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決斷2秒間 Blink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簡介】關於“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有哪些重點”,“作者希望我們練習的是什麼”,又“希望我們該如何警惕這樣的心理能力”,作者從一個例子講起,是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蓋提美術館事件。1985年加州的蓋提美術館以九百萬美元向藝術品交易商購入一尊雕像,是古希臘少年立像,館方一開始就十分小心,嚴謹地考據藝術品本身,也包含周邊相關的證明文件,經過14個月的查證,直到決定購入,各方開始出現疑慮,後續的研究、調查、辯論沒有停歇,大家莫衷一是,沒有共同的結論,這件藏品也始終出現在館方目錄中,但註明「約西元前五百三十年,或當代贗品」,經過多年的爭議,直到2018年4月,蓋提美術館終於撤下這件藏品,並宣佈他是當代仿製品。

在那個辯論中,有不同的邏輯與思考模式,其中一群專家在觀看這座立像的前兩秒鐘,幾乎就是驚鴻一瞥下,萌生一股「直覺的排斥感」,或是任何與眼前情境極不對稱、不一致的形容詞,比方說「新穎」的感受怎麼樣都跟埋地兩千年的古董搭不上邊,他們的直覺,使他們對這座雕像的本質的了解,超越了館方團隊曠日費時的努力。

這兩秒內的決策判斷引發了作者的好奇,也萌生了這本書。

作者有三個重點,逐一深入,前後辯證。第一、我們會發現,生活裡總有某些時刻,特別是壓力沈重的時刻,我們的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是幫助理解與決策的最好工具,這彰顯了一件事:人們透過深思熟慮,做出一個決定,是一種方式,但如果手起刀落,我們在說時遲那時快的當兒,做了判斷,這兩者的結果可能旗鼓相當,不一定有優劣之分。第二、前面說的是直覺出現了,而且表現不俗,這裡要繼續談,如果直覺沒出現呢?是出現了被阻擋了?還是出現了沒被辨識出來?又或是出現了被刻意忽略了?甚或是,錯誤的直覺?這個部分要談的是,直覺反應在人類內心將與各式各樣的利益、情感、情緒競爭,有可能被揚棄、失去地位、沒有功能,我們要辨識這個過程,認識內在運作這些的心靈機器。最後,作者希望讓我們知道這個訴諸於秒數的順間判斷,是一項可以認識並訓練如何駕馭操控的能力。

【怎麼會想起這本書】我發現我有一個能力,除了對人臉的記憶和辨識之外,我好像在人群中可以很快速地辨認出熟識的身影,幾秒內、我就發現了誰,就是那個誰誰誰,快且正確無誤,這不是什麼決策判斷,但是快速的程度,我也是想到轉瞬、眨眼⋯⋯,blink——不就是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於是我找出這本十五年前的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高特曼無法告訴你如何維持幸福婚姻,但卻能在三分鐘內準確預言夫妻會不會分手。只要鎖定「防衛、抗拒、批判、輕蔑」的特質,就是關係觸礁的顯著徵兆。

【核心的】薄片擷取理論與深鎖的房門。所謂的薄片擷取,是thin-slicing,有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高特曼(John Gottman)的一連串研究。這是快速認知的要素,是我們的潛意識有一種能力,只憑藉些微的經驗薄片,就能夠掌握情境與行為模式,這是該特質引人入勝之處,也是使其廣泛被抨擊之處,我們如何在那麼短的時間蒐集足夠多的訊息,幫助我們做決策?但這兩者並不衝突,答案是在大腦潛意識深處,這些處理都在極短時間進行,是高速運轉的過程。

每一片刻、每一瞬間都可以再分割為一系列的活動元件,每一個元件都蘊含一個機會,讓當事人掌握機會、改變做法、修正錯誤。

【印象深刻的】我還不必開槍。作者舉出紐約在1999年的惠勒街事件作為例子,人依據快速的印象做出判斷,有時依從,有時不依從,依從之後也會產生美好或悲慘的結果,惠勒街就是一個悲慘的例子。這是人們的侷限,當我們在片刻間做決定時,會受刻板印象左右,成見會扭曲我們認知的結果,我們渾然不覺,卻自以為是。

艾麗美納(Sylvia Alimena)是一位女性法國號演奏者,個頭嬌小只有五尺,但如果你在聽到她演奏前就看過她的樣子,你會聽不出他的實力。

【改變我的】設置屏風。書到了結尾,作者鼓勵讀者把屏風準備好,所謂的屏風,是一個在古典音樂界的革命性改變,人們在聆聽與觀看之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演奏家存在刻板的印象,多半跟性別有關,觀看的結果在人們心靈造成印象與擾動,污染了聆聽的純粹,也影響決策者的判斷,後來在應徵演奏家、樂師的試奏會時,會設置屏風,進行「盲聽」。文末,作者提出這道屏風,是個重要的意象,也可能是個理想,更是一個提醒,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多少時候是以事物的本質去認識,或者,以我們所以為的樣子去認識。ˇ

【結語】讀完這本書,作者沒有解釋為什麼我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由一個人的身影、形狀、線條、動作⋯⋯,判斷“他就是誰”,這包含我對他的認識、照片式的記憶,我腦海儲存了,然後數秒內搜尋、比對、辨認,然後賓果;讀完這本書對我的貢獻是,作者詳細描述了人許多時候透過直覺做決定的歷程,不管是自己的專家領域,或是生活瑣事,有時候正確、有時候出了差錯,這些都不是機率造成的,是我們的內在心靈在運作,而對它的認識越加深入,我們將有辦法有更自由的感知,關於這個世界。

【延伸】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Quuut的沙龍
14會員
21內容數
Quuu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30
奧運賽事期間,比賽接踵而來,一場接著一場,我是桌球大外行,能追到球就不錯了,很難細看選手的戰略、技巧或特色,但還是想談一下前天看莊智淵打16強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2021/07/30
奧運賽事期間,比賽接踵而來,一場接著一場,我是桌球大外行,能追到球就不錯了,很難細看選手的戰略、技巧或特色,但還是想談一下前天看莊智淵打16強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2021/07/27
(微雷)。 這是一部2017的影集,目前在netflix播到第四季,好評不斷,也頻頻獲得各種獎項加持,即將在八月初迎來第五季。故事的走向和整個影集的生命呈現內外平行、相互呼應的感覺,故事在前兩季是第一樁搶案,一個段落,而影集在西班牙本國播完第二季之後,因為不被看好,面臨停播。
Thumbnail
2021/07/27
(微雷)。 這是一部2017的影集,目前在netflix播到第四季,好評不斷,也頻頻獲得各種獎項加持,即將在八月初迎來第五季。故事的走向和整個影集的生命呈現內外平行、相互呼應的感覺,故事在前兩季是第一樁搶案,一個段落,而影集在西班牙本國播完第二季之後,因為不被看好,面臨停播。
Thumbnail
2021/07/26
開始之前,想了一下,「我到底要從哪裡入手談這部我正在追的劇?」「而且、我可能不只談一次?」我回顧方格子主編的類群指引,編輯建議我們盡量不要只是介紹劇情、描述情節,以爆雷為樂(誤),若可以分析劇情鋪陳手法、角色情感個性,進一步帶到社會文化的思考,相關的可能議題,我進一步延伸,若我們因此有各種聯想、連
Thumbnail
2021/07/26
開始之前,想了一下,「我到底要從哪裡入手談這部我正在追的劇?」「而且、我可能不只談一次?」我回顧方格子主編的類群指引,編輯建議我們盡量不要只是介紹劇情、描述情節,以爆雷為樂(誤),若可以分析劇情鋪陳手法、角色情感個性,進一步帶到社會文化的思考,相關的可能議題,我進一步延伸,若我們因此有各種聯想、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心證猶如直覺⋯⋯提醒自己切換成一張白紙,蒐羅更多外部觀點,這應該就是 model 2 的思維吧!
Thumbnail
心證猶如直覺⋯⋯提醒自己切換成一張白紙,蒐羅更多外部觀點,這應該就是 model 2 的思維吧!
Thumbnail
作品名稱:《記憶縫線YOUR FORMA》 作者: 菊石まれほ 出版社:台灣角川 售價:220元
Thumbnail
作品名稱:《記憶縫線YOUR FORMA》 作者: 菊石まれほ 出版社:台灣角川 售價:220元
Thumbnail
閱讀筆記|《橡皮擦計畫》 ~ 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朋友在自己清書送書的時候拿到的一本書,我其實拿到的時候沒有只有看到標題,甚至連同內容都沒翻閱就決定是這本了,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後來看完內容之後他比較像是一位旁觀者紀錄兩位關係匪淺的心理學家,長期共同研究人類決策行為的紀錄傳記。
Thumbnail
閱讀筆記|《橡皮擦計畫》 ~ 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朋友在自己清書送書的時候拿到的一本書,我其實拿到的時候沒有只有看到標題,甚至連同內容都沒翻閱就決定是這本了,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後來看完內容之後他比較像是一位旁觀者紀錄兩位關係匪淺的心理學家,長期共同研究人類決策行為的紀錄傳記。
Thumbnail
面臨工業4.0、 AI、大數據、物聯網...等未來趨勢,“洞察力”大概還是機器人/程式還無法取代人類。 洞察力除了透過表象看出本質,並且從中看出脈絡外,進而得以發展對未來動向的預測……
Thumbnail
面臨工業4.0、 AI、大數據、物聯網...等未來趨勢,“洞察力”大概還是機器人/程式還無法取代人類。 洞察力除了透過表象看出本質,並且從中看出脈絡外,進而得以發展對未來動向的預測……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為太過專注在某件事上面,而忽略了明顯的訊息線索?在做決策時,「專注」反而會導致我們忽略了可供我們分析的訊息。我們必須要擴大覺知的範圍,覺察到我們所專注的框架以外的其他資訊,避免在做決策時陷入盲點!《覺察力》這本書提出了人因覺察力不足而產生的各種謬誤,從統計學與心理學指出人在做決策判斷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為太過專注在某件事上面,而忽略了明顯的訊息線索?在做決策時,「專注」反而會導致我們忽略了可供我們分析的訊息。我們必須要擴大覺知的範圍,覺察到我們所專注的框架以外的其他資訊,避免在做決策時陷入盲點!《覺察力》這本書提出了人因覺察力不足而產生的各種謬誤,從統計學與心理學指出人在做決策判斷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學習新知識的角度來看,人腦把輸入的資訊中的基模(故事),進行編碼─即摒棄基模(故事)的內容,只抽取其敘事之結構(關係),而成為抽象的概念,再把概念互相關係到腦神經記憶網絡中已有的概念,於是成功的擴充它。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學習新知識的角度來看,人腦把輸入的資訊中的基模(故事),進行編碼─即摒棄基模(故事)的內容,只抽取其敘事之結構(關係),而成為抽象的概念,再把概念互相關係到腦神經記憶網絡中已有的概念,於是成功的擴充它。
Thumbnail
書影。 【簡介】關於“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有哪些重點”,“作者希望我們練習的是什麼”,又“希望我們該如何警惕這樣的心理能力”,作者從一個例子講起,是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蓋提美術館事件。1985年加州的蓋提美術館以九百萬美元向藝術品交易商購入一尊雕像,是古希臘少年立像,館方一開始就十
Thumbnail
書影。 【簡介】關於“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有哪些重點”,“作者希望我們練習的是什麼”,又“希望我們該如何警惕這樣的心理能力”,作者從一個例子講起,是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蓋提美術館事件。1985年加州的蓋提美術館以九百萬美元向藝術品交易商購入一尊雕像,是古希臘少年立像,館方一開始就十
Thumbnail
在台灣看不同媒體報導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人,絕對會有錯亂感,其實除了這種立場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評論與認定之外,即便是似乎應該非常客觀的科學研究或是自然觀象,其實也都必須承認有主觀的成份存在,甚至我們還必須強調這種主觀的必要性。近代世界公認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達爾文就曾經這麼說:「我就不明白,那些心理不曾懷
Thumbnail
在台灣看不同媒體報導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人,絕對會有錯亂感,其實除了這種立場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評論與認定之外,即便是似乎應該非常客觀的科學研究或是自然觀象,其實也都必須承認有主觀的成份存在,甚至我們還必須強調這種主觀的必要性。近代世界公認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達爾文就曾經這麼說:「我就不明白,那些心理不曾懷
Thumbnail
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裡,為了在危機四伏、野獸環伺的世界裡存活下來,必須經常迅速做出反應來應付緊急狀況,因此我們的腦袋通常只求很快的找出一個堪用就可的答案,而不會浪費太多精力與資源做周密完整的思考。換句話說,我們演化出的大腦不但喜歡抄捷徑,而且還會預先設立很多立場。
Thumbnail
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裡,為了在危機四伏、野獸環伺的世界裡存活下來,必須經常迅速做出反應來應付緊急狀況,因此我們的腦袋通常只求很快的找出一個堪用就可的答案,而不會浪費太多精力與資源做周密完整的思考。換句話說,我們演化出的大腦不但喜歡抄捷徑,而且還會預先設立很多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