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時事 | 靠杯心理學 |快樂的充分條件

2020/10/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月薪25萬就可以買到快樂嗎?發文者使用精神上的壓力,來論述即使擁有財富也不一定會有快樂,但看在財富與快樂兩項皆無的人眼裡,那就是一種有錢人的煩惱就如此樸實無華的最佳例證。
若要探討這項議題,必須先把快樂定義得更為清楚一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粗略區分,可以包含物質與精神層面兩個項度,此時,再加入快樂與否,則可以把人簡單分成四個象限,如下所示。
以上圖來說,人類的生活體驗具有四種面向,包含
A 快樂神仙組:精神與財富滿足
B 憂鬱才子組:精神不滿足,財富滿足
C 隨緣佛系組:精神滿足,財富不足
D 一灘爛泥組:精神不滿足,財富不足
發文者,明顯屬於憂鬱才子,即使物質上無憂無慮,但仍有滿腹牢騷,不吐為快。畢竟,再有錢也有人比你更有錢、更有地位、更有魅力,不上不下的人,只能在競爭中不斷地體驗失落與失敗。確實,經濟上的成功帶給這類人成就感,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惆悵感,仍然喚起他們潛藏在心的憂愁。
快樂神仙組?啊?我想這即使是超級有錢,且頗具成就的人,也很難有機會體驗到的高級豪華人生套組吧!不過,畢竟是神仙,本就不是身為肉體凡胎的我們可以到達的高度,早早放棄比較實際。
至於隨於佛系組,這種人看破紅塵,才不會踏進這場凡人的戰爭!
所以,最後的戰場,落於憂鬱才子組與一灘爛泥組兩者之間,今天,憂鬱才子之所以激怒一灘爛泥,重點在於心理學上的「相對剝奪感」,意即雖然一灘爛泥沒有真正地失去東西,但被憂鬱才子的埋怨提醒了自己缺少了什麼,這種沒有擁有的感覺,也是一種失去與失落,對於一灘爛泥來說,憂鬱才子已經擁有快樂幸福拼圖中的一大塊,卻還是要哀叫沒有第二塊來補滿,一灘爛泥當然感到不是滋味,畢竟自己手中可是連一塊拼圖都沒有。
這就好比擺脫疫情風險的臺灣人,貼了一篇抱怨交通阻塞的文被封城的歐美國人看一樣,怎叫人不生氣?當然,生氣之外也有很多羨慕,只是不一定說得出口,不過,換個角度想,月薪25萬這件事也是一種提醒,提醒人們留意自己的擁有而不是困乏,否則,即使再有財富,心底那道缺口永遠無法滿足。
當然,就心理學來說,根據Maslow所提出的需求發展金字塔,不滿足感與身俱來,物質滿足之後,心理發展上就會去追求更高層的心靈滿足,這是人類一種自然且正常的發展脈絡。
因此,月薪25萬的發文也屬非常正常,為此,不要訝異,終有一天爬到那個門檻之後,我們自己也會有同樣的心境與不滿足。由此可知,前述那種知足的狀態需要刻意練習的,否則,如前所述,不管丟多少東西進去,心底那道缺口永遠無法被填滿。
另外,就心理學界的普遍共識,相較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人類行為上,更容易且更會促發堅持效應的原因,因此,促發快樂上,內在精神層次的滿足相較於物質滿足,確實更有影響力。
不過,回到現實層面,若沒有達到必要的生活基準條件,結合前面所提到的需求金字塔來看,即使內在精神層次的影響力再大,未滿足基本的前幾項發展需求,人就無法啟動內在機制來獎賞自我,為此,本來應該快樂享受的時刻,全部都會被生存焦慮給掩埋。因此,綜合來說,精神層次的滿足是快樂的必要且充分條件,物質層次的滿足則是快樂的必要條件,必須擁有物質滿足才能追求精神滿足,意即只擁物質滿足無法充分快樂。
以此來說,月薪25萬者,或許,生活上真的是不開心且不愉快,才會感到沒有生活動力,因此,那些痛苦不單單只是在變相炫耀或是為賦新辭強說愁。不過,看在兩者都缺乏的一灘爛泥眼中,那個月薪還是太耀眼就是。

結語

整體而言,不管憂鬱才子,還是一灘爛泥,兩方論述與感觸都有道理並且貨真價值。不過,兩方還是有一個交錯點,那就是我們都不滿足,而這種飢渴感,就是人類為了取得更好的生活品質,透過演化發展出來,且深植在心中的一套心靈運算法。

因應筆者的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都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主要以電影戲劇評論會專注項目,偶爾有短篇、社會議論或是文學討論等主題之文章,若有興趣歡迎追蹤。
綜合社會工作、諮商心理、哲學辨識相關專業,抽絲剝繭,窺探影像世界的內涵議題與心理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