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幾篇文章,我們持續地在談論關於上班族開創副業,以此增加年收入的話題。我想透過這一系列的心得分享,你已經瞭解到多元收入的重要性,而且可能也準備好開始規劃要從事的職種了。
不過,我相信有些人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始?畢竟我們每天有超過9小時的時間都在公司上班,回到家後可能還要照顧家庭,處理其他雜務。實在很難找到一個機會開創新事業,更何況如果想將未曾接觸過的領域變成專業的話,一定要花額外時間去學習。若你和我一樣還不到30歲,也許可以用體力去支撐這些活動。可如果你已經開始邁向中年,光靠所謂的意志力可能會吃上不少苦頭。
難道除了發展副業以外,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年收入嗎?
今天所要談論的書
《個人無限公司》,就講述了用副業以外的另一個技巧 ─ 轉職 來實現年收入最大化。
本書的作者 ─ moto的成長經歷相當特別。由於家庭教育的關係,他從小就學會觀察市場需求,並藉此靠買賣商品來賺取零用錢。儘管高中成績能夠選擇不錯的私立大學,但為了能夠早點出社會累積工作經驗,以此拉高年收入,他選擇進入日本的短大就讀。而且還放棄了大公司的錄取通知,轉任職於一間平凡到不行,且年薪只有240萬日圓(約新台幣70萬元)的大賣場。
這樣不被周遭看好的決定,卻讓作者在30歲就擁有年薪5千萬日圓的可觀收入。而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藉由「轉職」和「副業」兩者的相輔相成,將年收入最大化。
你就是一間公司
在我高中的時候,就突發奇想地想到「將自己當作一間公司經營」的概念。
當時我並沒有特別喜歡接觸經營管理類的知識,對企業運作的理解也只到簡單的損益表。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裡一直相信以下的話:
一間能穩定成長的公司,絕對有嚴謹的作業流程和多元的現金流,而人也是一樣。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想法的建立,讓我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賺錢」這兩件事。
可能你還是不理解我在說什麼?所以接下來我就以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個人股份公司」繼續說明。
以我為例,我現在就是在經營一間名叫「TASYA股份公司」的企業。這間公司已經成立了超過20年,目前最主要的營業收入就是實習公司給的薪資。其他還包括經營「TASYA-STUDIO」品牌和網拍等副業的收入。而扣除房租、伙食費、網路費、交通費等營業費用後,剩下的金額就是TASYA股份公司的淨利。
然而,大部分的人在營業收入的部分,基本上只有任職公司的薪資,這樣對於一個經營者來說風險相當大。就像是你只依賴一名客戶定期向你下訂單,但如果哪天這名客戶不再與你繼續簽約,等於你待的公司準備辭退辭退你的話,你的股份公司的營業額就會瞬間變成零,但營業費用卻還是會繼續啃食你的資金。
只要能以經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就會促使你去積極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提高我的公司的營業額?」藉此瞭解副業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同時你也會認真地看待自己平時的支出項目,像是「為什麼網路費會這麼貴?」或是「參加這次聚餐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等等。
在公司的評價不等於你的實力
如果你能理解上一段我們所談的內容,那這段的標題想必你也能馬上明白意思。
我們通常很在乎自己在公司的考核和評價。因為如果考核通過了,就有機會往更高的職位晉升,反觀則可能會降級,甚至是被公司辭退。
但是在公司的評價高,真的就代表你的工作能力很強嗎?
我們不斷努力的工作,但你知道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嗎?
假設今天發生全球經濟危機,你的國家有十萬間企業面臨倒閉,這代表市場將會出現超過百萬名失業人口。你認為自己有辦法和這百萬名對手競爭工作機會嗎?
我和作者想表達的是,公司內部只是一個小小的社會,你所要看重的,其實是「市場對你的評價」。也就是說不管走到哪裡,你都能做出相同,甚至是更好成果的實力。
一間公司的壽命難以預測,你無法保證自己真的能在同一個環境下任職到退休。所以現在的上班族所要追求的,已經不再是過去終身雇用制的安定,而是結合以下四點的個人實力:
- 人生不仰賴公司
- 不靠公司的招牌賺錢
- 隨時都可以轉職
- 靠副業賺取薪資以外的收入
提高市場價值的三個方法
先說個題外話。不管你是否學會如何在每次轉職都能成功拉高年收入的技巧,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公司員工的事實。意思就是,不是你期望公司能給你什麼技能或福利,而是要隨時抱持著為份內的事物全力以赴、竭盡全力的「想法」、「態度」和「觀點」。如果你能夠其他企業看到你讓公司成長的能力,你能夠和對方談判的籌碼也就更多,對於提高年收入而言絕對是更好的。
回到正題。如果你想要靠轉職提高收入的話,首先要先提高自己的市場價值。你可以參考作者列出的以下三條路徑:
- 拔擢高升
- 成為職種專家
- 成為業種專家
第一點是我們最熟悉,可能也是最多人選擇的方式。雖然內部升遷的風險相對來說比較小,但通常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除了工作能力要好以外,還要具備能在公司周旋的政治力。最重要的是,年薪的天花板是可見的。所以如果你希望能賺更多的錢,也許會比較適合接下來的兩條路徑。
所謂的職種,就是指某個職稱,例如業務或會計等等。而如果能成為職種的專家,就代表你具備能夠適應各個行業的「跨領域技能」。這也是作者選擇的方式。雖然每次到了新的行業都要學習該領域的知識,但時間久了,你所具備的專業知識也會比其他人更廣。而且職種的工作本質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所以你也能夠選擇到平均年薪更高的行業發展。
最後一條路則是成為業種的專家。簡單來說就是成為某個行業的權威。雖然收入可能有天花板的問題,但如果能讓自己不侷限於同業的話,就不需要擔心。而且若能成為某個行業的顧問、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曝光,對於自己名聲的建立都是相當有效的,如此副業發展和挖角機會也有可能陸陸續續找上門。
以下這張圖是我針對這三條提高市場價值的路徑所畫出的示意圖,或許能夠讓你更清楚其中的差異,並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
內部升遷就像是點,職種專家是橫向發展,業種專家則是縱向發展
持續提高年收入的轉職術
接著就是進入本篇的重點。
作者之所以能夠在30歲就能在本業擁有1000萬日圓的年薪,依靠的就是「戰略性的轉職」。從蒐集相關資訊、文件製作、公司面試到薪資的交涉,全部都寫在這本書內。由於內容相當豐富,我就先以面試這個面向進行討論,其他關於轉職仲介的挑選與轉職後的人際關係建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話,就
點擊這邊的連結去買書來看吧。
企業徵才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能夠解決某些問題的人」。所以只要你多蒐集你想應徵的企業資訊,並且找到其中的問題,再結合「自己過去曾經突破相同問題的經驗」,你就能拉開與其他應徵者的距離。
這樣說可能有些空泛,我們再以作者提出的三個面試技巧加強說明:
- 傳達「自己是個能做什麼的人」
- 證明重現性的高度
- 資訊的解讀方法和傳送信息的方法
第一點是最多人容易犯錯的地方。原因在於,他們常常會以「過去的業績」作為自己能力的佐證。我們在先前說過,現在的上班族必須要重視自己的市場價值,而不是企業內部的評價。再來,如果你的業績是依靠公司的品牌,或是商品優勢才達到的話,就算換了一個新環境,也未必能重現同樣的結果。因此重點應該是「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把如何達到這個結果的「過程」加以說明,面試官才能客觀判定你是否有足夠的實力進到他們的企業任職與第二點重現性的高度。
最後一點相較而言比較難在短期內掌握。我們看報章雜誌或新聞時,常常都是被動是的接收訊息,可能比較少去思考這些資訊對自己是否有幫助。如果我們能在這過程中思考內容並加入個人意見的話,就能做出更多元的判斷。
在商業經營上,解讀資訊的方式相當重要。所以資訊敏感度高的人,以及擁有個人意見的人,大多比較能在面試時獲得好評。如果想鍛鍊資訊的解讀和傳送訊息的能力,作者建議可透過SNS進行練習。單純留下評論也好,寫一篇貼文也行,總而言之就是要進行輸出才有機會成長。
副業的捷徑就是依靠主業
本篇即將進入尾聲,相信你已經對如靠轉職來提高年收入有基本的認識,那我們再來討論怎麼開始上班族的副業。
不管是這本《個人無限公司》,還是
上一篇所介紹的《大人的周末創業》,其實都在提倡
「從本業開始發展副業」。因為這對於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是最能利用現有資源,並省下不必要力氣的創業捷徑。
作者moto利用他這些年工作的經驗和學到的知識,將其整理後化成文句,在日本的部落格平台「note」上發表。由於文章是付費制的,加上轉職相關的內容在網路上是屬於藍海市場,因此他才能夠藉此賺到一個月200萬日圓的收入。
現在不管是YouTube還是個人部落格,都有越來越多人以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來獲得收益。再加上在網路上創業的成本與風險相當低,因此很適合絕大多數上班族以此發展副業。
當然,副業的發展絕對不僅限如此。只是作為上班族,必須要避免自己的副業是屬於「密集勞動型」。意思就是必須花費大量勞力和時間在維持營運上。
作者畫出以下表格,分別對「轉賣」、「活動營運」、「投資」和「文章發表」以上4種性質副業做了比較分析,如果你想從事其他方向的副業,建議還是參考完這張圖之後再做決定。
依照作者的分析,最適合上班族的副業就是「文章發表」
雖然副業經營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難,但它畢竟是一項事業,如果你是「希望能夠輕鬆賺到錢」的話,我和作者都不相信你能夠靠副業賺錢。原因很簡單,就算是寫文章,它還是需要你花時間和心力去產生。而且內容的質如果要好,是要花費心思去琢磨的,更別提還要靠閱讀或上課學習來強化知識。
如果想賺錢,就要採取行動。沉浸在妄想裡是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這是作者給你最好的建議。
結語
這段時間我們幾乎都在談論副業的話題,不僅是因為自己剛好也是一名上班族,相當能體會低薪的無奈和焦慮感,更因為發展多元收入是我們這個世代必須具備能力。所以才會不斷閱讀相關的書,並將書中的重要內容分享給你。
日後我們還會繼續談論這方面的書籍,希望你能在閱讀完這些文章後開始行動,為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多盡一份心力。
推薦指數
易讀性:★★★★☆
豐富性:★★★★★
專業性:★★★★★
綜合評分:★★★★★
行動,就是我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