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雙11消費大戰開打後,多家獨立書店共同發起「#本書店將於1111歇業」的活動,甚至有出版社直接宣告從通路撤架出版物,其因在於 66%的折扣,讓獨立書店不敷成本,並高喊削價競爭將會促發惡性循環,希望以行動做為陳抗,喚起大眾關注。
在這疫情肆虐的世代中,有一項傳統文化也跟書店一樣瀕臨絕種,那就是戲院。電影大廠,因應放映後的虧損考量,逐步開始考慮直接線上串流的可能,然而,眾多導演大聲斥責這樣的行為,認為電影做為第八類藝術,只有在院線播放才能取得最大效應與成就,畢竟,動輒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故事,禁不起人們的分心與碎片化觀賞。
拉回到書店來說,書店也因應線上書城的出現受到擠壓,確實,網路的普及,低廉的價格讓民眾更容易取得知識,所謂文學素養更是蒸蒸日上,然而,書店不只是書店。
在那個還在實施戒嚴的時代下,書,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窺探自由民主的窗口,書店則是庇護自由風氣的堡壘。然而,隨著社會的開放,網路的興起,獨立書店變得一點也不獨特,書籍到處皆可買,即使是沒有中譯本或代理商,都可以透過亞馬遜來跨海購買。以此來說,書店不只是被商業主義下的連鎖怪物給打倒,更被自身擁護的商業自由給絆倒。
為了不讓自己被時代給淹沒,獨立書店當然也開始進行轉型,比如結合餐飲,策畫更多吸引人且僅此一家的書展活動,或是帶入更多藝文活動與商品。然而,獨立書店所想到的,連鎖書城也想得到,這不是一場創意的比拚,而是資本的競逐,說來殘酷,倒下的那方不是缺乏創意,而是缺乏實踐創意的資本。
為此,獨立書店再次轉型,嘗試從窗口,擴展成扎根於在地的人文史蹟,藝術匯流的節點,以此吸引認同獨立價值的文人雅士前來探訪,藉此形塑出一種特有的風格,對立於奢華的名牌專櫃或是連鎖書店,不打價格與資本戰,而是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創建社區認同,拉攏那些反感大眾文化與資本巨獸,但鍾愛獨特且持續黏著的小眾。
以此來說,或許獨立書店的活動與選書會有明顯的限制,但也卻因此有明顯的風格,而這是要滿足大眾潮流的連鎖書城無法仿造的。然而,即使如此獨立書店不可能抵抗整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趨勢,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向便宜走,這是如鐵一般硬的事實與真理。不過,至少獨立書店變成一種難以取代的存在,象徵人類歷史足跡的化石,而這也讓獨立書店爭取到政府、文化組織還有相關文藝人士的注目,雖然數量會越減越少,卻不會真的絕跡。
只可惜,這個不消失,不一定如我們所願讓獨立書店還能是一個書店,它可能變成一種古蹟博物館,一種展物,也不能說這樣不好,只是獨立書店從實用主義下的知識提供者,轉為人文主義中的藝術結晶品。
整體而言,筆者覺得這次的串聯運動正好符合整個轉型脈絡,也就是拒絕不當的削價競爭,為此打出不同與連鎖書城的風骨,畢竟,如前所述,獨立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是一種風味與品格,這道窗口就像點燃知識革命的烽火台,只不過,過去對抗的是威權統治,現在對抗的是人心的本性,還有資本巨獸的吞噬。
至於,獨立書店會不會真的變成文史展示品,我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更難以斷論這究竟是好是壞,只能說,社會發展就像風雨,帶來灌溉,也帶來沖刷,失去有時候就是在所難免,掙扎,或許不切實際,卻是人性中最為絢爛的美。
最後,文字有價或無價?這我心底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站在自身的立場,做為文字生產者,當然希望自己可以荷包滿滿,更認同字裡行間的智慧,具有高度價值,胡亂的破壞行情,不只忽略書寫者的努力,更會產生不量的惡性體系,讓小眾讀品變得更難產生或被看見,畢竟無法以量取勝,不是不進貨,就是進了擺放在冷門之處,甚至倉庫,最終,書籍平台就只會剩那些大眾都愛的作品,陷入相似《駭客任務》所構築的反烏托邦世界,被滿足需求卻缺乏生機與自由的母體給眷養成一具又一具屍體。
然而,站在知識取得性上,我也希望知識可以共享,或是門檻可以降低,不管是實際的價格,或是文字的用詞遣詞上,藉此避免知識落差所造成的隔離與階級複製。以此來說,回到獨立書店的論點上,削價競爭,是否無益於社會發展,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給不出答案,但我也知道這不一定非得只能是二選一,因此,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接納,不一定要認同獨立書點的觀點,也不用可憐,只要開放地讓它們有自主表達的空間就好,若有興趣想支持,就多一點鼓勵、認同與消費。
全文圖片來自於Unsplash
因應筆者的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都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主要以影劇評論會專注項目,偶爾有短篇、社會議論或是文學討論等主題之文章,若有興趣歡迎追蹤
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