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團隊來了一個剛畢業的新人,名校出身,聰明,對 AI 充滿狂熱。
有一次,我讓他處理一個緊急的資料分析任務。半小時後,他興高采烈地跑來,說他用 ChatGPT 寫了一段 Python 腳本,跑完了。
我一看程式碼,差點沒從椅子上摔下來。
那段程式碼,表面上能跑,但它用了一個極其耗費資源的迴圈(N+1),在處理大數據時,效率比老手寫的慢了至少 100 倍。更致命的是,它在特定情境下,會直接算出錯誤的結果。
如果這個結果直接上線,公司賠掉的錢,可能比他的年薪還多。
我把他罵了一頓,他一臉無辜:「可是...AI 就是這麼教我的啊。」
這件事,完美印證了我這幾年一直在跟朋友、同事強調的觀點。
那就是:AI 知道全世界的已知知識,但它沒有主動性。你必須清楚、明確地指揮它,而不是天真地相信它的自由發想。
簡單來說,AI 不是來拯救新手的,它是來消滅那些「只有半桶水」的新手的。
而最近聽了「2025劉潤進化的力量年度演講」,看到劉潤老師也提出完全相同的看法,更是讓我心有戚戚焉。他把我一直在講、卻有點零散的觀點,用一個更完整、更系統化的框架給呈現了出來。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那些還在幻想 AI 會讓你一步登天的你。
✔ 你以為 AI 是你的救世主?錯,它只是專家的「外掛」
AI 無法從 0 到 1 教會你,
但能幫專家從 100 放大到 10000。
現在的 AI,特別是像 L3 等級的「執行助手」,能力已經強到變態。
你給它一個需求,它能自主規劃、設計、執行,最後給你一個完整的 App。
聽起來,好像人人都能成為開發大神了,對吧?
但劉潤老師在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指出:AI 雖然掌握全世界的知識,但它沒有「主動性」,更沒有「判斷力」。
這就像給你一台法拉利。
一個專業賽車手(專家),知道如何精準地過彎、何時該加速,法拉利能讓他打破紀錄,成為神。
一個剛畢業、只會開教練車的新手,給他法拉利,他只會因為馬力太大,在第一個彎道就衝出賽道,車毀人亡。
AI 就是那台法拉利。它是一個「能力放大器」,不是「能力替代品」。
你的專業能力是 1,AI 可以幫你放大到 10;如果你的專業是 100,AI 能幫你放大到 10000。
但如果你的專業是 0,那 AI 給你的,只會是「放大的 0」,甚至是一個「負數」——因為你會像我那個新人一樣,產出一個看起來沒錯,但其實是災難的結果。
AI 是能力的放大器,不是能力的替代品。
✔ 為什麼專家用 AI 會超神,而你用只會超煩?
因為專家在「駕馭」AI,而你在「被 AI 駕馭」。
我用寫程式來舉例,你會更有感覺。
一個專家級的工程師,他會這樣對 AI 下指令:
「請幫我用 Singleton 模式,為這個資料庫連接的 Class 寫一個有線程安全(Thread-Safe)的實例,並解釋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死鎖。」
AI 會立刻給出一段高品質、幾乎可以直接使用的程式碼,以及一份風險報告。
但一個新手呢?他只會問:
「我該怎麼連接資料庫?」
AI 只會丟給他一堆最基礎、最氾濫的程式碼,裡面可能還混著好幾個過時的寫法。
這不是危言聳聽,最近在 Facebook 技術社群就有一個活生生的慘案。
一位長期推廣「Vibe Coding」(也就是用感覺、用自然語言讓 AI 幫你寫程式)的講師,公開發文抱怨 Google 自動扣款太貴,短短幾天帳單就暴增到一萬多塊台幣。
他原本想帶的風向是「平台好坑錢」。
結果,貼文底下瞬間湧入大量網友吐槽,直接點出問題根本不在平台,而在他自己身上。
原來,他用 Google AI Studio 做一個教學 App,雖然設計了介面讓使用者輸入自己的 API Key,但他完全沒有做到「專家」最基本的一個動作:驗證 AI 產生的程式碼。
AI 把他自己的 API Key 直接寫死在了程式碼深處。
導致所有使用者都在用這位講師的帳號瘋狂發送請求,上演了一齣「我做 App、別人玩、錢我付」的悲劇。
更諷刺的是,當事人一開始還沒意識到,先怪罪平台。社群上許多人批評,這暴露了講師「連基本 debug 能力都沒有」。
這就是新手和專家的思維差距。新手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怪工具、怪平台;而專家會立刻回頭審查程式碼,找出問題的根源。新手看的是「功能有沒有實現」,而專家看的是「實現的對不對、有沒有坑」。
這就是劉潤老師觀點的殘酷之處:
▍ 專家有「定義問題」的能力
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能給出極度精準的提示詞(Prompt),把 AI 當成一個隨時待命的頂級顧問。
▍ 專家有「篩選答案」的能力
AI 給出答案後,專家掃一眼就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陷阱。他能快速從一堆礦砂中,撿出那顆鑽石。
▍ 專家有「驗證結果」的能力
專家能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驗證 AI 給的答案是否真的可行,有沒有隱藏的 Bug。他信的不是 AI,他信的是自己的判斷。
▍ 專家有「迭代優化」的能力
他能把 AI 的初步成果當作一個半成品,然後快速地進行修改、優化,最終變成完美的成品。AI 是他的副駕駛,但方向盤始終在他手上。
新手呢?他把 AI 當成神,AI 說什麼,他就信什麼。
結果就是,他被 AI 帶到了溝裡,還以為自己正走在高速公路上。
關鍵差異在於「提問的品質」與「驗證的能力」。
✔ 在 AI 時代,你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投資你的「專業判斷力」,這才是 AI 永遠無法取代的核心資產。
聽完劉潤老師的分享,我對 AI 的焦慮,轉變成了對「半桶水」的恐懼。
在 AI 時代,最危險的不是不懂 AI 的人,而是那些「略懂一點,就以為自己全懂」的人。
那具體該怎麼做?
▍ 1. 先蹲馬步,再求加速
別再幻想用 AI 抄捷徑了。你應該先透過最傳統的方式,在一個領域裡蹲好馬步,建立起最基本的專業判斷力。當你腦中已經有了「正確」的框架,再用 AI 來幫你加速,才不會走火入魔。
▍ 2. 把「提問」當作你的核心技能
在 AI 時代,「問對問題」比「知道答案」重要一百倍。而問對問題的前提,是你對這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理解。你得先成為半個專家,才知道該問什麼有價值的問題。
▍ 3. 把 AI 的答案當作「嫌疑犯」來審問
永遠不要 100% 相信 AI 的輸出。把它給你的任何東西,都當作一個「待驗證的假設」。去查證、去測試、去反思,這個「Debug」的過程,才是真正能讓你成長的關鍵。
▍ 4. 你的護城河 = 深度 × AI
與其蜻蜓點水地學十個領域,不如在一個領域裡深耕,成為前 10% 的專家。因為在 AI 的加持下,專家的價值會被指數級放大。你的專業深度,決定了 AI 能為你的人生加幾個零。
你的專業深度,決定了 AI 能為你加速的程度。
總結來說,AI 這波浪潮,淘汰的不是那些「不用 AI」的人。
它淘汰的,是那些「沒有專業,又想靠 AI 走捷徑」的半桶水。
別再幻想 AI 會帶著你起飛了。
在坐進那台法拉利之前,先去把你的駕照考到手,而且最好考到賽車等級。
否則,你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