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oshua Rodriguez on Unsplash
▌孩子怕生,只是階段性的發展,爸媽不需要太緊張!
你家寶貝看到你一離開,就開始大哭大鬧嗎?你家寶貝,一看到陌生人就縮到你身後嗎?你家寶貝看到不熟的物體,需要看著你才敢接近探索嗎?以上這三點,都是評斷寶貝們依附關係的方式,但如果這三點剛好都與你們家寶貝相符合,只要這些反應在18個月前漸漸好轉,那就不用太緊張啦!
Schaffer 與Emerson學者根據觀察60位18個月的兒童,整理出嬰兒的依附關係與兒童發展關係:
(一)無社交性(0-6週嬰兒):對任何刺激都呈現無社交反映,就連一抹微笑也都是非社交性反應。
(二)無差別依附關係(6週-7個月):嬰兒喜歡任何人與他互動,當沒有人/或是照顧者停止與他互動,他會感到不悅。但3個月的嬰兒,開始會對特定長時間照顧者的笑容較多也感覺較舒適。
(三)特定依附關係(7個月-9個月):嬰兒會開始找特定照顧者尋求安全感、舒適感與庇護感。開始會對陌生人感到害怕,也會對照顧者產生分離焦慮。(這也是為什麼,通常老一輩的人說,如果要找保母或送托嬰,不要晚於7個月的原因囉!)
(四)多重依附關係(10個月以上):多數小孩到18個月都能產生多重的依附關係。研究發現,兒童產生較好的依附關係,並非取決於誰照顧兒童的時間較多,而是能正確回應出兒童需求的人!
依附關係理論認為,若寶寶尚未在關鍵期發展出好的依附關係(0-5歲),兒童會有發展上的缺陷。認知科學家發現,若被剝奪依附的孩子,大腦中會有較少的灰質、注意力較不集中、社交能力較差、甚至有心理上的疾病。
▌好的依附關係,不僅能讓父母─孩子的關係變好,也能改變大腦的發展!
加拿大學者以長期追蹤研究15個月大的小孩大腦構造,發現當小孩到10-11歲時,擁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小孩,在大腦前額葉與顳葉的灰質較厚。大腦中的灰質是掌管認知(cognition)和處理(processing)等高功能的工作,而前額葉與顳葉的發展與社交能力、情緒發展、及其他認知功能相關。而其他相關性研究也發現,擁有安全感依附關係的孩子,長大會有更好的社交適應能力、情緒理解力、同儕關係、語言能力與較少的行為問題。
************************************************
▌大腦媽媽總結 ▌
至於如何回應寶貝們的需求,坊間有非常多育兒說法。但心理學家與認知學家認為,附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除了能滿足寶貝的生理需求,最重要的是需要適當回覆他們的情緒需求;反之,如果沒辦法妥善的回覆他們的情緒需求,只是一直抱著,只會讓寶寶遇到任何事情都想黏著照顧者,產生沒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反而會變成「超級親近派」(請見《
你家寶貝睡得好嗎?》),而且之後媽咪還需要找復健師報到,治療可怕的媽媽手。
每個寶寶的需求不一樣,只要透過照顧者的細心觀察,就一定能發現寶貝每個哭聲、每個動作的後續連結不同,滿足他們的需求,就能建立良好又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但最重要的是,只要照顧者能夠不焦躁、不焦慮、享受與寶寶們的相處時光,寶寶也會更有安全感喔!
《參考文獻》
▌關於大腦媽媽 ▌
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曾於澳洲Marcs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Development的寶寶研究室(Baby Lab)擔任交換研究人員,研究寶寶大腦的聽覺與語言發展。目前進修視覺藝術研究所,並修習藝術治療與創作課程,主要研究幼兒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