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新番有許多好看的動畫:假頭腦戰真青春戀愛喜劇的《輝夜姬想讓人告白》、《動物朋友》監督的作品《煙草》、骨頭社良心製作《路人超能100》等...但最喜歡、最有感觸的卻是這齣《同居人是貓》,也是我在聊天時推薦給許多非圈內朋友的動畫。
《同居人是貓》的原作名稱是《同居人時而在腿上,時而跑到腦袋上》(同居人はひざ、時々、頭のうえ),是一部罕見有雙視角的漫畫。描述主角-小說家朏素晴在祭拜因交通事故雙亡的父母時,意外地在父母的墳前遇上一隻黑白貓(後被命名為「陽」),也因此,看似孤單的日常開始有了改變的故事。
每集的故事架構差不多:先從人的視角來看貓的行為,再由貓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人的行為。雖然這點會讓人想到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但相較夏目透過貓諷刺人的行為,《同居人是貓》卻是透過這樣的雙視角來賦予觀眾療癒感。以下我想討論雙視角在《同居人是貓》裡的應用:
呈現溝通上的困難與障礙
貓作為一個數千年來受到人類歡迎的寵物,其魅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神秘感」。古代的埃及人認為貓是神(名為Bastet),予以其崇高的地位並在其死後做成木乃伊妥善保存;對女巫的刻板印象中,身邊總是有一隻貓;許多文學作家也是貓奴,自古皆然。一言以蔽之,正因我們從來不曾完全瞭解貓,所以我們才對貓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愛。
貓奴海明威
圖源:TORE JOHNSON/PIX INC./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貓跟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行為邏輯,在雙視角的呈現之下,這才發現素晴跟陽彼此都誤會了對方的意思。然而不僅是人跟貓之間如此,人與人也會誤解。我們當然可以說,《同居人是貓》是一個關於素晴(人)與陽(貓)的故事,但不可忽略的是,這部作品也花了許多的篇幅在探討素晴如何透過貓重新省視自己的人際關係。舉例來說,我們把作品中幾個對話的「貓」跟「人」對換,整個道理仍是成立的:
奈奈:「要(跟貓)溝通起來很辛苦呢,不過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要用更多方法代替話語來表達心情。比起對方是不是真的理解,有沒有嘗試著要表達應該更重要吧。」
奈奈:「既然(跟貓)一起生活了,那就是家人囉。」
朏:你覺得,(貓)會把自己的食物好幾次拿來給我的理由是什麼呢?
河瀨:怎麼?原來朏你有女朋友阿?親手做的料理什麼的真是恩愛阿~
朏:不,等等...
河瀨:那難道,不是因為擔心朏你嗎?
奈奈的話提醒素晴,儘管貓不能理解,但為貓著想仍是必要的。而河瀨的話到了第二話得到了證實:童年好友大翔也常拿媽媽煮的菜默默放在他冰箱,避免他寫稿過度宅在家挨餓。這些素晴之外的「他人」是如何被對待,又如何回應素晴,其實也映照了素晴自身。
就這樣,《同居人是貓》這個故事看似教人養貓,然而在劇情、對白卻也反映人際關係的應對。讓素晴得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際關係。「怎麼樣的溝通是恰如其分的?」「怎麼樣的溝通是有效的?」「為何我沒有發現有這樣的溝通方式?」,這些是人際關係,也是飼主與寵物關係的共通議題。
不同視角的日常再檢視
我對許多事情一無所知,而我越是了解越是發現自己的無知。
「日常系」動畫最容易讓人詬病的往往是鬆散的劇情、千篇一律的劇情、人物的性格刻板乃至退行的幼稚行為等等。但《同居人是貓》儘管主線鬆散,卻有著明顯而循序漸進的角色成長。素晴尚未養貓之前,他與他人的關係是這樣的:
- 拒絕責編河瀨的邀約與關心
- 對於兒時好友大翔常擅入自己家翻找食物感到困擾
- 不愛出門,不想跟陌生人談話
然而養貓作為一個契機,讓素晴得以脫離這個自認孤僻的定位,去扮演自己不曾、或是過去抗拒的角色,如:出門買東西、跟陌生店員搭話、到別人家裡、讓別人來家裡玩、尋求他人協助、答應舉辦簽書會、到德島旅行。我們可以發現素晴的涉足空間隨著故事的進展逐漸變得寬廣了。而這種空間的解放不論在象徵或是實質意義上都紓解了素晴心理的孤僻。
這些空間上的解放進一步讓素晴得以處理自身的身分轉換。來到寵物店的素晴對於奈奈來說是「客戶」,對於河瀨來說素晴是「必須多留心照顧的人氣作家」、對於大翔來說素晴是「童年好友」,而對到簽書會要簽名的奈奈來說,素晴也是「三日月老師」、對於獸醫師來說素晴則是「比貓還要更令人擔心的人」。如果這些人不曾在素晴生命中出現、素晴也不曾跨出門,也不會有這麼豐富的生活吧。
因此,本作在延展素晴身邊的人際關係時,特別一再強調的是:「觀點的不同將大大影響判斷」。對河瀨來說,陽是「可愛的」、對優伍來說,陽是「帥氣的」、對大翔來說是「臉很可怕的」(儘管他一點也不怕就是了)。這些不同的觀點都顯示了人們對於他者的觀點往往是相去甚遠的。而且與他們自身的生命經驗有關,為了得到不同的觀點,必須跳脫自身的想像,去與他人接觸才有交流的可能。
對素晴來說,這種觀點的轉變對於他的繭居生活或寫作來說都是有幫助的。過去的他僅對於想像的世界有興趣,這使他得以靠著想像力成為一名作家。可以透過觀察貓得到作品的靈感,但正如責編河瀨所說「有些答案是光靠想像無法找到的」,以至於素晴對於人、貓、甚至自己著作的評價都不太理解。
陽的出現迫使他必須解讀貓的行為,這樣的過程也使他反思自己與他人過去單調的互動。比如,他原先將貓把飼料放在自己門口這件事情理解為貓對自己的陷害,而後在真正昏倒後才理解到這是貓對自己的「關切」,也因此開始回應起了身邊的人的關切。他這才認知到過去的「日常」,其實是在責編、童年好友、鄰居們在背後默默支持下才得以成立的。
回返創傷,踏出孤獨
我原先以為《同居人是貓》只是一部單純吸貓番,沒想到有悲傷的地方。而故事的一開始,就是素晴父母的喪禮。儘管素晴父母不曾在故事中以活著的狀態登場,卻是素晴心中永遠缺憾、自責的一塊。
用精神分析的語彙來說,這樣的缺憾(lack)成為了素晴不斷去追尋、卻永遠無法挽回的原物(the thing)。拉岡認為儘管原物是主體永遠無法不可得的,然而主體會去尋找「原物的替代」(稱之為「小對形」),並透過重複這樣的過程建構自己的認知。讓失去父母這件事情不再是消極的缺憾,而是昇華(sublimation)成自己書寫、出門認識人群的動力。
在故事中,也可以常常看到素晴在養貓時,會無意間把過去與父母互動的場景重複帶入、在這樣的過程中回返自己的過去。有時他會因此哭泣、因此沮喪,甚至抗拒貓。但這不表示他討厭動物,而是來自過往與他人相處時的不愉快經驗、失去雙親的創傷。貓意外地成為了他回返創傷卻又使他得以彌補過去缺憾的媒介。
可支持這點的是,近年來在精神疾病的療癒上,已不再像過去強調機構集中管理、標籤化特定族群;而是朝向多元療法前進。引入動植物的治療方式(如園藝治療、動物支持治療等),鼓勵病人尋找合適的替代來紓解焦慮、沮喪、憂鬱等負面情緒。這也讓我們想到《銀之匙》中主角八軒勇吾原本在都市學校被升學壓力擊垮,之後來到北海道農校、參加馬術社後逐步建立自信、透過面對動物回想自己的生命,最後找到自己的夢想。同樣地,若把素晴當成一個輕度的社交焦慮症患者,那麼他身邊的人就好像治療師一般、透過「貓」這個媒介一步步引導素晴走出過去、走出家門。可見動物的陪伴對於現代人來說十分重要。
小結:你的孤獨其實不是孤獨
儘管我們邁向一個孤獨的世代,很多事情不必出門、不必與人們接觸就可以知道。但我們仍無法完全離群索居、覺得「接觸」與「陪伴」是必須的。在看《同居人是貓》時,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感動,那不是來自於貓的可愛,而是素晴在思考、回憶、回溯過去乃至採取行動時,正一步步地改變他原本所處的「孤獨」狀態。而他得到的結論是:其實不論過去、現在,他其實都不曾孤單,只是未曾仔細觀察身邊的「他者」是如何支持著他的。我想不論是對於缺乏社交、或是過度參與社交的人來說,素晴的思考都顯得難能可貴吧。
貓是神秘而不可知的,正如我們面對人群時,其實也是不可知的狀態。但是願意向未知邁向一步,儘管會錯意也好,但距離下次的理解又靠近了一步。推薦《同居人是貓》,給想吸貓或是連假宅在家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