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最常談的
是藝術文化的價值
好像有價值就賣得掉似的
價值不是拿來買賣的啊
有一個理解方式
我們稱作文化市場
文化市場由
文化行為
文化消費
消費痛苦
三個層次來組成與理解
這本身是一個文化產業
生產一個不存在
可能也不需要存在的文化理論
莊子在逍遙遊裡面
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讓人不會得富貴手的祕方
在宋國人手裡
稱霸宋國的洗衣業
每年賺好幾金
後來賣給人家賺一百金
在吳國政客手裡
拿來打仗
官場海撈千金萬金
同樣的秘傳寶貝
本身有多少價值
看是誰要買
可以賣不同的價錢
我們因為社會結構
因為人際關係以至於心理因素
會有一股內在驅動力
要我們去做某件事
這是文化行為最簡單的理解
這些驅動力有來自
家庭的如母親節
感情的如結婚紀念日
習俗的如過年
宗教的如媽祖繞境
流行的如情人節或跨年煙火
當你的內在驅動力微弱的時候
自然不去做這些文化行為
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頂多怪怪的
為了消除這些怪怪的情緒
光棍節就用瘋狂消費來排遣排遣
如果母親節
沒有回家陪媽媽吃飯
並不會被判無期徒刑
不會被抓進牢裡
只是媽媽會抱怨而已
然後有兩個禮拜的時間
媽媽會加強對你的關(ㄌㄠ)懷(ㄉㄠ)
情人生日的時候
因為加班還有工作很累
就沒有慶生了
法律沒有明文規定
不履行慶生義務的罪
只是接下來就痛苦了
慘狀言語無法表達萬一
這幾年
媽祖遶境
很潮
有些文化行為流行的
像是情人節或是跨年煙火
用耶誕節來舉例
最能看出這個流行的性格
全台灣有7.62%的基督徒
但是幾乎全國都過耶誕節
伴隨著文化行為
因為內在驅動
而產生的消費行為及物品
就是文化消費啦
情人節的玫瑰
中秋節的烤肉(已經不是月餅了)
喵星人的貓砂
寫鋼筆的專用紙
都是文化消費
還有各種文化消費
隱藏在民間
好折凳也是
我們家民有街巷子裡
有一家福州粽傳賣店
開很久很久了
現在都年輕人在經營
很好吃很多人大老遠來買
平常生意就很好
這有什麼文化性格的呀
只有端午節的前夕
每顆粽子貴五塊而已
年菜一向是餐飲議題
哪家的佛跳牆
哪超商的冷凍年菜大推
年關將近就會佔盡版面
沒有過年就沒有年菜吧
過去年菜是媳婦的戰場
現在的媳婦
即使有辦法煮一大桌
恐怕也沒空
冷凍年菜應運而生
成為最典型的文化消費商品
文化消費是怎麼長出來的
隨隨便便就長出來了
一個文化行為
再加上一個很唬爛的故事
比如說平安果
在掏寶流行沒幾年
把蘋果漆成金色銀色
或者刻出祝福的文字
可以從一顆1塊
炒作成一顆1000塊人民幣
文化市場一直就在了
只是有沒有人要介入
我從小在墳墓山長大
清明節賣紙錢要擺攤20天
一開始紙錢是散在桌上隨人挑選
30年前從我姊姊開始
把紙錢揀成一袋賣80
現在已經成為清明節紙錢套裝的常態
痛苦是一個專有名詞
消費痛苦指的是
消費需求的最高級
明明必須要消費
卻不滿意
不滿意的程度讓人想死
消滅消費痛苦的發明
成為介入市場的新形態商品
比如每年都要吃冷凍年菜
每年都覺得幹超難吃
我家這裡的餐廳
每年都有現做年菜預購
生意好到不可思議
動作慢的都訂不到
祈龜的習俗
從澎湖傳到台灣各地
是供奉神明的隆重祭品
有餅龜、米龜、粿龜等多種
有小型的祈龜
有大型的通常重達幾十斤
我們家住在墳墓山下30年
每年七月給大墓公主神
地藏王菩薩拜餅龜
餅龜是求來的
要有人放棄了
才能跟神明求回家
第二年才有拜餅龜的資格
我們家拜的餅龜有30斤
一個門板大
要爸爸媽媽合作
兩個人才扛得回家
我們家拜的餅龜有30斤
頭尾四肢像是金牛角
一樣的硬麵包
身體是綠豆沙餡傳統糕餅
一隻餅龜有70顆
餅龜製作要花錢
祭拜要扛來扛去很累
真正的地獄是求回家之後要吃完
餅龜扛回家我們小孩子
第一個衝過去
拿起綠豆沙餅咬一口
好乾
喝一口沙士
再咬一口
還是乾
就放回去再也不吃了
可憐的阿爸阿母
早上吃兩顆餅
中午帶便當吃兩顆餅
晚上消夜吃一餅
一個星期才吃得完
實在非常痛苦
有一年阿爸問麵包店的師傅
餅龜的綠豆餅可不可以
改成菠蘿麵包
師傅馬上打槍說
菠蘿麵包只能放一天
而且要改別的口味
要先問地藏王菩薩同不同意
阿爸沮喪極了
回家的時候罵了一整路髒話
不要惹惱鄉下阿伯
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阿爸被麵包店老闆打槍
回家講給酒伴雜貨店老闆聽
雜貨店老闆跟阿爸說
他參加進香團的時候
在宜蘭看過用啤酒綁成的龜
阿爸要他去學並訂了一隻
雜貨店老闆真當回事
跑了宜蘭三次
綁了一隻啤酒龜放在店門口
詢問訂貨的鄉親絡繹不絕
那年大墓公的七月大拜拜
一百多隻大龜
剩下不到10隻餅龜
其他都是啤酒龜可樂龜
沙士龜蘋果西打龜
麵包店老闆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每年幾十萬的生意就被搶走了
沮喪阿伯與
雜貨店老闆的逆襲
連續好幾年
大墓公七月大拜拜
都是罐頭龜的天下
幾年之後
有傳言地藏王菩薩託夢
罐頭喝太多不健康
要大家拜餅龜
阿爸只好再去跟麵包店訂製
那家麵包店已經易主了
改賣鳳梨酥了
餅龜罐頭龜一戰
麵包店被雜貨店壓著打
毫無至招架之力的就倒閉了
這是餅龜領域的破壞式創新
腥風血雨不下於其他戰爭
文創不是很流行嗎
我們家鄉這個畫家
不是很有名嗎
一幅畫不是拍賣幾千萬嗎
怎麼偷偷拍照拿來做馬克杯
拿來做鑰匙圈化妝包悠遊卡
統統賣不掉
幹
騙子
講文創都是騙子
我是1974年生的
在我們這代人身上
汙名化的詞彙真的非常精采
X世代Y世代被跳過的一代
我們的生涯典範是這樣的
認真求學認真工作照顧家庭
有什麼夢想興趣
等退休之後再來實現吧
而且也真的我的哥哥姊姊輩
已經蠻多人40幾歲50歲就退休了
週休七天追逐人生的夢想
可是這個創意年代
年輕的朋友不想過這種日子
一邊工作一邊摸索理想的生活
在創意市集在巷子裡的小店
很多人兼差的工作
只要能養活自己
就毅然投入創業生活
創業生活很苦
但是卻是自己愛的
不要再等退休
現在就開始
這是這個創意年代的價值
文化行為來自
社會結構的
人際關係的
宰制
文學領域裡面稱之為
命運
並且充滿著特定階層的
不當利益
我們被這些
理所當然的事情
控制著思想行為
還覺得是一種美德
像是一夫一妻家庭制度一樣
封面圖片:chia ying Yang @flickr CC by 2.0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