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中,我探討的是台灣常見的幼教文本對幼童的道德影響。前兩篇已談過了《湯瑪士小火車》與《包姆與凱羅》,而在第三篇中將看到電視短篇卡通Peppa Pig(佩佩豬;也叫粉紅豬小妹)系列。 主題:Peppa Pig(佩佩豬) 版本:youtube上的英語版本。 內容概述 短篇卡通,每篇都是一單元故事,長度約五分鐘。描述主角Peppa Pig(佩佩豬)與家人、親友、同學的生活趣事。故事主要都發生在家中與幼稚園(幼兒園),並以合理脈絡向外界拓展。沒有時間軸,也欠缺具體喻意,旨在傳達一種以孩童為運轉中心的和諧世界觀。 Peppa Pig一家。取自影片。 倫理現象摘要 Peppa Pig(佩佩豬)是年約四至五歲的幼稚園學童,正在學習與人互動的基本知識和關係,本性良善,沒有惡意,多數時間沒有主動欲望。 Daddy Pig(爸爸豬)和Mummy Pig(媽媽豬)是教育主體,雖然操作日常社會活動與工作,但思維結構非常簡單,有時可能只有幼稚園兒的水準。這應該是為了方便幼童觀眾理解劇情。 George(喬治)是Peppa約二至三歲的弟弟,沒有什麼語言表達能力,經常哭鬧,但Peppa在劇中會照顧並包容他,帶他參加多數活動,也與他同寢。 父母對於Peppa與弟弟採取高度包容,安排大量針對兩者的娛樂活動。 有其他的親戚,並透過與親戚的互動建立對不同齡家族成員互動關係的理解。 很少有惡行的出現,多是大人粗心無意的失誤,值得討論的是豬跳泥塘的習慣,父母也會一同參與。這可能造成觀眾模仿。 父母很少進行道德與禮儀規約教育,主要是由學校教育中培養。在幼稚園的環境中會強調行為齊一性。 同學是各種哺乳動物,一家人就是一種,其間互動傳達某種多元包容觀念,但也有養寵物(金魚),因此也存在物種位階。老師有濃厚的外語腔,有個小馬同學可能是拉丁裔。 認為問題一定可以解決,但沒有教導解決方案,只是要多花點心力,或是單憑運氣。很少成人會對失敗發怒,大家只是發呆以對。與George同輩的其他小孩才會哭鬧。 設定的觀眾應為3-6歲,因為構圖、故事都非常簡單,可能2歲以上就看得懂,8歲以下也可能熱衷收看。 沒有提及死亡,但有老化的概念。 綜合分析: 友善的世界。整個家庭機制是為了兩個小孩主角Peppa和George來運轉,故事事件也不是要讓小孩學習到什麼道德知識或禮儀,單純就是要活得開心和快樂,所以「笑」和「唱歌」是很常見的故事結尾。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文本似乎是讓主角直接執行道德規則,來取代「特定權威講述」或「試錯—修正」的傳統道德教育模式。一切善行與禮節都是理所當然的既成現實,Peppa都做得好,當然觀眾朋友也應該可以做得好,做得很自然。 這也可以讓我們反思幼教文本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是為了告知孩童人生有某些需要達成的責任,還是傳達某種有說服力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在道德面上,本劇可能會被批判欠缺現實狀況說明,並未提及人生的負面挑戰。但這個英國背景的作品還是提到了一些被我們視為「政治正確」或「道德責任」的部份,像是傳達多元共融的場景。 我不清楚中文版本的配音是否有傳達出這種差異,但動畫中幼稚園的主要老師Madame Gazelle有非常明顯的外語腔調,應該是法語口音。這位老師獲得家長們的深度信任(雖然偶爾還是會出包),我認為此中傳達出一個值得台灣家長思考的議題。台灣家長願意信任英語國家出身的幼教外師,但一個國語發音不標準的本土教師,是否能被台灣家長接受?我認為在正常狀況下,即便他的教學有一定水準,部份家長仍可能會有微詞。 Madame Gazelle(瞪羚夫人,右)與畫上老虎臉的同學們,還有爸爸豬和媽媽豬。翻攝自影片。 此外,同學家長都有不同的職業,有時會彼此互相合作、替代,在小孩的眼中,這些職業的地位是一致的,甚至可看出創作者有企圖去強化這種平等性。除此之外,也強調職業的專業性(Miss Rabbit生病,大家幫她工作而一團亂),能者多勞(Miss Rabbit有一堆工作但都很上手),也提到了彼此的合作(蓋房子)。 大人有工作是很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是否有性別分工的傳統偏見呢?已婚女性(媽媽們)多數看來是從事家管,也有某些人具明確職業,但多半是護士等傳統偏向女性的工作。就我所看到的集數,看不出Peppa媽媽從事的工作,可能是在家的自由接案者。這種性別職業安排可能是本系列會被質疑的點。 通常同學的命名都是以該物種的首字母為基準,像是Rebecca Rabbit,Danny Dog。有趣的是Pony(小馬)並非Peter,而是Pedro,這是拉丁化的Peter。這或許暗示了他是拉丁裔的。 雖然多元物種和平共處,並講述了如何在差異中求取共識(如到兔子家發現他們全家吃紅蘿蔔),但本劇還有物種等級差異的問題。如寵物。 劇中的哺乳動物擁有類似人類的智能與地位,但其他脊椎動物或昆蟲仍是一般動物,有些是寵物,如金魚,有些是野生的,如野鳥和鴨子。雖然有級別之分,本系列仍傳達出跨物種友善的觀點,像是只養一隻金魚,魚會無聊,所以要幫牠找伴,甚至整集都在幫牠解決內心煩悶的問題。這種動物倫理主張在西方已漸成主流,甚至已立法,但我想對於台灣家長來說仍是頗新的理念。 接著要看到「現實困境」,卡通如何處理錯誤和困難,是判斷其價值體系的重要參考指標。在Peppa的世界中,基本上問題多是大人造成的,而大人應該負責去解決,或是透過運氣來處理。 像是把爸爸的工作圖紙做成紙飛機丟出去,最後卻飛到老闆手中,意外(也是意料之中)解決問題。又或是爸爸粗心,鑰匙掉在路上的洞中,卻找來一堆工人和機具,用開挖的方式找出來。 大人出包的次數和頻率甚至主導故事的進行。像是出去露營,Daddy Pig錯估帳棚大小,只能睡外面,又碰到下雨;又或是Grandpa Pig駕船出海結果睡著,而被其他大人發現。大人的問題,大人解決,小孩不會受害,而是站在觀看者的角度,而覺得開心。 這不是現實世界,是小孩眼中的異想世界。製作方透過這樣的安排,想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呢?是「事情總會解決」,還是「只要心存善意,整個世界都來幫助你」,又或是「不論是多小的事,都值得你認真面對?」 Peppa Pig和家長、同學們一起到郊外遊玩,為同學Freddy Fox慶生。翻攝自影片。 其實小孩看不到那麼多,他們只會看到大人出包,大人解決。面對一個總是告知小孩「你出包了」的現實世界,Peppa的世界友善多了。 就算Peppa等小孩犯了錯,大人通常不是責罵,而是嘆氣、驚訝,並且告知其正確的處置方式。對於有爭議的行為,甚至會基於開導、獎勵的態度而伴隨小孩同樂。 像是跳泥塘,一起打電玩。豬本來就有在泥地玩的特性,製作方保留了這點,並且當作是重要的歡慶和娛樂情節。我認為這相當不容易,因為孩童觀眾的確會學習這樣的作法,去踩路邊的水灘。 我認為製作方是想留一塊詮釋和理解的空間,要父母去瞭解孩童的樂趣,有效引導而非一味禁止。 總結來講,這是個以孩子為中心運轉的世界,孩子少有善惡之別,因此大人也被逼著要變得善良。 整體評價 本系列適合年齡約為2到8歲,每次不宜看超過半小時(六集)以上。因為圖像與對話容易理解,小孩也可能接受英語版本。網路上有許多數小時的集合檔,最好選擇未剪去片頭、片尾曲的版本,以免無法分辨集數而過量收看。 在家長自行「加註泥塘警語」的狀況下,本片應該不至於有什麼負面影響。如果小孩看了之後想去踩水,那就買雨衣雨鞋去給他們踩,並說明人與豬的不同,以及踩水可能帶給人的不良後果。 家長在觀看同時,可以配合說明一些Peppa的優良習慣,像是照顧弟弟,會帶弟弟出去玩(或去同學家),能獨立飲食起居等等,並讓孩童類比自身為劇中角色,以建立對相關習慣的正面印象。(如Peppa也會自己一個人睡覺。) 最後來談給家長的三點整體建議。 第一,透過這系列的內容,想想自己是否曾以孩子為中心來看世界。Peppa會如此快樂,就是因為整個世界是繞著這些劇中孩子角色在運轉。在現實的人生中當然不會是這樣。但連「一絲」都不可能嗎?你做不到嗎? 劇中人雖然會哭、會悲傷,但最後也都能快樂結尾。為什麼呢?其轉折機制為何?是完成一事的成就感?是家人的包容?還是雨過天晴,在泥塘全家人玩的開心就好? 在小孩觀看的過程中,你不需特別強調真實世界不如劇中的美好,因為小孩自己分得出來。本劇透過一種知識扭轉(下一點會提到),讓孩童觀眾獲得了現實世界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因此你真正的任務並不是邊看邊說風涼話,而是讓劇中的世界有實現的可能。 你可以製造一些類似劇中的親子同樂情境與活動,像是帶小孩去找彩虹,折紙飛機,或是去山林裡唱唱歌,並且強調那是Peppa也有做過的,小孩就有機會把快樂的情境延伸到現實來。否則過度的觀看,有可能對現實的家庭互動產生更大的挫折感。 Peppa Pig和他們的家。取自影片。 第二點,本系列的操作手法為「大事變小」、「小事放大」。蓋房子這種孩子很難理解的事,就把它簡化,約略表達;而掉鑰匙這種小事,因為孩子能理解,也可能真的發生,就將之巨大化。 這種知識扭轉的手法,讓小孩可以消化這世界所發生的事件,並以自己能掌握的價值標準來定位每一種行動。因此看了本系列之後,小孩可能對某件事產生很大的執著(踩水坑,看鴨子),你沒必要否定,也不該忽視這種價值需求,可以將之視為一種的獎品,在小孩有好表現後,帶他去經歷這些事件。 當然,你也可以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操作這種「大事變小」,「小事放大」的視角,練習把複雜的事說得很簡單,或是把簡單小事誇大化,讓孩子能從中找到「和你平等溝通對事件之理解」的機會。 第三點是要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劇中的房子或事件發生場所,經常是在圓圓山頂,平面通常是路,或是開放的野地空間。為什麼呢? 這當然有製作方在美學設計上的考量,但我認為這種安排也突顯了「獨立」、「孤立」的人際關係性質。豬家庭有很多好朋友,但他們並不住在市鎮,沒有一般意義的鄰居(有口中說的鄰居,但那也在別座山上)。 每家人都有自己一座小小的山,去別人家交誼之後,還是回到自己的獨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家庭要素被強化了,其畫面安排也讓我們不斷的注視這一家。 而你自己,又多久沒有專注的看著自己的家了呢? 【補記】 本系列已達到原本三期目標,將就此暫停一段時間,並在原有時段開啟新的專題系列。如果高額方案的訂戶朋友對於某些幼教文本有興趣,可以利用您的指定權利來告知我你所選定的文本,我將在細看之後依本系列方式提出分析。一般訂戶朋友,如果能湊到一定人數以上表達對某一文本的興趣,我也將參考後進行分析。 延伸閱讀: 幼教文本的道德迷宮(一):湯瑪士小火車 幼教文本的道德迷宮(二):包姆與凱羅系列 《渣誌》:一人雜誌社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