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選劇|「認識你自己」之痛:《返校》影集版的第三組師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要用一個概念貫穿《返校》影集版,或許可以借用希臘哲學的格言:「認識你自己。」《返校》這個 IP 從遊戲版爆紅之後,電影版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這種狀況下,影集版又要如何另出機杼,不會讓人覺得只是同一 IP 的重炒,就成為重要的挑戰。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影集版的《返校》扣住了「認識你自己」的概念,成功深化了《返校》原有的主題。
跟遊戲與電影相比,影集長達八集的篇幅,顯然有著更大的揮灑空間。《返校》的遊戲原作不長,玩得再慢的玩家,大概也可以在四到五小時之內破關,以遊戲而言是小品的長度。也因此,影集版的《返校》在原作的基礎上,另增了「1999 年的劉芸香」一線,並且把重心放在這條線上,以此出發來挖掘「1969 年的方芮欣」,是十分合理的決定──原作的故事量,是不可能撐起八集的影集的。
在這樣的設計下,影集的成敗就端看「1999 年的劉芸香線」能否開出新意。平心而論,影集版並不是沒有缺點:比如第三集、第四集,交叉敘述「兩段師生戀」的場景,就顯得節奏拖沓,不若第五集以後那樣明快有力。而幾個「沈華 vs 劉芸香」的段落,也顯然稍欠田野調查。比如說,沈華以學生得文學獎當作「為校爭光」之籌碼,但其實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學校會看重這種「無關升學」的文學獎比賽;而沈華一直把劉芸香「入圍」拿出來講,其實也有點奇妙,因為文學獎「入圍」並不能代表什麼,1990 年代的台灣早已有大量文學獎,入圍個把獎項並不出奇。此外,1999 年的性平調查或許不如現在完備,但在已有第三方單位介入調查的情況下,還讓受害人與加害人當面對質,這是不可想像的。受害人與加害人需要嚴密隔離,應是性平調查的常識才是。影集的安排或許加強了戲劇性,但難免減損了寫實程度。
然而,在上述缺點之外,影集第五集以後可說是火力全開,表現得可圈可點,甚至讓人覺得「救」回了前幾集的零散線索。比如第一集李子琪跳樓,留下「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了」的斷語,看似只是文青腔的對白,往後卻在沈華的「教育宣言」、劉芸香與沈華的創作困境、程文亮的繼承焦慮,乃至方芮欣的情感糾結,通通貫串了起來。所有散落的線索,最終都回應了「認識你自己」的主軸。如果說遊戲版《返校》的金句是「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那影集版就更往前追問一步:你害怕想起來,是不是因為不敢面對你自己?
遊戲版《返校》將白色恐怖議題,輕巧交織在個人的生命史之上,把方芮欣這個角色寫得可憐與可恨難分──家庭破落,情感失落,最終竟以告密為出口,釀成政治災難。影集版《返校》則加重了「對自己說謊」的個人面向:方芮欣不敢承認,告發父親的是自己,而不是不識字的母親;甚至,方芮欣也不是不敢承認自己告發張明暉,她不敢承認的是張明暉已知被背叛之後,仍不動聲色的眷愛──在影集版裡,張明暉知道讀書會被告發之後,要求所有成員寫一封「最惡毒的信」給最重要的人,以免那人被牽連,這是遊戲與電影都沒有的神來一筆。表面上,方芮欣的跳樓是因為「我的告密害死了老師」,實際上是更深一層:我的告密害死了老師,而老師仍然愛我。
沒有比愛更重的懲罰了。「認識你自己」的代價何其巨大,使方芮欣怨靈作祟數十年。
同理,沈華之所以生嫩得像是個師專沒畢業的大學生,卻能對教育理想高談闊論,也是無能於「認識你自己」背後巨大的權力結構。當他遭遇真正的考驗時,一切自矜瞬間化為烏有,必須痛苦面對自己在創作上、教育上都是「假貨」的事實(這倒是很寫實的文學人心理描寫,這是絕大多數文學人內心隱而難發的恐懼──詩集被發現的瞬間,是沈華最像詩人的時候)。而做為對照,程文亮則是從頭到尾都知道自己不是爺爺,自己看不到。他從不會假裝自己可以,卻還是願意為了他人全力以赴,這份樸實的「自不量力」,正成為這個角色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像他明明不懂文學,卻還會想出「痞子程」的哏來逗劉芸香笑一樣,他是整個翠華中學最溫暖強韌的角色。
而最後,如同遊戲中的「Good End」,是劉芸香(=玩家,在後兩集特別明顯)幫助方芮欣認清真相,離苦得樂。然而此一「幫助」也是血淚斑斑,劉芸香首先得掙脫夢想、愛情與家庭的三重幻滅,幾乎是對所有人失望之後,才能解開「對自己說謊」的咒縛:原來她早已計劃背叛母親,投奔父親與他的新歡。我非常喜歡這個翻轉,因為前面劉芸香不斷把父母失和歸咎於「一定是我沒得文學獎」、「一定是因為我抄襲」時,我覺得完全沒有說服力。除非你的父母也是文壇中人,一般父母誰會在乎這種「小事」?所幸最後有此翻轉,讓我們知道這些創作心事,都是十七歲少女的薄弱藉口,一切就合理得多了。
於是,當劉芸香首先突破謊言,成功「認識你自己」之後,她才有足夠的力量來渡化方芮欣。這或許可以讀作《返校》系列的第三對師生(戀,或沒有戀),張明暉與方芮欣、沈華與劉芸香,這兩對都是某種扭曲權力關係下的師生戀。然而劉芸香與方芮欣在影集版全程,其實也是「互為師生」的──方帶劉見識到才華的力量,與成人的險惡;劉則引領方解開謊言之束縛,重見本心。少女之間的相知相救,在影集結尾十分飽滿。這或可以讀作《返校》影集微言大意:只有在沒有權力關係之下,平等互見的兩人,才能免於權力帶來的欺瞞與傷害吧。故事最後略微突兀的「教育烏托邦」,指向的也是同一個意涵。一個最好的二年忠班,竟然是沒有老師的二年忠班。
如果我對劉、方兩人的「師生關係」解讀沒錯的話,「劉芸香」這個名字的典故,就饒富興味了。「芸香」這個名字至少有三重意味:一來,「芸香草」是古時候拿來除書蟲的植物,呼應了文學少女的設定。二來,日治時期的「芸香詩社」,是台灣第一個全女性的文學團體,聚集了一批厲害的女詩人,這又跟劉芸香寫詩、才女的設定呼應。三來,芸香詩社當中,有位著名社員林氏好。她不但寫詩,也是當時的流行歌手。她唱紅的作品之一,就是台語歌〈月夜愁〉。在日治時代,流行歌有所謂「四月望雨」的四大名曲,其中「月」就是〈月夜愁〉,「雨」則是〈雨夜花〉。因此,此處再一次呼應了遊戲裡面的重要意象〈雨夜花〉。而〈雨夜花〉的原唱歌手純純,就是〈月夜愁〉林氏好的學生⋯⋯如果方芮欣的「主題曲」是〈雨夜花〉,劉芸香的「主題曲」是〈月夜愁〉的話,這更成就了象徵層次的師生關係。
當然,如此「索隱」的讀法,我並沒有十足把握。不過,考量到影集版處處都是文學典故,或許多想兩步並不至於太離譜。
上述的解讀,雖然將影集版的《返校》讀得很「個人」,但我必須強調,這部影集並沒有刻意淡化大的政治層次。「認識你自己」的箴言不只對每位角色有效,影集也試著將它上升到群體國族的高度。故事設定在 1999 年,而在故事最後的廣播聲中,我們聽到了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消息。從後見之明來看,我們知道台灣國族的「認識你自己」之顛簸旅程,才正要開始而已,前路一點都不樂觀。然而故事的寓意依然有效:我們何時能夠不再害怕「自己」,加速「認識」的進程呢?
影集最結尾的程文亮,或可給我們更多啟示。程文亮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十分亮眼,可惜不是劇情主力表現的對象。在影集最後,沒有法力的程文亮在廟裡幫一個小孩收驚,然後趁著大人走開時,對小孩說:「你可以哭一下,但一直哭一直哭,之後就沒有用囉。」短短一句,同時體貼了親子雙方,既幫大人解決了孩子啼哭的問題,也溫柔理解了小孩的情緒需求。在此,我們和程文亮會一起明白:是的,我們都沒有法力,但我們還是能找到方法,好好一起過下去。人間的問題,就用柔韌的人間之道來解決吧,我們本不該期待什麼超自然力量來拯救我們的。
因為我們要面對的,不多不少,始終就是我們自己。
全文劇照提供:公共電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今際之國關閉了真實世界無常的大門,在新世界中的每個遊戲中設下了一次次鉅變,而人們能否在這一次次遊戲中記得「自己」?記得自己是誰,記得存在的意義,記得自己從何而來?本劇將人們必須卻鮮少思考的疑問搬上檯面,因為這正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每天都可能碰到的問題,只不過我們的決定不一定會危及生命而已。
這是我覺得這兩部韓劇最打動我的地方。它們沒有急著說出一些道理,也沒有給予一個絕對圓滿的結局,因為它們已經意識到在真實世界當中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終其一生都只能且戰且走。然後我想起台灣許多流行的心靈成長書籍,這些作者出發點也未必不良善,但是我討厭它們急於給予人生一個指引的同時,取消了現實的複雜。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梳理基於生理及社會性別差異而造成引發 PTSD 的兩性區別後,再回過來看《香水》這部德國影集,我們便能發現《香水》中的人物設定在性別及創傷的關聯性上進行了顛覆。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香水》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帶著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而他們成年後的行為也顯示了創傷情境的固著⋯⋯
在喪禮場合、在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拖車都感受不到逝去的貝絲,進入一開始下棋的地下室,看見薛波先生多年來對她的惦記,從九歲到此刻的所有逝去才加總地襲來。必須說,此刻的貝絲大概是她這幾年中最接近「好」的狀態了。所有需要被壓抑的都已經擺在眼前,再也沒有積累的空間,剩下的就是行動了。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今際之國關閉了真實世界無常的大門,在新世界中的每個遊戲中設下了一次次鉅變,而人們能否在這一次次遊戲中記得「自己」?記得自己是誰,記得存在的意義,記得自己從何而來?本劇將人們必須卻鮮少思考的疑問搬上檯面,因為這正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每天都可能碰到的問題,只不過我們的決定不一定會危及生命而已。
這是我覺得這兩部韓劇最打動我的地方。它們沒有急著說出一些道理,也沒有給予一個絕對圓滿的結局,因為它們已經意識到在真實世界當中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終其一生都只能且戰且走。然後我想起台灣許多流行的心靈成長書籍,這些作者出發點也未必不良善,但是我討厭它們急於給予人生一個指引的同時,取消了現實的複雜。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梳理基於生理及社會性別差異而造成引發 PTSD 的兩性區別後,再回過來看《香水》這部德國影集,我們便能發現《香水》中的人物設定在性別及創傷的關聯性上進行了顛覆。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香水》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帶著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而他們成年後的行為也顯示了創傷情境的固著⋯⋯
在喪禮場合、在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拖車都感受不到逝去的貝絲,進入一開始下棋的地下室,看見薛波先生多年來對她的惦記,從九歲到此刻的所有逝去才加總地襲來。必須說,此刻的貝絲大概是她這幾年中最接近「好」的狀態了。所有需要被壓抑的都已經擺在眼前,再也沒有積累的空間,剩下的就是行動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是誰?我在乎的是什麼?我關心的是什麼?我喜歡的、討厭的是什麼?《俗女養成記2》第八帖想與大家探討的,是關於「我」,關於認識自己的課題。不論是嘉明、嘉玲還是嘉玲爸、嘉玲媽,甚至是大表姐育萱,都臨到了了解自我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我們想要對家人表達關愛,必以生理、物質作為包裝的外衣,才能順理成章地表達愛。我們習慣游移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總是詢問對方有沒有溫飽睡好,關心有沒有足夠的零用錢生活,卻不願說出對方最在意體貼的話。又或者,以為提供物質所需、照顧生理需求,對方就應該感受到滿滿的疼愛,於是徹底省略最核心的同理才應該被說出口
Thumbnail
成為跨性別者、香港人、唐氏症患者與離群索居的老人,並非他們所願意的,但是不得不如此。佛瑞斯所認為的「被冒犯的世代」,並不是一種世代特徵或是個人的選擇累積而成,而是成為創傷的主體,成為某個少數的、被剝削的族群──成為受害者,是在當今恐怖事件、性暴力、物理病變、價值崩解的世界裡,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Thumbnail
《天氣之子》除了再現愛情的動能與意義,更藉此直接告訴觀眾,抑或我認為的所謂迷失悵然的年輕族群,請勇敢追尋自我的意義,將對日本社會力道極大的「集體主義」推往也正在燃起的「個人主義」:沒有對社會與世界本就該負擔的責任抑或拯救義務,世界是世界該有的樣子,而你則該選擇自己的路。
Thumbnail
什麼是愛?什麼是家?誰才是真正的家人?在充滿政治惡鬥的社會中,每個人面對著各自的生命課題,人與人的溝通需要學習,一部以寵物溝通為主軸的戲劇,帶領我們一同思考親情關係。
Thumbnail
繼《前男友》(2011)、《花是愛》(2012,同樣由黃天仁導演)、與《必娶女人》(2015)之後,簡奇峯與林欣慧再度共同編劇的《想見你》,還是走浪漫愛情喜劇的路線,有著深深濃濃的愛情依戀縈繞在男女主角間,也有著幽默發噱的風趣對話穿梭於甘草人物間。
Thumbnail
《返校》以一種「惡夢之生命會找到出路」的方式,讓我們看到,被壓抑、被抹消、被扭曲的記憶,如何強悍挺進,迫它的宿主重整記憶板塊,回到當年,承認那個真正的自己。只有回到真正的原點,才可能做出改變。無論是一句遲來的道歉,或一個重大的補救──對誰,以及對自己,的補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是誰?我在乎的是什麼?我關心的是什麼?我喜歡的、討厭的是什麼?《俗女養成記2》第八帖想與大家探討的,是關於「我」,關於認識自己的課題。不論是嘉明、嘉玲還是嘉玲爸、嘉玲媽,甚至是大表姐育萱,都臨到了了解自我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我們想要對家人表達關愛,必以生理、物質作為包裝的外衣,才能順理成章地表達愛。我們習慣游移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總是詢問對方有沒有溫飽睡好,關心有沒有足夠的零用錢生活,卻不願說出對方最在意體貼的話。又或者,以為提供物質所需、照顧生理需求,對方就應該感受到滿滿的疼愛,於是徹底省略最核心的同理才應該被說出口
Thumbnail
成為跨性別者、香港人、唐氏症患者與離群索居的老人,並非他們所願意的,但是不得不如此。佛瑞斯所認為的「被冒犯的世代」,並不是一種世代特徵或是個人的選擇累積而成,而是成為創傷的主體,成為某個少數的、被剝削的族群──成為受害者,是在當今恐怖事件、性暴力、物理病變、價值崩解的世界裡,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Thumbnail
《天氣之子》除了再現愛情的動能與意義,更藉此直接告訴觀眾,抑或我認為的所謂迷失悵然的年輕族群,請勇敢追尋自我的意義,將對日本社會力道極大的「集體主義」推往也正在燃起的「個人主義」:沒有對社會與世界本就該負擔的責任抑或拯救義務,世界是世界該有的樣子,而你則該選擇自己的路。
Thumbnail
什麼是愛?什麼是家?誰才是真正的家人?在充滿政治惡鬥的社會中,每個人面對著各自的生命課題,人與人的溝通需要學習,一部以寵物溝通為主軸的戲劇,帶領我們一同思考親情關係。
Thumbnail
繼《前男友》(2011)、《花是愛》(2012,同樣由黃天仁導演)、與《必娶女人》(2015)之後,簡奇峯與林欣慧再度共同編劇的《想見你》,還是走浪漫愛情喜劇的路線,有著深深濃濃的愛情依戀縈繞在男女主角間,也有著幽默發噱的風趣對話穿梭於甘草人物間。
Thumbnail
《返校》以一種「惡夢之生命會找到出路」的方式,讓我們看到,被壓抑、被抹消、被扭曲的記憶,如何強悍挺進,迫它的宿主重整記憶板塊,回到當年,承認那個真正的自己。只有回到真正的原點,才可能做出改變。無論是一句遲來的道歉,或一個重大的補救──對誰,以及對自己,的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