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才是常態 下一個十年之首即使盪到谷底 但也代表之後不一定會比現在更糟
如果別人問我的學歷,我會有點不太敢說出來
我認為以我現在的學歷,找不到外商等好工作
同系同班友人再一次聚會中偶然說出這幾句話,作為一位成長思維的人,我當然不是很認同這幾句話,畢竟我有看過太多學長姐,透過大學時期的努力,一畢業就前往對岸工作,也有直接進入知名公關公司,並且也是非本科系。
我自己的看法是,從來沒有人要求你第一份工作就要年薪百萬,在社會氛圍渲染下,潛意識地被教育中,但這就會造成青年們較少花費時間去思考自己到底適合怎樣的人生。
我自己在大三開始實習,換過三份工作,就自己的經驗以及不同前輩的分享,我會認為低薪窘境狀況,環境差以及沒能力都是其中的因素,可是我認為關鍵不應該執著在薪水,而是有什麼是你非得在二十幾歲,也就是這黃金十年的工作時期中,你可以獲得,然後在三十歲後發揮,並且也是三十歲後沒辦法取得的東西。
我認為那個東西是「經驗」,它並非像你在大學時期一樣,人人都有社團經驗,這些經驗是只要你想得到,努力點就可以獲取,我所認為的這些「社會經驗」,是獨特性的、可延展性的,也就是只專屬你的,並且可以在何時何地擴展開來的。
在三十歲之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經驗,這些經驗就像「點」一樣,當你每次經歷時,就會留下註記,而儘管不同的點在本質上不同,但依舊有相似之處,因此就會連成「線」,過了三十歲之後,將不再是累積點,而是累積線,因為「面」的形成,將是你突破性成長的關鍵。
有點抽象,我將會在下面慢慢解析,首先我們來看看到底友人的想法錯在哪,以及它到底有沒有什麼合理之處。
先打個預防針,我並沒有認為追求錢就是不好,這是選擇的問題,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在三十歲前我會推薦錢就更用,而更重要的在於經驗的累積。
友人荒誕想法錯在哪?
友人爆出這幾句話的當下,我自己當然是非常不認同,但也沒有因此吵架,所以我反問他為什麼會這樣想?
答案跟在google搜尋的結果不謀而合,像是學歷不好,忘了說我們學校是位於新莊的某私立老牌大學經濟系,還有像是浪費四年時間在經濟系等等,十個答案有九個一定都會是跟學經歷有關。
另外,友人今年開始準備研究所,然後我們今年畢業,我問他說要準備考哪個所,他說財經所,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畢竟還是文組人的第一志願,更有其他也是要考財經所得友人,我問他那你會學到什麼,他說我又還沒上課怎麼知道?這一方面對,另一方面也錯,這部分有點題外話,但跟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有關,就大致提一下。
究竟友人想法錯在哪?先說結論,第一個就是不先檢討自己,第二個則是,多數人早就不知道「好奇心」三個字怎麼寫。當然也不能說他們想法固然錯誤,優點在於深思熟慮,但綜觀來看,依舊弊大於利。
即使荒誕 但不合理之處在哪?
但兩位的合理之處又在於,是的,也許真的還沒上過課所以不知道會學到什麼,但難道沒辦法從大學網站中找到資訊嗎?還有如果學歷不好拿不到好工作,那為什麼又會有人有辦法前往對岸當儲備幹部?這裡撇除掉理科工系,因為我對於理工工作不太熟悉。
首先,永遠都在怪罪外部因素,卻總是不會檢討自己,這真的是我最常聽到的理由,要不是「大環境就是不好啊」、「人家就是要台大畢業的啊」等等,但也有台大畢業的找不到工作的好嗎?大學是學術殿堂,並不是職業訓練所,這是大家都會忽略的認知。
假如真的如你所願,拿到你理想的工作,你敢保證你的能力撐得起這個職位的薪水和責任嗎?
因此,我認為可以試問自己,如果今天老闆給你月薪四萬的薪資,你認為你有資格拿到嗎?你每個月貢獻給公司的價值值四萬嗎?再來,最近我也聽到一位119經濟系的友人分享實習經驗,同為畢業生的他在今年上半年去一家銀行實習,半年時間結束後,他打算寫卡片給主管聊表感謝,我跟他說你就簡單最後一天說一聲,我認為就很足夠,他說因為金融業很吃人脈,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才要寫卡片。
社會上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真誠」,真誠才是一段關係長久的關鍵,這邊就不探討職場上的一些黑暗面,畢竟那算少數,而職場中的人脈以真誠對待,就算是建構在利益之上,那也是雙方都有平等的付出,而非只是一昧地從對方汲取。
不能說外部環境不好就不應該探討,而是不要混淆焦點,不應該總是第一時間總是把「不如意」與大環境連結,我認為應該先確定自身在各個方面都準備萬全,再去探討外部因素的干擾。
我是怎麼看待的?
我自己唯一的信仰就是八二法則,多數朋友有以上的認知,並非他們的錯,大環境又或是社會氛圍,造就他們有這種標籤想法,即使多元入學方案開啟,但是只要多數人民的思想沒變的話,在多元依舊沒用,除非幸運在大學遇到引導你的教授,不然就是要依靠開竅,又或是出社會後的試煉,但終究還是有幸運的成份存在當中。
我也知道要突破困境很難,但一方面很幸運的是,我們出身的時代也給我們更多益處,另一方面則是當你想轉變時,你有很大機會是會成功的。
總歸二大點來看,第一個是時代的環境開放,再來則是肯轉變。
所謂時代的環境開放,就是不再有所謂的小圈圈,像是你想進某個產業,在過去就只能是某一科系才能拿到門票,現在你有更多的方式,像是透過網路學習技能,透過領英、臉書參加線上線下活動,有太多方式你可以跟業內人士聯絡,但要記住一點,不要總是在第一時間問有沒有推薦的職缺,我相信更應該請教的是業界的know-how,還有分享作品互相討論,先從給予開始,而不是汲取,這才是人脈長久下去的關鍵。
再來則是肯轉變,所謂的肯轉變就是不再只是將就在當下,只要你有任何想改變的想法,都是好的,像是我想開始學習剪輯,又或是我對某個新技術有興趣,再來你要做的就是跨出第一步,第一步可大可小,像是先在網路找相關文章看,又或是去報名一堂課,再來要做的就是先持續三個月,為什麼是三個月?因為不是這篇重點,先不贅述,我可以再額外寫一篇分享,以上程序做完後,相信你對於後續的規劃將會有一定的想法。
所以你可以從這個故事帶走什麼?
如果只有一個觀念的話,那就是「永遠把自己放在低位」,不要把自己放在太高的位置,對於任何機會都應該虛心接受,如果感覺處在安逸的環境中,或許你可以嘗試改變一些工作習慣,又或是打破這個安逸,像是試著改變你的常態,可以先設定一個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