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黃孝如、胡琦君以結論來說有點薄弱,雖然提供了某些建議。諸如:領導人的角色很重要。組織應該視為一個有機體的概念,新的力量加入會導致整體發生改變。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這種編年史觀的陳述方式,不失為一個好的整理。內容從地動說、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興起、自然科學的背景、影像成為新主流….等等相關歷史內容的彙整,對我來說反而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
同時,最近不只念到一本書講到IQ的由來是為了檢測有狀況的孩子(另一本是<橡皮擦計畫>),我們現在卻反而將之奉為圭臬或信仰,這豈不奇怪?當你理解這些背景之後,似乎反而對於現今的教育可以不用那麼緊張。讓創意自由的關鍵之一,就是避免被各種理論的框架所局限,即便所有的發現或發明並非空穴來風,總是建立在其他探索的基礎之上。知識理論主要是作為參考而不是提供各種框架。越是明白這一點,100分的價值應該就越薄弱才對。
同時也談到女性主義與諸多理論的興起,其實並不完全歸因於理論本身的價值,更包含其中的時代背景條件,豐衣足食之後才有餘力去檢討生活中哪些不平等,甚至進一步反思古人的著作或是做為。但那些罵人的批判往往不會被保留下來,畢竟誰會喜歡看到自己所屬的群體被指著鼻子罵呢?但是對於整體失衡的關懷精神倒是人人皆能包容體會的。
書中也提及,在現今,我們往往是因為理論可用而使用。通常是採取某些立場之後再選擇自己想要擁護的理論。這樣的論述看似有點奇怪,但也有點理性作為情感奴僕的道理在,可以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檢討深思。
總的來說,應該算是滿適合高中時期的讀物,會有一種豁然開朗、融會感通的感受。要給一個如何讓創意自由的具體答案並不容易,但是歷史提供我們豐富的舉證,說明人類文明如何進展到現今,是多少創意的突破累積而來。即便這種突破未必可以有具體指引,大概也是會讓讀者對於結尾不夠滿意的地方。但是,或許正因為無法提供具體指引,才能讓我們有更多揮灑的空間。自覺並反思到自身的框架何在,正是未來創意發想的開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