對抗自己的焦慮。
結果報告結束後,她苦笑說:「我不是沒準備,只是太想贏了。」
這句話,讓整個會議室都靜了下來。
「私心雜念」這件事,其實人人都有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Self-focus interference(自我焦點干擾)。
意思是,當我們太在意自己的表現與評價,注意力會從「任務」轉向「自我」,而那一瞬間,大腦的專注力就被奪走了。
所以,你不是沒努力;只是,你的努力被焦慮分食了。
我們努力工作,往往不只是為了事情本身,而是想要「被認可」——
被主管看見、被家人肯定、被自己滿意。
但當這份渴望太強,就會變成「私心雜念」,讓我們在該專注的時候想著未來、在該放鬆的時候又開始焦慮明天。
努力的反面,不是懶惰,而是放下雜念
真正成熟的努力,其實是一種「平靜的投入」。
那不是燃燒自己到極限,而是清楚知道——我願意盡力,但不強求結果。
如果你也常在努力裡感到疲倦,可以試試這三個練習:
- 把焦點放回當下
問自己:「我現在能更用心嗎?」而不是:「別人會不會滿意?」
- 為自己設立「結束儀式」
每天工作結束時,告訴自己:「今天的我,已經盡力了。」
學會在「盡力」和「完美」之間,劃出柔軟的界線。
- 學會與雜念共處
當腦中開始打轉時,不用責怪自己,只要輕聲提醒:「我又在想太多了。」
這一聲溫柔的覺察,往往就能讓心慢慢靜下來。
領導者的修煉:從「控制」到「信任」
很多高階主管會問我:「是不是我要求太高?」
我常說,其實問題不在「高標準」,而在「心態」。
真正成熟的領導,不是靠緊抓結果,而是讓團隊能安心投入。
當你能放下「非得完美」的執念,你身邊的人也會開始敢於嘗試、敢於犯錯。
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信任感,讓每個人都能更自在地發揮。
正如一位老同事曾說的:「真正的努力,是讓自己靜下來,而不是逼自己更快。」
努力,是一種溫柔的堅持
我們都以為「努力」該是咬牙前行,但其實,它也可以是一種溫柔的堅持。
不為了取悅誰,也不為了證明什麼,只是誠實地活在每個當下。
所以,下次當你又想對自己說「我要更努力」時,不妨改成:「我願意更專心地活。」
這樣的努力,才會讓人平靜、讓生命發光。
📌 你最近在哪件事上「太用力了」?
A. 想讓上司滿意
B. 想讓團隊認可
C. 想證明自己
D. 想抓回控制權
👉 歡迎留言分享,也許你的覺察正能啟發他人。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