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台灣的鬧市裡,已很少看到擦鞋童的身影。他們的存在,反映著在窮困年代裡,有不少兒童必須過早進入社會,向衣冠楚楚的上流階級討生活;有些是逼不得已,有些則心懷夢想。他們身上有很多故事,雖然只是社會百態裡的滄海一粟,但經常能發人深省,因為它們說的是家境貧窮與生活富裕、兒童純真與成人世故在擦撞後所可能產生的火花。
股票市場裡有一個「擦鞋童理論」,意思是說:當處於社會底層的擦鞋童也將他僅有的一點錢拿去買股票,並且還跟客人侃侃而談股票時,那就表示股價已到了最高點,連「最後一隻老鼠」都進場了,巿場已無新的買盤來支撐,股價可能很快就要大跌。
這當然不無道理,但類似的人很多,為何要說「擦鞋童」?除了他們經常在華爾街替股市大亨擦鞋外,恐怕還有暗示他們貧窮、無知、愚昧,但卻照樣貪婪的意味吧?
但多數人喜歡聽的恐怕還是溫馨感人的勵志故事:有一個擦鞋童,人窮志不窮,他懷抱夢想、認真工作、誠懇待客、拾金不昧、守信用,因而感動了一位客人。在客人的幫助下,他擺脫了貧困的生活,最後還飛黃騰達,又回過頭去幫助如今陷入困境的那位客人。這一類故事在書本和網路上都不少,聽多了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浮,也不必我在此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