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裡看到這本書】我不定期地會收看一名知識型網紅——超級歪的內容,他曾經在許久前整理過一連串跟學習有關的內容,並且以這本書為主軸做了一支影片,一直到最近,我把其中他主要介紹的這本看完。這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從以前到現在,我也很喜歡類似的內容,如果說相似或是共通的點是什麼?「meta」!學習如何學,想想如何想,讀如何讀,好像在源頭找到的共有元素,就會成為養份,讓我們在接下來的學思生活,會有趣一點,順利一點。
【我想推薦給你們的幾個重點】這本書分成五大部分,依序的排列有其邏輯,我接著會就這五大部分,個別挑一個重點來介紹,首先,我們既然談的是學習,就要認識學習時最重要的主角“大腦”,認識“當我們學習時,大腦發生了什麼事”;其次,為了使我們的學習有理想的成果,我們要避免惡習,而最大的惡習就是“拖延”;第三部分是關於記憶,第四部分是關於深入,這兩個部分的討論是在於,當學習能夠好好延續下去的時候,如何有深廣的成效;前面談的是“input”,最後一個部分是針對“output”談考試的實用技巧。
- 學習的兩種模式:由於神經科學家在廿一世紀初,取得重大進展,發現大腦常常在不同的兩種模式間相互切換,一個是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另一個是放鬆休息的發散模式(diffuse mode),專注模式是學習抽象概念時,不可或缺的思考方式,是用理性、循序漸進、分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主要作動的部位是大腦前額葉。發散模式,也是在學習數理科學時,重要的思考方式,但她常常是在放鬆、思緒漫遊的時候,大腦自然而然進入的一個狀態,不是刻意為之的,生理上,是大腦不同區塊之間的運作和連結,導致答案或靈感,常在不經意中,自然湧現。書中接著從演化生物學的背景談為什麼有這兩種模式,再來談學習的其中一個本質——創造。
- 交錯練習與過度練習:承上,知道了這兩種大腦運作模式,實務上將衍伸出兩種模式的練習,過度練習(over-learning)是,在充分掌握知識或技術的內涵後,還繼續練習,這在幫助大腦建立深刻的記憶組塊是很有幫助的,記的深自然也更加熟練;而交錯練習(inter-learning),當個體掌握不同類型的技巧或策略後,揉合運用,以課堂為例,比起長時間演練同一種技巧或觀念,學生們將時間切分成較短的時段,一旦已經懂了「X」,就換成「Y」,之後再換回複習「X」。
- 惡名昭彰的拖延症:我記得前陣子,網路上廣泛流傳一句話,一針見血,讓人心有戚戚焉:「不要談什麼天份、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你敢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你自己的才華嚇到。」拖延是件可怕的事,他所帶來的結果是可怕的,有限的時間下,你只能做出有限的品質,有限的品質影響你的信譽,在這個credit至上的世界裡,沒了credit,也將失去信任的基礎,舉凡學生交報告、研究生寫論文、設計師交設計稿、作家交文稿⋯⋯,大致皆然。本書在第二部分即進一步論述為什麼“拖延“會如此嚴重侵蝕一個人的學習的成果,主要原因是當時間緊迫的時候,人們常常只能聚焦於表面、淺碟的學習,難以進入充滿連結的發散模式,而既然學習與創造如此息息相關,當拖延一旦發生,就很難有令人驚豔的品質與成果。
- 深入地學:我在這裡將要跳過第三部分(記憶)與第五部分(考試),這兩章談的是比較實務的技巧與作法,特別是針對如何誘導大腦進入發散模式為基礎來談,也讓學習者理解如何準備自己的生理狀態,及其原因,以便有更好的學習表現。第四章談的是,透過前面幾章,作者告訴我們這些與學習有關的知識,我們理解、學習,也應用,我們「開始體會學習之樂」之後,將會發生什麼事,我也許開始欣賞自己、我們的大腦經歷重塑,乃至於我們可以學習任何我們想學的知識內容或技術技巧,如此將浸淫在學習的世界裡,得到連結與觸發。
【這本書的優點】書中作者旁徵博引,在每個章節後面,會有一個真實人物就她所提的概念或技巧現身說法,很像是讀報時,有一些小方塊的轉換,也有重點列舉,或是刺激思考的題目,確實很像是一完整的文本。隨後在網路上,也馬上發現這本書的作者芭芭拉博士(Barbara Oakley)在知名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的免費熱門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是一堂需時四週約莫19小時的課程,我初步看完第一週,發現確實以本書作為藍本,但博士去蕪存菁,講述最為精華的部分,推薦給喜歡影音學習更勝於書籍閱讀的朋友。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