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由WFH到LFH, why not?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香港大部分學校於每年九月一日開學,國際學校則多於八月中開學。無能但又壞事盡做的教育局皇恩浩蕩地准予學校復課但不准面授課程?!當然今時今日每一個香港人都別寄望政府會給予「復課但不面授」的支援,比如沒有付費上網的家庭怎麼辦?沒有電腦的家庭又怎連線上課?正宗「你死你事」,別問只喊停學生別穿黑衣別唱「榮光」一定要熟讀國民教育的教育局。
當局要應付疫情,所以要小孩子在家上學;但同時要重啟經濟,所以給予免檢人員特權四處走播毒。作為家長或學校老師,剩下的選擇本已不多,抗疫卻未敢輕言「疲勞」。身邊不少文職朋友在過去數月都轉了三至十成WFH – work from home,那天收到小女校長電郵預告可能的復課安排時,我忽發奇想問外子:「為甚麼學校不貫通learn from home和learn from school?我意思是疫情已快一年,全球都在受害,即使明天天降疫苗也沒能全球學子或勞工層一拼接種,可見將來人類仍然被某程度的禁足。那若果學習是生活一部分,而且工作要付出代價才能有回報時,在校學習更應和現實接軌。既然授薪工作能搬回家就搬回家,那學習上學校和家長能否也變通一下(反正以香港來看教育局根本沒支援,出少句聲已當幫忙),把時間表重新分配,比如可讓不同年級學生隔天或隔週回校上課(貫徹保持社交距離及縮短課程和現實距離),體育課口述討論課等可因應疫情在校面授,而學術教授類別則用網上授課?」
我們不知道疫情要持續多久,但幾可肯定全球所有年齡層不分種類皆面對以下挑戰:
  1. 社交距離
  2. 實體接觸限制
  3. 非藍領工種盡量不能聚集上班
  4. 在公共地方必有染疫風險
  5. 脆弱社群傷病死亡率高
  6. 測試和疫苗不足/不準確
學生學生,既然是學習怎樣生活,疫症蔓延時正是學校發揮就地取材的教學機會。別和我談追考試追功課趕進度,不是因為其不重要,而是社會正正要move on時,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他人應該是放在首位而非唯一之重。看着笨拙政府一邊說努力抗疫一邊放免檢漏病毒進出你就明白,進退兩難是因為捉不到重點。若果學習是校園最重要的事,首先最低限度應要令校園成為安全之地。有家庭或許因資源因時間因家人要上班未能奉守學校間歇時間表回校/在家上課,那學校不妨就繼續容許這批學生上學;但若家中已有穩固位置和設備的同學和老師,其實可根據在家/校穿梭的時間表教學。有人會說那學生回到校也可能見不着老師而只能在屏幕前上課?對,但起碼學校有一個安全疏落的地方給孩子靜靜地專心上課。老師也是人,工作屬文職,看着疫情進展,其實也是窮則變變則通,只要安排好時間表,何時復課根本毋須再論。疫情嚴重時全體在家上課;稍緩則按輪流回校模式上課,訂下某些學科必須按時回校的規定,就像成年人在家工作有時也要回公司露個臉開個會見見客,總之就是防疫優先學習緊隨,那可能比一刀切停課復課風險更小。
於家長如我等看來,更重要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社會一部分,面對公共衞生危機,小朋友也得及時應對靈活變通,孩子對社會意識會更強,和社會同呼吸時他們也會更貼身地明白人其實怎樣和疫情共存而不傷他己。這不也是教育的一種?放孩子進玻璃瓶中像草莓般養着並不能令其成長至玻璃般堅硬只會更脆弱易碎,若果可以選擇,下一代理應剛柔並重存有彈性又不失關顧社會的意識和行動力。
可惜的是,這樣可能過分理想,或太複雜,那班所謂的官,會懂嗎?還是他們正正不希望下一代太醒目太聰明免得自己份工作都未能苟且下去被後浪推前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164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人父母清楚知道帶孩子都是和時間賽跑,很多時社會制度迫人目標為本,一家人不得已也要順着走。學習路上常見的糾結是:孩子不愛閱讀,我又沒有時間伴讀/給孩子時間看書,怎麼辦?學習時間因為做補充練習/課內外活動/温習應付考試等等七除八扣之下已所剩無幾,回家都累得倒頭便睡,閱讀變成窮奢極侈之舉。
資源,或確切一點說是父母的金錢和時間,也許只能給予育兒路上開端的一點優勢,往後的路其實是靠父母們的智慧各自走下去。管治很易教育很難,父母其實在角色演繹上有絕對的主動權:要當家中的警察終日打罵嚴懲?還是當家中的老師循循善誘孩子?也許不同背景的父母會有更多可塑性,更多的角色扮演在不同的家庭中穿梭。
教育和穿衣一樣,最理想是度身訂造。可惜的是戰後至今正規教育都以工廠生產線般流水作業式運作,一時間和工業革命配對上了,卻未能再往後配合其他社會變遷。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都能用AI或電腦等替代時,教育正好是孩子最美的一扇窗,用心把它打開、擦亮,擴闊孩子的空間和視角,不就應該是家長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嗎?
過了一陣子,她仍未入睡,幽幽的道:「媽媽,幸好剛才的是劇集,都是創作的,是假的對嗎?那真實就不會這樣……」我唯有忍心告訴她:「現實可能有更殘忍的故事啊!正如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愛錫自己子女,我想也有不少子女不懂得怎樣去愛自己父母啊。」剛停下的眼淚又再徐徐落下。
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那條小生命如何發展,就掌握在其遇上的不同生命體。回想自己小時候遇到不少良師,卻同時吃下無數扼殺創意的教材和範圍。巧婦難為無米炊,時至今日香港的孩子們還是要在挑選屎味巧克力或巧克力味的屎中掙扎,這等所謂教育,實和謀殺無異。
樂而不淫;合家歡;新潮;嘻笑怒罵;有創意的劇目打開Netflix和HBO甚至 AppleTV都多得幾世輪迴看不完。原來慣吃好了,一見垃圾真的會寧願餓暈都不下嚥。
為人父母清楚知道帶孩子都是和時間賽跑,很多時社會制度迫人目標為本,一家人不得已也要順着走。學習路上常見的糾結是:孩子不愛閱讀,我又沒有時間伴讀/給孩子時間看書,怎麼辦?學習時間因為做補充練習/課內外活動/温習應付考試等等七除八扣之下已所剩無幾,回家都累得倒頭便睡,閱讀變成窮奢極侈之舉。
資源,或確切一點說是父母的金錢和時間,也許只能給予育兒路上開端的一點優勢,往後的路其實是靠父母們的智慧各自走下去。管治很易教育很難,父母其實在角色演繹上有絕對的主動權:要當家中的警察終日打罵嚴懲?還是當家中的老師循循善誘孩子?也許不同背景的父母會有更多可塑性,更多的角色扮演在不同的家庭中穿梭。
教育和穿衣一樣,最理想是度身訂造。可惜的是戰後至今正規教育都以工廠生產線般流水作業式運作,一時間和工業革命配對上了,卻未能再往後配合其他社會變遷。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都能用AI或電腦等替代時,教育正好是孩子最美的一扇窗,用心把它打開、擦亮,擴闊孩子的空間和視角,不就應該是家長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嗎?
過了一陣子,她仍未入睡,幽幽的道:「媽媽,幸好剛才的是劇集,都是創作的,是假的對嗎?那真實就不會這樣……」我唯有忍心告訴她:「現實可能有更殘忍的故事啊!正如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愛錫自己子女,我想也有不少子女不懂得怎樣去愛自己父母啊。」剛停下的眼淚又再徐徐落下。
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那條小生命如何發展,就掌握在其遇上的不同生命體。回想自己小時候遇到不少良師,卻同時吃下無數扼殺創意的教材和範圍。巧婦難為無米炊,時至今日香港的孩子們還是要在挑選屎味巧克力或巧克力味的屎中掙扎,這等所謂教育,實和謀殺無異。
樂而不淫;合家歡;新潮;嘻笑怒罵;有創意的劇目打開Netflix和HBO甚至 AppleTV都多得幾世輪迴看不完。原來慣吃好了,一見垃圾真的會寧願餓暈都不下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攝影師:Vlada Karpovich,連結:Pexels 疫情前,我大概每個月都有藝文展演活動的安排,假日逛逛博物館、美術館,或者看一場精彩的劇場演出,再悠閒從容地到街邊小店消費,喝杯咖啡吃個點心。疫情蔓延,城市自主性的約束之後,出門成為一種奢侈與危險。但也幸好數位科技的發展與跟進,稍稍弭補了缺憾
Thumbnail
攝影師:Klaus Nielsen,連結:Pexels 如果在幾年過後回想,人們大概很難忽略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尤其是很多因應疫情而改變的生活習慣。在家工作雖然自在也考驗著自律,居家辦公不若公司享有公用空調,在溽熱的夏天裡汗水涔涔,總是讓人難以專注。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在台灣的親人,朋友們分享因為台灣3級警戒大家在家工作,因為學校關閉,小孩遠端學習的生活點滴。其實我們也曾經在去年的3月底經歷過相同的過程。紐西蘭跟台灣不同的是,這裡的人民到這一次的Covid-19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台灣人平常就習慣搭公車,捷運戴上口罩,也因為多年前有過SAR
Thumbnail
疫情警戒迫使所有人學習如何 Work From Home,於是產生了許多新的常態現象...
Thumbnail
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在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攝影師:Vlada Karpovich,連結:Pexels 疫情前,我大概每個月都有藝文展演活動的安排,假日逛逛博物館、美術館,或者看一場精彩的劇場演出,再悠閒從容地到街邊小店消費,喝杯咖啡吃個點心。疫情蔓延,城市自主性的約束之後,出門成為一種奢侈與危險。但也幸好數位科技的發展與跟進,稍稍弭補了缺憾
Thumbnail
攝影師:Klaus Nielsen,連結:Pexels 如果在幾年過後回想,人們大概很難忽略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尤其是很多因應疫情而改變的生活習慣。在家工作雖然自在也考驗著自律,居家辦公不若公司享有公用空調,在溽熱的夏天裡汗水涔涔,總是讓人難以專注。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在台灣的親人,朋友們分享因為台灣3級警戒大家在家工作,因為學校關閉,小孩遠端學習的生活點滴。其實我們也曾經在去年的3月底經歷過相同的過程。紐西蘭跟台灣不同的是,這裡的人民到這一次的Covid-19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台灣人平常就習慣搭公車,捷運戴上口罩,也因為多年前有過SAR
Thumbnail
疫情警戒迫使所有人學習如何 Work From Home,於是產生了許多新的常態現象...
Thumbnail
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在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