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到了做梅酒的季節。
說到梅子,就不得不提一下讓人又愛又恨的梅雨。愛,在於台灣沒有梅雨不行,不然就等著缺水。恨,在他說下就下、說停就停,而且通常一下就是暴雨。有時前一秒才把曬在外面的衣服收進來,收完雨就停了。
梅雨發生的時期,正好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因而得名。雖然這個名詞在台灣用,似乎有時和台灣的梅子產季對不上,不過因為成因之類的都差不多,也還是使用了這個名稱。
除了中國和台灣,日本也有梅雨,字也寫做梅雨,一模一樣。發生的時間點大約在5-7月之間,跟台灣差不多(現在外頭正好下著呢)。日文中還有一個詞叫「五月雨」,指某事斷斷續續地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梅雨那樣,不過通常是用在偏負面的事情上。例如那種明明快要結束的專案,卻突然冒出一堆需要細微修正的部分,好像怎麼樣都無法了結掉。
也許是因為有梅雨季的聯想,讓我覺得梅子是一個季節性特別強的水果。一看到梅子出現,就會瞬間覺得「啊,梅雨,又濕又悶的夏天要來了。」
梅酒是我最愛的酒。
我想也沒什麼特別原因,大概只是我天生愛梅吧。還記得小時候,非常喜歡吃茶梅,小孩不懂節制,克制不了誘惑,吃到喜歡的東西就一直吃,總是吃到被爸爸說:「好了,不要一次吃這麼多」才停止。
想起這段過往才發現好幾年沒吃茶梅了。雖然我很喜歡,但好像從來沒聽過身邊的人提起過茶梅。一次都沒有。(總有種年長的人才會吃的印象?)
回到梅酒。
自從去年第一次泡了梅酒,我就有預感,接下來的人生,這件事大概會成為每年的例行公事吧。(雖然很多人會說「醸」梅酒,不過其實沒有經過發酵,好像嚴格來說不能稱為「釀」,而是「泡」或「漬」之類的)
果不其然,今年的梅酒,直接泡了去年的兩倍。不知道會不會如此以倍數成長下去(笑)。
雖然小時候愛吃茶梅,長大後愛喝梅酒,但其實直到自己泡梅酒的這天,我才第一次嚐到無加工過的梅子的滋味。
製作過程中,突然對手中的梅子感到好奇,便咬了一口,那滋味真是酸澀的令人難以下嚥,難怪沒有人在吃生梅子。也瞬間理解到了所謂望梅止渴。甚至我在打這篇文章時,感覺口水分泌的特別多,還感覺腮幫子有點疼?(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梅酒的做法很簡單,只有
- 把梅子用水沖洗、晾乾,(用牙籤等工具)去掉蒂頭
- 梅子、糖、酒放進消毒過的密封容器裡(比例大概2:1:4)
雖說幫梅子去蒂頭要一個一個挑,有點麻煩,但反正量不大,其實也不是那麼花時間的事情,甚至還蠻樂在其中的。畢竟在平常忙碌的生活中,像這樣一件急不得、必須好好用心對待的事,好像有點難得。如果在挑蒂頭的時候,外面正好下著梅雨,偶爾傳來雷聲,聽著大自然的白噪音,平靜地和梅子相處,也許更能體驗到非日常的感受吧。
今年發揮實驗精神,用了兩種梅子,青梅和南高梅,五種酒,額外加了兩種香料版本的梅酒。真是讓人迫不及待開喝的那天!
現在有了做梅酒的期待,又濕又悶的梅雨季,好像也沒那麼令人討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