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吃人禮教,殺兒教育

2020/05/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香港學校依然停課,小人兒們依然努力不停學。zoom class、看老師預錄的片子、做功課、網上評估、默寫一籮籮,忽然間每個小家庭都變得很「tech」。學校各施各法,有些功課量尚算合理,有些要比有學上時更沉重,有些則因為要催谷學生考試半點不放鬆。
這回又是朋友孩子一起在家做功課,孩子要比小女小三年,說要上網看一段短片才能動手做常識功課。看短片尚可,之後做中文和常識功課方是戲肉:二人在書房喊救命,我在做飯,唯有叫來串門子的女兒契媽解答難題。
「閱讀理解,唔……蟬的另一名稱是甚麼?」契媽叫小人兒給她看一下文章:「怎得全篇文章都沒有寫蟬的另一名字?」契媽絕望地Google。「連Google都找不到!」我做着飯有一句沒一句的答着:「是『知了』嗎?」三人驚叫:「你怎知道?我們看過答案亦不解!」我只隱約記得少時閱讀有作者把蟬寫作「知了」,說聲音近似,但已忘記了出處。「整篇文章都沒有說明呀。」契媽十分疑惑,小人兒像洩了氣的汽球。
好不容易做完中文,又要應付常識。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華佗當年發明了的藥是甚麼?女兒搶答:「我記得!短片說是『麻沸散』!」女兒解釋是麻醉藥。小人兒也記得,趕緊把答案填上。然後還有「冉有」和「子路」的性格……「冉」字對於一個二年級的小孩子有多深奧?我想她連讀音都未懂,更遑論知道二人是孔子的學生,且性格各異,所以孔子會因材施教二人云云。
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師尚且會因材施教,今時今日的教育局在製訂教材時,目的肯定是要學生們憑弔孔子因材施教這「史前善舉」。不是嗎?看着這兩頁所謂「常識」在解釋「因材施教」時,你以為孩子會否怨恨自己晚生千年未能追隨懂得「因材施教」的孔子而生於此亂世被教育局無聊常識蹂躪?你叫一個八歲小人兒填充時寫「冉有」、「知了」,有想過學生有甚麼得着嗎?
字要寫明書要讀懂,這道理沒人不曉。但教材沉悶過時要學生死記硬背又是否因材施教之舉?閱讀理解出一條文章沒言明答案的所謂「同義詞」又旨在考驗學生甚麼?當一個香港二年級學生的常識科要不求甚解地用八股例子說明孔子「因材施教」的出處和意義外,還要記得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我們的教育究竟是要下一代廢掉思想功能還是吃子文化的成功延伸?
望着搖搖頭甚不解的小人兒,她幽幽地道:「我知道呀,我平日的功課都要比哥哥的深得多。」她哥哥是和小女讀私校的同學,幸好讀的私校不跟本地課程,他們的所謂常識比較「現代實用」,而中文閱讀理解亦不會沒頭沒腦地問「蟬的另一名字」。
囫圇吞棗是香港小學生的學習常態,另一邊廂外國好友則發來其女停課其間在家的英文寫作功課:同是初小,人家要做的是先嘗試寫作不同複句(不限題材),再嘗試加入自己喜歡的形容詞延長句子。做好之後,請孩子再想像此時此刻要寫一封信給大魔法師哈里波特,說服他教曉自己一個魔法。
香港小人兒的媽媽慨歎自己教不懂女兒;外國小人兒的媽媽也人同此心但方向迴異:前者是不懂得怎樣教懂女兒學習這些「所謂常識」;後者是苦惱怎樣能像學校老師們般專業不斷用問題啟發和引導女兒的想像力,刺激其思考創作一封寫給魔法師的信去學習persuasive writing。
同樣是教育,教材實在不用在科技上比高下而在內容。當老師的功夫不應在核對標準答案,而應在啟發小腦袋。若果只是要學生死記硬背,實在過時脫節浪費師生時間扼殺交流。帶孩子走遠點,用發問和想像力啟發他們思考,每個小腦袋的答案都毫不標準但必充滿驚喜。
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那條小生命如何發展,就掌握在其遇上的不同生命體。回想自己小時候遇到不少良師,卻同時吃下無數扼殺創意的教材和範圍。巧婦難為無米炊,時至今日香港的孩子們還是要在挑選屎味巧克力或巧克力味的屎中掙扎,這等所謂教育,實和謀殺無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161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