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寶珠:一份整合心理韌性與佛法智慧的難民政策白皮書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

前言:一場朝向共同人性的慈悲呼喚

我們以一份深深的虔敬之心,而非學術的冷靜,來開啟這段文字。首先,我們向全球數以千萬計流離失所的兄弟姊妹們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在黑暗中為我們點亮明燈的深邃智慧傳統,致上感恩的頂禮。這不僅是一份政策分析報告,更是一份在世界難民日獻上的、象徵團結與希望的謙卑心意。我們發願,探討這巨大的苦難,並非視之為一個待解的問題,而是將其視為人性心靈中一道神聖的傷口,它正呼喚著我們集體的療癒與覺醒。

本文的宗旨,是邀請您參與一場對話,讓現代心理學對心靈地貌的細膩描繪,與佛法及世界智慧對實相海洋的究竟揭示,兩條大河在此交匯。我們的目標是提出一個更人道、更有效、更具永續性的難民政策框架。我們相信,真正的「看見」有兩種層次:一是「看見」標籤背後,每一位難民真實而獨特的生命故事;二是了悟我們與他們在本質上是相互聯繫、並無分別的實相——即佛法所言的「同體大悲」。

這份白皮書的結構將引導我們,從診斷危機在個人、社會與全球層面的深層根源,到汲取古今智慧的洞見,最終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祈願能為締造一個無人是客、四海一家的世界,獻上微薄的智慧之光。

raw-image


--------------------------------------------------------------------------------

1.0 重新定義危機:流離失所的內外地景(苦的實相)

本章節旨在深入剖析難民危機的本質,揭示其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失敗,更是一場深刻的心理、社會與系統性危機。如同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宣說的「苦諦」,我們必須首先承認並探究苦的實相與廣度,才能尋求有效的解方。本章將從受創的「內在」心靈地景,到隔閡的「外在」社會高牆,再到製造苦難的全球體系,進行一個整全的診斷。

1.1 內在的創傷:放逐的心理地景

我們將以慈悲之心,細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的經驗,不將其視為一個冰冷的臨床標籤,而是一種深刻的心靈創傷。其核心症狀可分為三組:

  • 創傷經驗的再現:過去的創傷透過闖入性的記憶、閃回 (flashbacks) 與惡夢,不斷侵擾著當下。這是一種心靈被困在恐懼瞬間的狀態,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安寧。
  • 逃避與麻木:為了逃離內在的恐懼,個體會極力迴避任何可能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從人際關係中退縮,並體驗到情感上的麻木。這是一顆在自我保護中封閉起來的心。
  • 高度警覺:身體持續處於「戰或逃」的高度警戒狀態,導致易怒、失眠、過度警覺。這是神經系統在吶喊:「這個世界已不再安全。」

然而,在苦難的灰燼中,人類心靈展現出不朽的韌性。這引出了「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的悖論。至關重要的是,成長並非來自創傷本身,而是源於與創傷的「奮鬥」(struggle)。這是一個將苦難轉化為智慧的煉金過程。研究顯示,難民身上可觀察到五個主要的轉化領域:

  • 對生命更深的體悟:在面臨死亡威脅後,對生命優先次序產生深刻轉變。
  • 更深刻的人際關係:與他人建立更深的連結,慈悲心增長。
  • 個人力量的增強:對自身韌性與自立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 發現新的可能性:看見過去未曾覺察的人生道路與機會。
  • 靈性的深化:更豐富的靈性生活,以及對存在意義更深的探問。

至關重要的是,研究指出此等成長並非偶然,而是由社群支持、重建生命敘事的機會,以及靈性資源等要素積極促成——這些要素,也必將構成我們後續政策應對的核心。

PTSD 與 PTG 並非對立面,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研究指出,兩者之間存在一種複雜的,有時甚至是正相關的關係。這看似矛盾,卻暗示著,正是與闖入性記憶和存在性問題搏鬥的過程 (PTSD的核心),才創造了成長所需的「認知空間」。因此,療癒的目標應是將創傷「整合」到一個全新的、更宏闊的生命敘事中,而非試圖「抹除」它。

1.2 外在的隔閡:偏見的心理機制與社會高牆

流離失所者的苦難,不僅來自內在的創傷,也來自收容社會所築起的高牆。這些高牆的磚石,正是偏見的心理機制。

偏見的認知根源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的產生,未必源於惡意,而是心智在面對複雜世界時,為求簡化而採用的「認知捷徑」。然而,這些捷徑往往被以下認知偏誤所加劇:

  • 選擇性注意與確認偏誤:我們傾向於看見並記住那些符合我們既有信念的資訊。
  • 基本歸因謬誤:我們傾向將「他們」的負面行為歸因於其內在特質 (例如,「他們天性懶惰」),而將我們自己的歸因於外在環境。

從信念到行為的悲劇進程 這個認知習慣,會循著一條悲劇性的路徑惡化:從刻板印象 (一種信念),到偏見 (一種負面情感),最終演變成歧視 (一種傷害性行為)。

內外群體偏見的心理學 「內群體/外群體偏見」與「外群體同質性效應」是助長偏見的根本機制。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群體 (「我們」) 視為由多元個體組成的集合,卻將外群體 (「他們」,如難民) 視為一個單一、無差別的整體——「他們都是一樣的」。這種認知扭曲是去人性化的第一步。

此外,「刻板印象威脅」更為難民增添了另一層無形的心理枷鎖。當他們深恐自己的行為會印證外界對其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時,這種恐懼本身就會實質地損害他們的表現,從而創造出一種悲劇性的自我實現預言。

創傷與偏見的惡性循環 創傷與偏見之間存在著一個自我延續的惡性循環。難民的 PTSD 行為 (如迴避社交、過度警覺) 可能被收容社會誤解,進而強化了既有的刻板印象 (例如,「難民很孤僻」、「他們很危險」)。這種強化的偏見加劇了歧視,而歧視又為難民社群帶來新的創傷與壓力,使最初的傷口更深。

1.3 系統的共業:全球秩序中的分裂根源

難民危機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集體「共業」的顯現。佛教的因果法則闡明,此危機是全球集體「貪」(對資源的經濟剝削)、「瞋」(民族主義與戰爭衝突) 與「癡」(對萬物互聯性的漠視) 共同作用下,所成熟的苦果。然而,我們必須超越單純的哲學觀察,直面其結構性的根源。

哲學家托馬斯·博格 (Thomas Pogge) 將以下因素統稱為一個可預見地製造苦難的「全球體制秩序」。富裕國家透過其主導塑造此秩序的權力,實則違反了一項根本的「消極責任」——即不傷害他人的責任。這些因素包括:

  • 國際債務的惡性循環:發展中國家不可持續的公共債務,迫使政府削減社會安全網支出,製造了社會的脆弱性與不穩定。
  • 結構調整計畫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與世界銀行推行的緊縮政策,往往導致貧困加劇、社會穩定受損,直接助長了遷徙的「推力因素」。
  • 不平等的貿易政策與衝突礦產:富裕國家的貿易政策可能摧毀發展中國家的地方經濟;對礦產等大宗商品的貿易則顯著增加了內戰的風險。
  • 全球軍火貿易:國際軍火貿易與衝突的擴散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而衝突正是難民潮最主要的驅動因素。

此一視角將論述從慈善轉向正義。難民危機不僅是一個需要我們發揮「積極責任」去援助的人道議題,更是一個要求我們改革此一造成傷害的體系、並為我們所承擔的責任進行補救的正義議題。這自然地引導出下一個問題:我們能從何處找到超越這些分裂的智慧與哲學基礎?

--------------------------------------------------------------------------------

2.0 智慧的洞見:一個消融隔閡的哲學基礎(苦的根源與止息之道)

本章旨在深入佛法及世界智慧傳統,尋找能夠從根本上消解「我與他」、「公民與難民」二元對立的哲學基礎。我們堅信,一個堅實的倫理與形上學框架,是建構永續、慈悲政策的靈魂。若無此根基,再完善的政策都將是無本之木。

2.1 佛法的不二智慧:心識、互依與實相

我們將綜合運用三大佛教宗派的智慧,創建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模型,讓我們得以診斷偏見的本體論根源(唯識宗)、了悟其究竟的謬誤(華嚴宗),並走上解脫之道(天台宗)。

  • 唯識宗 (Yogācāra) 的洞見:診斷偏見的本體論根源 唯識宗的核心前提是:我們對實相的全部經驗,都是心識的投射。那個看似堅實的外部世界,包括「難民」與「公民」等範疇,並非客觀實體,而是我們自心的顯現。我們所持有的偏見與恐懼,是儲存在心識最深層結構「阿賴耶識」中的不淨種子,由過去的集體行為 (共業) 所薰染而成。因此,解脫之道不在於改變「外在」世界,而在於淨化投射出這個世界的心識,實現「轉識成智」。
  • 華嚴宗 (Huayan) 的洞見:了悟偏見的究竟謬誤 華嚴宗運用「因陀羅網」這個莊嚴的比喻,闡釋萬物徹底的互依性。宇宙是一張廣大無邊的網,網上每一顆寶珠不僅映照出自身光芒,更映照出網中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重重無盡。在此視野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個人,無論公民或難民,都是一顆寶珠。在遙遠營地裡一位難民的苦難,並非與我們無關;他的面容正映照在我們自心的寶珠上。傷害他人,即是傷害自己。
  • 天台宗 (Tiantai) 的智慧:走上解脫之道 天台宗提供了一種精妙的法門,讓我們能同時持有看似對立的真理。假觀:我們看見苦難不容否認的現實。一位難民失去了家園,他的痛苦是真實的,需要我們以慈悲心回應。空觀:我們看見其究竟的空性。「難民」、「公民」這些標籤,皆是概念,皆無自性。國界是地圖上的線,國家是建構的概念。中道觀:這是在一念心中同時看見兩種真理的智慧。難民的苦,既是世俗的真實,又是究竟的空性。這種不二的觀點,讓我們能以慈悲心行動 (回應假觀),卻不被執著、憤怒與倦怠所困 (了悟空觀)。

2.2 全球智慧的共鳴:世界一家的人性盟約

對陌生人的款待與對弱者的保護,是人類共通的倫理誡命。以下表格綜合了世界主要智慧傳統的核心原則,展現了驚人的一致性。

raw-image

這些傳統的深層智慧,為我們提供了超越表面同情的豐富視角。在伊斯蘭教中,天課 (Zakat) 不僅是慈善,更是一種社會正義與靈性淨化的義務,將施與受的關係從憐憫轉變為正義。在基督教中,「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這句誡命,將集體記憶轉化為一種對抗傲慢的精神修煉。在《易經》哲學中,難民的旅程被視為一個從〈剝〉卦(剝落殆盡)到〈復〉卦(光明回歸)的自然循環,為絕望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反敘事。而媽祖,作為一位其神聖性透過遷徙而擴展的「移民神祇」,則為流離失所者提供了深刻的認同感。

然而,一個深刻的矛盾在此浮現。我們普世的倫理承諾 (如康德哲學與《世界人權宣言》) 肯定了所有人的尊嚴,但我們主要的法律工具——《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卻使用了一個狹隘的、源於二戰後特定政治背景的「難民」定義,其基礎是「因特定原因而遭受迫害」。當代「氣候難民」的出現,尖銳地揭示了這一鴻溝。這些人面臨著對其尊嚴與生命的真實威脅,卻因其「迫害者」是氣候而非人類行為者,而落入法律定義的罅隙之中。這揭示了我們的國際法律體系,已未能跟上21世紀危機的現實與我們自身所宣稱的倫理原則。

2.3 整合性的結論:從看見一體到慈悲行動

從佛法的「同體大悲」到印度教的「世界為一家」,從儒家的「民胞物與」到亞伯拉罕傳統的神聖款待,世界智慧傳統在「眾生一體」與「無條件慈悲」的核心原則上,達成了深刻的共識。這一哲學上的匯流,為我們接下來將要探討的具體政策與實踐,提供了堅實不移的道德與精神基礎。它告訴我們,幫助難民不僅是慈善,更是對實相的體認,是對自我圓滿的追尋。

--------------------------------------------------------------------------------

3.0 慈悲的實踐:建立人間淨土的政策框架(滅苦之道)

本章旨在將前述的哲學洞見,轉化為一個具體、可操作的三大支柱政策框架。此框架將從療癒個人、連結社群到改革體系,提出一個整全的、多層次的行動路徑。其最終目標,不僅是管理一場危機,而是共同締造一個體現慈悲與智慧的「人間淨土」。

3.1 政策支柱一:療癒與賦能——促進創傷後成長

我們的援助模式,應超越僅僅治療 PTSD 症狀的模式,轉而以促進「創傷後成長 (PTG)」為核心,承認並賦能難民內在的韌性與轉化潛力。

具體政策方向:

  • 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倡導建立以社群為導向、由同儕支持的心理健康服務。研究指出,社群連結是促進 PTG 的關鍵因素。
  • 推動敘事重構療法:支持難民透過藝術、文學和故事分享等方式,將創傷經歷整合進一個有意義的新生命敘事中。這不僅是治療,更是意義的創造。
  • 尊重並整合靈性/宗教資源:承認宗教信仰與靈性在意義建構和韌性培養中的關鍵作用,並應將其納入支持服務,而非將其邊緣化。

3.2 政策支柱二:搭橋而非築牆——消融偏見與促進社會融合

面對偏見的高牆,我們需要同時運用內在的轉化工具與外在的社會工程策略。

內在工具:慈心禪 (Mettā) 的力量 慈心禪是直接對治偏見之毒與恐懼之根的良藥。科學研究已證明,慈心禪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LKM) 能顯著降低對外群體的內隱、自動化偏見。我們建議,應將慈心禪作為人道工作者、公務員及東道國社群成員的培訓工具,從根源上轉化恐懼與排斥,培養同理心。

社會策略:群際接觸假說的應用 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的「群際接觸假說」指出,在四個最佳條件下,群體間的接觸能有效減少偏見。我們應據此設計融合計畫:

  1. 平等的地位
  2. 共同的目標
  3. 群體間的合作
  4. 權威、法律或習俗的支持 例如,共同參與的社區服務、體育或文化藝術項目,都是有效的實踐途徑。

反駁經濟負擔的迷思 世界銀行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研究證據顯示,難民對東道國的淨經濟影響通常是正面的。他們透過消費、生產與創業活動,為經濟帶來「擴張效應」(expansion effect)。因此,政策應著眼於如何最大化其經濟貢獻,將其視為社會的資產,而非僅視為負擔。

啟動融合的良性循環 這些元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形成一個強大的良性循環。難民正面的經濟貢獻,能減少東道國社會的威脅感,從而降低社會接觸的障礙。在良好條件下進行的群際接觸,又能建立同理心與相互理解,進而為更具包容性的經濟融合政策,創造一個更友善的政治環境。因此,一項明智的經濟政策,同時也是一項有效的社會融合政策與心理轉化策略。

3.3 政策支柱三:正義與願景——倡導系統性變革

慈悲的行動必須是雙重的:既要治療「標」,也要根治「本」。我們借鑒淨土宗的「信、願、行」三資糧,為長期倡議工作構建一個強大的精神框架。

  • 信:建立對每一個人內在尊嚴的深刻信心,並相信一個慈悲、公正的世界是可能實現的。
  • 願:發起堅定不移的誓願,願致力於轉化造成流離失所的不公正全球體系。此願,將成為我們行動的驅動力,幫助我們克服倦怠與絕望。
  • 行:將信願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倡議與社會行動。

「標本兼治」的政策倡議 人道工作不僅是提供援助 (治標),更需致力於解決根本原因 (治本)。我們必須大聲疾呼,倡導對造成全球不穩定的系統性因素進行改革,包括:

  • 國際債務減免
  • 建立更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
  • 加強對全球軍火貿易的管制

在建立了這個三支柱的理論框架後,我們下一步是將其細化為給特定對象的具體政策建議,以期將願景轉化為行動。

--------------------------------------------------------------------------------

4.0 政策建議:通往公正與融合世界的行動藍圖

本章旨在為在難民危機前線奮鬥的非政府組織、掌握國家政策方向的制定者,以及肩負全球治理責任的國際社會,提供清晰、具體、可操作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植根於前文所闡述的,一個整合心理學、佛法智慧與普世倫理的框架。

4.1 對非政府組織 (NGOs) 與人道工作者的建議

  1. 整合創傷後成長 (PTG) 模式:在心理健康服務中,除了應對 PTSD 症狀,更應加入支持敘事重構、意義建構與韌性培養的元素,將服務對象視為有能動性的倖存者,而非被動的受害者。
  2. 推廣慈心禪修 (LKM):為一線工作人員提供慈心禪培訓,以應對高度壓力下的工作倦怠與替代性創傷;同時,也向服務對象及東道國社群推廣,以作為減少社群間內隱偏見、促進同理心的實用工具。
  3. 設計基於「接觸假說」的融合項目:超越單向的援助模式,創建能促進難民與東道國居民在平等合作中互動的社群活動,如共同菜園、體育聯賽、文化交流工作坊等。
  4. 倡導「標本兼治」:在提供直接服務的同時,應利用自身在前線的經驗與數據,積極參與解決結構性不公義的政策倡議,將個案的呼聲轉化為系統性變革的動力。

4.2 對各國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1. 改革庇護申請程序:創建更人道、更高效的庇護審批流程。漫長而不確定的等待期,本身就是一種持續性的創傷源,會嚴重阻礙心理康復與社會融合。
  2. 投資於教育與就業:制定靈活的政策,促進難民的語言學習、既有技能的快速認證以及勞動市場的准入。這不僅是人道之舉,更是釋放其經濟潛力、使其從「負擔」轉變為貢獻者的明智投資。
  3. 支持公共教育計畫:資助旨在消除仇外心理、破除刻板印象的媒體與教育活動。應積極傳播難民對社會做出正面貢獻的真實故事,以對抗去人性化的負面敘事。
  4. 採納多元文化主義融合模型:制定承認並支持文化多樣性的政策,將其視為社會的資產而非威脅。一個成功的融合社會,應如一道「沙拉盤」,而非一個「大熔爐」,讓不同的文化既能保持其獨特性,又能和諧共存。

4.3 對國際社會的建議

  1. 擴大《難民公約》的保護範疇:積極推動國際對話,以建立一個能為因氣候變遷、普遍暴力或經濟崩潰而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等新型群體,提供法律保護的新框架或議定書。
  2. 解決全球系統性不公: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場域,應將國際債務減免、公平貿易及武器貿易管制等議題,從邊緣的發展議題,提升到和平與安全的核心議程,承認其與強制遷徙的直接因果關係。
  3. 強化對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的支持:確保聯合國難民署擁有充足、穩定且可預測的資金,以使其能夠履行其保護難民、協調援助並尋求持久解決方案的核心使命。

--------------------------------------------------------------------------------

結論:不滅之光——在人間實現同體大悲

我們的旅程,始於創傷的黑暗與分裂心智的陰影,最終走向佛法與世界智慧的光明。我們看見,難民的旅程不僅是他們的旅程——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共同的人性、深刻的互聯性,以及我們集體覺醒的潛能。

建設「人間淨土」或「大同世界」的宏偉願景,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它始於每一次慈悲的看見,每一次正義的行動,以及在我們制定的每一項政策中,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智慧。當我們選擇搭橋而非築牆,選擇療癒而非隔絕,我們不僅是在幫助他人,更是在圓滿我們自身,療癒我們這個世界共同體的「神聖傷口」。

我們以一首迴向偈作為結束,願將此番探究的微薄功德,迴向給世界的療癒,並再次對人類心靈不滅之光與指引我們回家的永恆智慧,獻上無盡的感恩。

願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2會員
789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31
基於實證的「無條件居住」政策,特別是其透過「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 模式來具體實踐的政策,不僅是一項深刻的倫理要求,更是一項與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公共衛生學及複雜系統理論深度契合的科學干預措施。它是一扇殊勝的法門,一個將慈悲之心轉化為具體、有形、且具備根本性社會效力的善巧方便。
Thumbnail
2025/10/31
基於實證的「無條件居住」政策,特別是其透過「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 模式來具體實踐的政策,不僅是一項深刻的倫理要求,更是一項與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公共衛生學及複雜系統理論深度契合的科學干預措施。它是一扇殊勝的法門,一個將慈悲之心轉化為具體、有形、且具備根本性社會效力的善巧方便。
Thumbnail
2025/10/31
「電車難題」已成為一則現代的「公案」。其價值不在於被解答,而在於揭示提問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它如同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一個深受系統性與靈性失調所困擾的文明:一個被危機感所籠罩、被迫陷入暴力二元抉擇,並深陷於「單一、正確的個體行動足以解決複雜系統性失靈」此一幻相的文明。
Thumbnail
2025/10/31
「電車難題」已成為一則現代的「公案」。其價值不在於被解答,而在於揭示提問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它如同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一個深受系統性與靈性失調所困擾的文明:一個被危機感所籠罩、被迫陷入暴力二元抉擇,並深陷於「單一、正確的個體行動足以解決複雜系統性失靈」此一幻相的文明。
Thumbnail
2025/10/31
今天,我想邀請您一同踏上這趟重新探索的旅程。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享從這部經典中發掘出的五個最令人驚訝且深具啟發的健康洞見。它們將個人修煉與集體福祉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為我們指引一條通往內在圓滿與外在和諧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31
今天,我想邀請您一同踏上這趟重新探索的旅程。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享從這部經典中發掘出的五個最令人驚訝且深具啟發的健康洞見。它們將個人修煉與集體福祉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為我們指引一條通往內在圓滿與外在和諧的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