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成功學:從《與成功有約》找到的 5 個深刻健康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簡介:重新探索一部經典

許多人的書架上,或許都曾有過史蒂芬·柯維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台灣,我們更熟悉它的名字——《與成功有約》。這部經典長久以來被視為個人效能與事業發展的聖經。

然而,如果我們輕輕拂去封面的塵埃,換上一副新的眼鏡——一副結合了現代健康科學與古老東方智慧的眼鏡——來重新閱讀它,會發現什麼呢?如果我與您分享,這本書的本質不僅是關於事業成功,更是一部深刻、完整,且有科學實證的身心健康指南,這會不會讓我們感到一絲驚訝與好奇?

今天,我想邀請您一同踏上這趟重新探索的旅程。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享從這部經典中發掘出的五個最令人驚訝且深具啟發的健康洞見。它們將個人修煉與集體福祉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為我們指引一條通往內在圓滿與外在和諧的道路。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1. 成功的基石,更是健康的源頭:從「品德」到「健康生成」的轉變

柯維博士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我們應該從追求膚淺、治標的「個人魅力倫理」,回歸到奠定根基、治本的「品德倫理」。這個觀點,竟與當代公共衛生學最核心的一場典範轉移,有著驚人且精確的平行關係。

在公共衛生領域,傳統的思維是「致病論」(pathogenesis),專注於研究疾病從何而來。然而,一個更具前瞻性的思維是「健康生成論」(salutogenesis),它反過來探索:健康與福祉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這兩種思維的差異,可以用「上游」與「下游」的譬喻來理解。追求「個人魅力倫理」,就像在河流的「下游」不斷建造更昂貴的醫院,去拯救那些因飲用受污染河水而生病的人們;而修煉「品德倫理」,則是走到河流的「上游」,從源頭確保水源的潔淨與社區的健康。前者是永無止境的危機處理,後者才是創造福祉的根本之道。

這份智慧早已深植於中華傳統醫學之中。《黃帝內經》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正是強調最高明的醫者,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進行調理與預防。這種「防患於未然」的遠見,正是品德倫理在健康領域的完美體現,是一條跨越東西方的永恆原則。這個觀點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健康,並非來自於一次次的危機處理,而是源於我們為生命所建立的、堅實而穩固的品格基礎。

2. 「主動積極」不只是心態,而是一場神經科學的鍛鍊

書中的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其核心精神濃縮在一句充滿力量的話語中: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

這句話並非一句哲學比喻;現代神經科學揭示了它是一個有形的生理現實。這個「選擇的空間」,正是由我們大腦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所調控的。前額葉皮質是我們大腦的「執行中樞」,負責理性思考與自我調節。每一次當我們停下來,有意識地做出選擇而非自動化地反應時,我們都是在進行一場直接的生理干預,鍛鍊並強化這個關鍵的大腦區域。

相反地,一個長期處於被動反應狀態的人,其身體會持續活化壓力反應系統(HPA 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慢性壓力會削弱前額葉皮質的功能,讓我們更難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陷入更多壓力。因此,練習主動積極,是一項可以直接重塑大腦、調節壓力反應的生理干預。

這個習慣的練習,能有意識地培育一種心理學家稱為「內在健康控制點」(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即深刻地相信我們的行為能夠影響自己的健康。同時,它也與中醫的智慧相通。中醫認為過度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會損傷內在臟腑。一個被動反應的人,身心持續受七情擾動。因此,主動積極的修煉,正是一門保護「內臟安寧的根本功夫」。

3. 「雙贏思維」並非商業談判,而是「群體免疫」的公共衛生邏輯

談到「雙贏思維」,我們可能立刻聯想到商業技巧。但它的核心,是從「匱乏心態」(你贏就是我輸)轉向「富足心態」(世界豐盛,足以共榮)。令人驚訝地,這個原則是現代公共衛生與生物學的基礎倫理。

一個最深刻的生物學隱喻,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身體裡:人體微生物群。我們的健康與體內數萬億微生物的健康,形成一個共生互利的「雙贏」系統,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公共衛生領域,「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另一個完美的例子。當社群中大多數人選擇接種疫苗(群體的贏),就能為那些因健康因素無法接種的脆弱個體撐起保護傘(個體的贏)。這不是犧牲,而是共榮。

更進一步,這個原則要求我們關注「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一個存在巨大健康鴻溝的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功能失調的「贏/輸」系統。投資於解決健康的根本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即人們出生、成長、工作和生活的環境條件——最終會讓整個社會更穩定、更繁榮。這才是終極的、最有遠見的雙贏策略。這個觀點,將我們的個人選擇提升到了集體福祉的崇高層次,讓我們深刻地明白:我的健康,與你的健康,從來都不是分開的。

4. 「知彼解己」是最高效的溝通,也是最關鍵的醫療診斷工具

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先去理解對方,再讓對方來理解你——其核心是「同理心聆聽」。這不僅是一種溫暖的溝通技巧,在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上,它更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診斷與療癒工具。

大量的醫學研究證實,當醫護人員展現出真正的同理心時,病患的健康結果會顯著改善。因為當病患感到安全、被尊重、被深刻理解時,他們才願意分享那些對診斷至關重要的細微資訊。同理心,是建立信任的唯一基石,而信任,是所有療癒關係的開端。

這個原則在社會層面同樣關鍵。公共衛生體系必須實踐制度化的同理心,這被稱為「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它要求醫療系統在設計服務前,必須「先去理解」不同文化社群的真實需求與價值觀。具體的實踐工具,就是「社區健康需求評估」(Community Health Needs Assessments, CHNAs),它讓衛生系統在行動之前,先系統性地聆聽社區的聲音。

因此,無論是在醫生與病患的診間,還是在社會政策的制定層面,同理心聆聽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品。它是一種能夠提升診斷準確性、促進健康公平、帶來真正療癒的強大工具。真正的療癒,永遠始於深刻的理解。

5. 當代的「過勞流行病」,是整個社會忘記了「不斷更新」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即「磨利斧頭」,柯維博士將其分為四個維度:生理、心智、精神、與社會/情感。這是一個完整的全人健康框架,得到了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雙重印證。

在現代科學中,這四個維度完美對應了「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BPS),該模型主張健康是這三個領域動態交互的結果。而在古老的中醫智慧中,這又與「三寶」——精、氣、神——的概念不謀而合。「精」(Jing)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對應生理;「氣」(Qi)是生命的功能能量,對應心智;而「神」(Shen)則是心靈與意識,對應精神與社會/情感。

當今社會普遍的過勞(burnout)危機,可以被視為一種大規模、社會性的、集體忘記實踐第七個習慣的災難性後果。過勞已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其根源並非個人的軟弱,而是我們所處的系統,長期將短期「產出」置於長期「產能」之上,這正是「殺雞取卵」這則古老寓言的現代上演。

柯維博士所描述的「向上的螺旋」,並非一個比喻,它是一個真實的生物學過程。每一次更新的行動(如運動、睡眠、冥想),都在生理上創造了正向的神經可塑性,強化了我們的大腦與身體,讓我們更有能力去實踐其他所有習慣。這個觀點將「過勞」從個人問題重新定義為系統性問題,呼籲我們不僅要個人記得「磨利斧頭」,更要在組織與社會中,建立起能夠支持每一個人更新與福祉的系統。

結論:一份通往身心淨土的邀請

重新走過這趟旅程,我們或許會發現,柯維博士的七個習慣,遠遠超越了個人效能的範疇。它其實是一套從個人修為到集體福祉,連貫且有現代科學依據的完整健康框架。

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健康始於品格的根基;我們的每一個主動選擇,都在重塑自己的大腦與身體;我們的福祉與他人的福祉密不可分;深刻的理解是療癒的起點;而持續的自我更新,則是對抗整個社會系統性耗竭的解方。

個人的健康與世界的健康,並非兩個獨立的目標,而是一個統一過程的兩個面向,彼此滋養,互為因果。

在我們日常的每一個選擇中,我們如何能為自己與他人,共同編織一個更健康的未來?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覺醒的道路上,找到內在的圓滿與外在的和諧。萬分感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07內容數
2025/10/31
本文件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將《道德經》首章視為一面普世的「稜鏡」或「羅盤」。透過它,人類所有文明的智慧之光皆可被折射、映照與理解。我們將循此古老智慧,探尋一條消解因執著於文化、宗教與意識形態之「名相」所引起的衝突,並在看似對立的世界觀中尋找共同本源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31
本文件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將《道德經》首章視為一面普世的「稜鏡」或「羅盤」。透過它,人類所有文明的智慧之光皆可被折射、映照與理解。我們將循此古老智慧,探尋一條消解因執著於文化、宗教與意識形態之「名相」所引起的衝突,並在看似對立的世界觀中尋找共同本源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30
今天,我想與您分享一個名為「助推理論」(Nudge Theory)的概念。請別被「理論」二字嚇到,它的核心其實非常溫暖。它並非一道強制命令,而是一種「溫柔的推力」。就像食堂將新鮮水果放在您視線最容易觸及的地方,這是一種助推;而直接禁止販售垃圾食物,就不是。
Thumbnail
2025/10/30
今天,我想與您分享一個名為「助推理論」(Nudge Theory)的概念。請別被「理論」二字嚇到,它的核心其實非常溫暖。它並非一道強制命令,而是一種「溫柔的推力」。就像食堂將新鮮水果放在您視線最容易觸及的地方,這是一種助推;而直接禁止販售垃圾食物,就不是。
Thumbnail
2025/10/30
建設人間淨土的道路,始於每個人的「信、願、行」。深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轉化自心,都有與生俱來的清淨佛性;發下宏大的願力,不僅為自己,更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將此信願落實在每一個當下,在言行舉止中,踐行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當千萬人、億萬人的心,都朝向這個光明澄澈的方向時,人間淨土,不求自來。
Thumbnail
2025/10/30
建設人間淨土的道路,始於每個人的「信、願、行」。深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轉化自心,都有與生俱來的清淨佛性;發下宏大的願力,不僅為自己,更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將此信願落實在每一個當下,在言行舉止中,踐行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當千萬人、億萬人的心,都朝向這個光明澄澈的方向時,人間淨土,不求自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探討策略與長久真理之間的關係,提出塑造卓越成就與提升自我的核心法則。 透過自我洞察、敘事技巧與團隊合作,讀者可學習如何以簡潔而有影響力的方式來建設成功的人生。 提及人生資產的累積過程、價值的感知,以及如何克服猶豫與決策的挑戰,最終實現抱負的祕訣在於紀律的實踐。
Thumbnail
探討策略與長久真理之間的關係,提出塑造卓越成就與提升自我的核心法則。 透過自我洞察、敘事技巧與團隊合作,讀者可學習如何以簡潔而有影響力的方式來建設成功的人生。 提及人生資產的累積過程、價值的感知,以及如何克服猶豫與決策的挑戰,最終實現抱負的祕訣在於紀律的實踐。
Thumbnail
自從開始有閱讀習慣以來,「習慣」和「複利」這兩個關鍵字,一直非常吸引我。擁有良好習慣的人,自然能夠收穫人生複利。因此,當我見到《習慣致勝》這本書的書封時,立馬就想開始閱讀。 《習慣致勝》的作者,是日本習慣養成大師及顧問~吉井雅之。他認為,成功與不成功人士之間的差別,在於大腦內的軟體
Thumbnail
自從開始有閱讀習慣以來,「習慣」和「複利」這兩個關鍵字,一直非常吸引我。擁有良好習慣的人,自然能夠收穫人生複利。因此,當我見到《習慣致勝》這本書的書封時,立馬就想開始閱讀。 《習慣致勝》的作者,是日本習慣養成大師及顧問~吉井雅之。他認為,成功與不成功人士之間的差別,在於大腦內的軟體
Thumbnail
以父親的暢銷書《與成功有約》的7個習慣為基礎,西恩·柯維用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將7個重要的習慣運用在生活中。 裡面緊扣著七大主題: 1️⃣主動積極 2️⃣以終為始 3️⃣要事第一 4️⃣雙贏思維 5️⃣知彼知己 6️⃣統合綜效 7️⃣不斷更新
Thumbnail
以父親的暢銷書《與成功有約》的7個習慣為基礎,西恩·柯維用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將7個重要的習慣運用在生活中。 裡面緊扣著七大主題: 1️⃣主動積極 2️⃣以終為始 3️⃣要事第一 4️⃣雙贏思維 5️⃣知彼知己 6️⃣統合綜效 7️⃣不斷更新
Thumbnail
已經讀完第一次《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覺得書中所說的七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很有道理,自己似乎也能有能力學習並實踐這七大習慣。於是,我透過二讀,一次為一個習慣整理重點,並仔細思索自
Thumbnail
已經讀完第一次《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覺得書中所說的七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很有道理,自己似乎也能有能力學習並實踐這七大習慣。於是,我透過二讀,一次為一個習慣整理重點,並仔細思索自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撰寫的一本經典書籍,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實用的生活和工作哲學。透過七個習慣,柯維教導讀者如何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達到卓越,提升生活品質、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成就。
Thumbnail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撰寫的一本經典書籍,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實用的生活和工作哲學。透過七個習慣,柯維教導讀者如何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達到卓越,提升生活品質、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成就。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若將“7個成功習慣”與筆者推行的“親子共創業”運動相結合,會有什麼火花? 孩子能馬上學習使用成功人士的成功習慣,配合“創業”去尋找明確的主題目標,嘗試建立自己的專案時間軸,早早體驗專案管理的精隨。
Thumbnail
若將“7個成功習慣”與筆者推行的“親子共創業”運動相結合,會有什麼火花? 孩子能馬上學習使用成功人士的成功習慣,配合“創業”去尋找明確的主題目標,嘗試建立自己的專案時間軸,早早體驗專案管理的精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