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自台鐵南迴線的枋山車站往台東方向出發,沿途經枋野、中央、古莊等三座號誌站,穿過中央山脈進入台東縣境內,第一座抵達的客運車站,是跟枋山一樣建在山腰上的大武車站。中央山脈兩側的兩座車站彼此對照,大武車站到主幹道台9線的路途,比枋山車站往台1線的那段熱鬧多了。
大武是個對號車停靠班次較多的三等站,南迴線上扣除枋寮、台東,班次僅略少於知本車站,約根太麻里車站的停靠班次數量相等。題外話是南迴線的對號車,有部分停知本卻未停枋寮。
【初遇太平洋的觀海月台】
大多數班次皆有停靠的情況下,大武車站除了有搭南迴線進入台東縣的歡迎意味存在,還有能看到海面的月台,也是許多人在這段路途對太平洋的第一印象。
搭乘普快或對號車經過大武多次,直到2020年二月下旬這回,才刻意從枋寮搭乘707次莒光,近傍晚四點多抵達大武車站。預計下車遊覽一個多小時,稍晚再搭3672次普快返回枋寮。
近年進入電氣化工程的大武車站,基本的電桿與機房設備,"理所當然"的一個接一個設立。月台進行改建後仍維持兩座島式月台的規模,客運班次一般只停靠第一月台。
南迴線各站改建完月台後,除了加裝電梯,遮雨棚的設計也跟改建前大相逕庭,從原本的簡潔風格,變得較活潑且具現代感,用色上更是變得大膽。
電氣化工程中新啟用的第一月台(左)、第二月台(右)
含大武、金崙、太麻里等站在內,這些新月台已啟用一段時日。只是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月台在遮雨棚配色的使用上,有一個共通點。
當然顏色的選用並不相同,配色上卻有固定規律。細看一下大武車站兩座月台的遮雨棚,尤其是遮雨棚的底座及屋頂支架部分。
不開放的第二月台(左),與列車停靠或通過的第一月台(右)
應該很多人注意到了!這兩座月台的遮雨棚配色,是彼此剛好相反。第一月台是底座黑色、屋頂支架藍色;照片中停貨列的第二月台則倒過來,底座藍色、屋頂支架黑色。
從大武往台東方向,也設有兩座島式月台的金崙、太麻里車站,雖然遮雨棚結構與這裡的設計略有不同,但在配色上也同樣採用兩月台顏色相反的安排,只差在顏色選擇不同。
在大武車站月台上能看到站房,小小一個感覺不大。實際上,這是大武站房最高且最窄的三、四樓而已,必須要出站後才能看到整個站房的全貌。
【有棟別墅叫「大武車站」】
從月台出發要離開大武車站,得先下樓走地下道至站房。這邊就會看到提醒不得前往第二月台的警示。
走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就來到大武車站的剪票口。
去過的車站不算太多,所以自己對這個車站空間配置的印象很深刻。
出了剪票口,發現原來這裡只是站房的二樓,設有售票處及座椅,必須向下走過一段螺旋梯,才能到一樓出站。若加上在月台上看到的站房部分,這座車站起碼有四層樓,而要搭車得從一樓走到三樓才行。
大武車站本身不大,但從很多細節可以感覺這座車站有細心經營,比如花花草草的裝飾,以及「漂書櫃」的設置,也在大廳有張貼一些民生資訊供民眾查詢。對我們這種短暫停留的旅人而言,稍微瀏覽後,多少能感受到身在偏鄉地區的文化差異,諸如公車班次的稀少,以及醫療資源的不普遍。
大武車站上下樓的螺旋梯,轉彎處弧形由非常大片的方格玻璃所組成,讓人聯想到以前在國小或國中校舍有看過類似設計。靠著這個窗戶的採光,室內光線十分明亮,加上大致是朝向東北方,若日出時造訪應該別有韻味。
一樓大廳的候車區擺放更多座椅,配合有達二樓高度的挑高空間,讓人身在裡面不覺得有壓迫感。
一樓設有幾塊公布欄,張貼公路客運及醫療資訊。
大武車站的廁所也設在一樓,安插在最角落的空間。
那陣子去了不少潮州以南,無人、有人或剛改建完成的車站,它們的廁所經常是極端狀態,不是年久失修到再怎麼清潔都難以保持乾淨,就是剛整建完加上少人使用,環境維持得比很多大車站都要更好。
大武車站內的廁所,是後者,而且粉色系的裝潢超突兀的。
走出大武車站站房,門前設停車場,也有個類似枋山車站那樣的小圓環,讓車輛迴轉後下山,但大武這邊停的車比枋山多太多。這或許映照出兩站在客運量上的顯著差距。
出站後站在上面照片中有圓形圖案的位置回頭看,大武車站全貌映入眼簾。
「貌似一棟有質感的別墅。」我在腦海中這樣形容著,接著思索起來,自己去過的車站有沒有哪座跟此地氛圍有重疊。
這座車站其實很像高架車站,因為路線位置比站房更高一些,也必須往上走才能從站房入口抵達月台乘車,但是跟員林、屏東、潮州等高架車站不同的是,高架車站通常為節省空間,會直接把站房蓋在高架橋下面,頂多往外延伸出遮雨棚或廣場之類的設施。
由於鐵道下方貌似沒有腹地,大武車站的站房是蓋在路線東南側,將站房直接與路線緊貼,必須從入口走到二樓的剪票口,驗票後往鐵道下方切入,經地下道往上才能到月台。這點跟高架車站,大部分將動線全安排在橋下的作法有別,使的大武車站站房反而變得像瞭望塔般的建築,監視著站區鐵道。
同時這座站房的許多設計,諸如入口黑色騎樓、弧形窗戶、螺旋梯、露天陽台、挑高大廳等,讓它看起來不致太單調,反而如山區的獨棟別墅一般,饒富趣味。
【短暫的下山巡禮與上山乘車】
步行下山的話,出站房後向右邊走,就有階梯能接到主幹道,不必經過給汽機車駛到站門口的道路。
從大武車站走到靠海的台9線,要走過約900公尺長下坡的民族街,會經過住宅區為主的聚落,以及大武國小及大武國中。
那天是搭707次莒光號,約16:16左右大武下車,回程則搭乘17:27發車的3672次普快,等於說扣掉在車站拍照的時間,幾乎剩不到一個小時可以來回市區再回到車站搭車。重點是,回程是"先甘後苦"的上坡!
下山途中見到蠻多政府文宣還挺有創意的。
抵達台9線後,稍微往南邊移動,走到能看到大武溪出海口的橋上。
從大武車站開始起往台東方向,至太麻里間共計四座車站,都是蓋在鄰近溪流的北岸,如大武車站在大武溪的北岸,不過大武鄉主要政府機關,如鄉公所、戶政事務所、衛生所、郵局等都在大武溪南岸,比較靠近古莊號誌站這一側。
大武溪北岸雖沒有上述機關,卻有會讓年輕學子聚集的地方,即達仁和大武境內唯一的一所國中-大武國中。另外,大武遊客中心也是設在台9線的這一段。
差不多也該往回走,順道造訪一下大武國中。
該來的爬山不可避免。循著稍早下山的民族街,開始往大武車站的上坡回程。
即使是南迴線的大站,到了下班時段,大武車站的候車大廳依然空蕩蕩的。
如果說站房不大,本身位置又偏僻的枋山車站,無人狀況下是「秘境」氛圍,那大武車站的無人狀況,營造出的卻是「寂寥」感。偌大的站房內有些設施或服務已停用,僅留下原本配置的空間。
此時大武車站準備有兩班往枋寮班次接連進站,分別是是17:27的3672次普快,以及17:47的374次自強。兩班車在枋寮會以相隔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依序進站。
靠山面海的大武車站無法被夕陽照到,但"別墅"附設的觀海月台,可瞥見餘暉下的太平洋海面,此時呈現出只屬於黃昏的韻味,與3671次普快在正中午停留時那海天一致的深藍色有別。
這趟在大武僅僅待了一個多小時而已,可能受步行範圍的情境影響,覺得這一帶比較偏向生活核心而非觀光,挺新鮮的,然而從一些資訊文宣跟環境觀察下來,總覺得有種難以敘述的落寞感,像是在不斷傳達著,生活機能有待改善的希望。或許只是我外人眼光下想多了,不過,大武車站確實是個驚喜,該說是座沒有「車站」刻板印象的車站嗎?
大武車站月台的新燈箱,枋寮方向下一站是"正確"的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