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個人覺得,這一兩年來左右兩邊都走火入魔了,雖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因為換黨執政,意識形態爆發,左右之爭不過是一種藉口。但看著左膠右膠一堆膠,膠在那邊拿著名詞抒情寫作,實在讓人厭惡,根本是在害死一般人,尤其是那些剛長大接觸社會學科的學弟妹,特別會被騙進去。
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狀態的界定跟範圍的劃分,好比觀察台灣社會的社經地位分布,最常用收入去列表,如果用這種方式去定義,你可以依照不同百分比,劃出不同的區間,指出高收入多少人、低收入有幾趴。想也知道,如果今天區間劃分變了,人數比例也會變,所以討論這種從收入去看待階級地位的,都要很小心。可我們這兩年有沒發現,開始出現大量混淆的討論法,把收入的多寡直接等同於「可憐不可憐」。
根本就是把記敘文寫成抒情文,然後從抒情文去產生一篇篇論說文。
當我們在指稱某一種狀態,好比說一個年收入50萬以下的家庭,居住在某種郊區,環境衛生狀態都不甚良好,說這一批人是「弱勢」階級,並沒有什麼特別問題。但要說這批人是「可憐」階級,就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弱勢跟可憐與否雖然有正相關,但不代表完全相關,除非你可以充分的佐證在這個「地區」的「低收入」都很「可憐」,而且你還得定義可憐的意思。
我們使用一個名詞,不管是弱勢、優勢,其實只是指稱特定社會的一種階級狀態,本身的意義是很中性的,不然真要比這種收入,拿美國貧窮線畫在台灣上,豈不是可憐人數暴增數倍,但這種比法對嗎?
又或者說,我們在指稱台灣的市場是不是完全競爭,政府干預程度到哪,這些都是有可以客觀比較,不管跟自己還是外國比皆然,所以當筆者說台灣的自由市場競爭度不夠高的時候,有沒有帶入特定的價值判斷?並沒有。但各位可以看到,左膠會說你嫌自由市場不夠,右膠說你想打壓自由市場,這就是一種否定觀察到的現象,刻意加上價值判斷的結果。
這其實很詭異,尤其是網路同溫層發展快速的現在,不同社團、群體幾乎都對各種名詞有一種先入為主的看法,左膠對市場厭惡,右膠反之。台灣政府干預教育的深度可以量化在各方面,但右膠覺得你管太多,左膠則認為不夠多。雙方可以在自己臉書上面狂寫三天幾萬字,來證明台灣的教育有多封閉或是不夠封閉。
簡直莫名其妙。
為何罵人?因為你總是得界定一個狀態,才能進一步去分析跟解釋。好比台股指數上萬點,跟上一次上萬點相比,上市公司的數量有一樣多嗎?顯然沒有,從這邊出發去解釋,才能比較出一些有關產業變化的結論。你拿著狀態解釋就要發神經,逼人承認經濟好或不好,不是意識形態影響是什麼?
這種搶奪話語權的模式,近十幾年左派做得非常兇,搶掉很大一部份的市場,但嚴重的副作用則是,養出大量根本沒念書的左膠,拿著雞毛當令箭,以為手持神兵,可以解構跟嘲笑其他人的愚蠢。近幾年更進一步惡化,為了抵抗左膠的到處貼標籤,一群也沒念通的右膠開始反標籤,結果就是雙方的東西毫無閱讀價值。
把世界上一切的惡都歸咎到左或右,這種說法若非沒念通亂講話,就是刻意誤導。通通標籤化,在政治上的效益更大,政治相關的從業人越來越多這樣做,幾乎到違反本身專業,甚至不擇手段的地步。
這其實算抱怨文,因為這幾個月幾乎看不到什麼有價值的分析,一群天兵在PTT、臉書等地方,在那邊分析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堆狀態,講的煞有其事,好像內線滿天飛,人人都是蔡想想可以知道蔡英文回家說什麼。
淹沒成這樣,還說背後沒鬼,才真的是見鬼了,上一次這樣也沒多少年前,大家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