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Shareware這個字應該已經變成死語了吧。
講解一下:從前還沒有網路商店的時代,個人軟體開發者如果自己沒有通路、也沒有大公司幫忙賣,就會以「歡迎拷貝散佈,覺得不錯的話再付款」、或是「付款後解鎖某些功能」來賣錢。
這種賣法的軟體就叫做Shareware(共享軟體)。有些完全不鎖,純靠用戶佛心貢獻,也有些是免費可用,但進階功能需要付費解鎖。由於「不付錢也可以用」算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知道門路的用戶,每個人電腦上都會有一大堆這個,而且用得還算心安理得。
但因為大多數Shareware的定價都在US$1–10之間,所以至少以美國人的收入水準而言,這個價格區間是完全不會痛的(甚至比去早餐店給的小費還少);而且那個時代的盒裝商業軟體因為包裝設計、通路費用、退貨處理等實體成本很高,所以價格多在US$100–300之間。
所以,Shareware的存在,不僅解決了開發者的通路和營收問題,也成了窮酸用戶們的救贖。
也因為這樣,出現了像是「Kagi」之類專為開發者處理下載和金流事宜、再從中抽取費用的公司;只要把軟體丟給他們,開發者就可以等著收錢(如果賣得出去的話)。
也曾經有些Shareware因為頗受好評、而且開發者確實賺到錢,所以被大公司收購,成為商業軟體。
關於Shareware和商業軟體的模式差異,請參閱這篇:
之後線上app store的崛起、軟體和銷售架構的改變(例如in-app purchare軟體內購)、以及小額行動支付的普及化,都讓個人開發者自己有地方讓產品上架,也造成了Kagi這類中間服務商、甚至是盒裝軟體的沒落。
……早在iTunes音樂商店剛誕生的時候,Jobs就已經說服過各大音樂公司打破長年以來的「專輯」形式,願意以「單曲」方式個別銷售;同一時候,他也說服了信用卡公司同意接受以0.99美元為單位的「超小額」付款方式。
而隨著各家作業系統廠商都開始自己賣軟體、抽30%的利潤,曾經盛極一時的Kagi也在2016年正式落幕,成為時代的遺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