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陳永儀在TEDxTaipei上有一場出色的講演,題目是「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註一)。內中提及現代社會把「情緒化」看做是負面的詞彙(註二),因此強調在上班時或專業上最好不要出現情緒反應,即令碰到不合理的人事物,心中雖起波瀾,但表面上仍應維持冷靜、客觀。因此我們慢慢的習於將情緒壓抑下來。我們不止如此要求自己,也這樣教育孩子,結果我們的孩子似乎連生氣都不會了。也因為我們不看重情緒,因此連辨識的能力都失去了。陳永儀舉了一個例子,案主是位事業相當成功的女強人,但婚姻不和諧,有回丈夫拿玻璃瓶丟她,問她的感覺,她答生氣,氣自己看錯人了。事實上,此時的正確反應應該是害怕。害怕時我們會逃跑,生氣則會攻擊,此時辨識錯誤,也許就是一條生命。情緒沒有是非對錯,每一個人都有情緒,不必壓抑、逃避或忽略,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原則下,應該接納情緒並適當抒發。陳永儀講得精采。
陳永儀提醒我們重視自己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有了情緒,不必壓抑,而是接納這個情緒,並且應該辨識出這是什麼樣的情緒。因為在現代社會強調不要出現情緒反應,所以我們似乎連正常的情緒反應都不會了。可是看完他的視頻正是問題的開始。首先,如果是正向的情緒,似乎無需多議,因為歡迎都來不及了,因此需要注意的應該都是負面的情緒,有了負面情緒,然後呢?一般的處理方式壓抑、忽略或逃避;壓抑久了,累積多了,慢慢的麻木了,習慣了。陳永儀講的很有道理,然後呢?首先辨識情緒以決定應該要戰或逃的場合在現代社會較少出現,除了家暴之類在較密閉的空間發生,需辨識清楚以免發生危險外,其他的場合,或許會有怒目相向,或者攜械對峙的狀況,但大多會有別人在場,不管是想戰或想逃都會有一點選擇的時間和機會。
情緒難免
只要是人,大概都會受到外在環境或內在心境的影響,起床後,觸目所見,入耳所聽,身驅所觸…幾乎無一不會影響到我們,因之,只要醒著,我們的情緒就一直在起起伏伏、來來去去,無一刻停息。是的,我們會有情緒,我們應該接納自己的情緒,所以呢?不管是有上班期間,或者不管專業要求,只要我們有情緒了,就可以把它抒發出來嗎?例如上班期間接到無理電話,生氣之餘摔杯大罵都沒關係嗎?好像不是吧?上班期間不要出現情緒反應,是有其道理的。那這些負面情緒怎麼辦?他的意思應該是你可以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這個事實,然後試著接納這個情緒,不要光想著壓抑,逃避或忽略,這樣才有可能正視並面對它,從而妥善加以處理。
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沒有情緒的人不是修行極高就是有疾在身。禪宗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為真高,幾乎不受情緒影響(仍有些微感覺,只是無染)但如此一來,人生情趣何在?陳永儀的視頻底下有一留言提及:憂鬱症期間,沒有任何情緒,宛如行屍走肉,人已不再是人,只是個人形的空殼。看過一篇文章提到某人平日脾氣甚燥,後來修為高到雞在他頭上拉屎,牛在他身上撒尿都沒反應,也都不再在乎,原因是他已躺在墳墓裡了。
個人影響深遠
人會受到情緒的影響,但此影響與當事者本身關係極大。同樣的事,有人耿耿於懷,有人不繋於心;有人千絲萬縷,有人雲淡風輕。球場一球友,球技不差,然而人緣極差,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細究之,目中無人,眼中唯己。有一球友如是描述:球場數十人,兩、三個與你不合,很正常;大家都與你不合,一定是你有問題。問題是:大家都看到這點,只有當事者看不到這點,而且因為你的性格,也沒人會告訴你這點。球場是觀察人的好地方,大抵來說,人緣較佳者,很少會有負面情緒,一般都會顧及他人感受,樂於助人,也不吝讚賞他人;人緣較差者,則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很少顧及他人,贏球一定是自己技能高;輸球一定是他人表現差。可是別人卻不這樣認為,贏球是他運好,輸球是他技差,你想想他怎麼能甘心?最少在口頭上也要爭個輸贏,但此種事見仁見智,因此經常見他臉紅脖子粗…,然後呢?大家慢慢的有點迴避他,他卻不解自己為何好像受到排擠了?打牌也可看出個人修為,有的人不管拿到好牌壞牌,都是抱怨連連,壞牌是運差;好牌竟然也被糊,老天都不眷顧,天理何在?與人相處也是如此,有人碰到你就開始抱怨,而且抱怨的人、事、物多年都沒變,還沒碰面就已經感覺有股負面能量即將迎面而來;碰面後一定要用力搖幾下頭,甩幾下手,跳幾下腳,希望負面能量不上身。
情緒是主觀感受,所以呢?別人沒感受到的你卻可能深有所感。既是主觀感受,所以跟物主本身關係深遠。如果你時常有負面情緒,那一定是你有問題,而且是很大的問題。性子急,脾氣燥,主觀強,…都是可能的原因。修身養性,之所以自古受重視,其來有自。
時時拂拭
情緒來來往往,然而有時負面情緒上身,很難排除。為了避免受到負面情緒太大太多的的影響,神秀和尚是這樣說的: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什麼是時時拂拭呢?一察覺到受到情緒影響了,趕快把它撣走,或輕輕擦掉,察覺到了,設法排解;察覺到了,設法排解,察覺到了,設法排解…。如果沒察覺到,則無法排解,沒察覺到,無法排解…,沒察覺到的多了,它不會自動消失,而是會堆疊積累,甚至超過我們所能排解,超過我們所能拂拭的…。一有情緒立即察覺,馬上拂拭,還得擦得乾乾淨淨,保持明亮,但,那也太累了吧?因此,有些我們已經習慣了,就疏忽了,就不理了…
連神秀這樣的有道高僧都得時時拂拭,平常人就可想而知了。更可能的狀況是愈拂拭,塵埃愈明顯,範圍也愈大;愈想平靜下來,卻愈憤憤不平,然後愈想愈多,愈想愈亂,愈想愈氣…不觸及還好,一深究疊疊層層的竟然如是之多、如是之雜…
想把負面情緒揮走,撣走,或者吹走。可是如果抹布不乾淨的話,愈擦可能愈髒,原來或許不顯,擦拭之後,更加明顯,原來是輕沾,現在則糊成了一片,且面積更大、範圍更廣。
你可以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然而在上班時,在專業要求上,你可能還是得暫時壓抑住湧上來的負面情緒,值勤時,你應該把正向的情緒大力的給予別人,把負面的情緒默默的留給自己。湧上心頭的負面情緒如果是自己錯,我們也知道要知錯能改;是別人錯,我們也知道不必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可是知道應如此,實際卻難做到,否則神秀也不必時時拂拭了。
負面情緒有時不易排除
能夠拂拭的還好處理,有些負面情緒,你即使知道要拂拭,你即使想拂拭,卻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臉書營運長桑德柏格在丈夫驟然意外去世後,鼓勵我們<擁抱B選項>,明明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曾經擁有的A選項回不來了,然而理性、聰慧如她,即使過了兩年的時間,仍可看到她的苦痛、掙扎、和悲悽…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天才青年"威爾"幼時受虐,無力反抗,又無法將當下的不幸歸咎於大人,只能認為是自己的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才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如果,如果沒人幫他解除…
罪疚感尤為難解
情緒反應其實包括兩個東西,一個是情緒,另一則是針對情緒所做的反應。我們會有情緒,所以表示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是外於我們的;是可以隔離開來處理的;如果我們是站在這樣的立場,那麼處理起來較為客觀理性和方便。在此情況下,你首先要察覺,要辨識,然後才能處理或反應。怕的是我們沒有察覺到這點,誤以為情緒就是我們,所以呢,一旦有了情緒就陷溺其中,爬不出來,那就難以處理了。尤其是自己有罪疚感時更是如此,心裡好像缺了一塊,時時刻刻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會受到這一塊缺角的影響。看<媽媽通靈師>,有一集的劇情是:弟弟不長進,吸毒、詐騙、偷盜等等出了許多狀況,需要案主來處理,案主不勝其擾,有次一氣之下脫口而出:「希望下次看到你時,你已經死了,不然的話我會宰了你。」兄弟兩人因而有兩年沒再碰面,有天突接電話通知弟弟已經過世,自此罪疚纏身,一蹶不振…,日日活在悔恨內疚當中,十多年了仍未見消褪;直到通靈師告知弟弟已經安祥寧靜,此番現身除請求他的原諒之外,也期盼兄長勿再掛懷往事…
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是外於我們的。負面情緒應該要勤於拂拭,不拂拭容易累積堆疊,累積多了,堆疊久了,要拂拭也不容易了。<情緒密碼>的譯者替母親釋放累積堆疊在心中的負面情緒,竟然釋放了百餘個之多。這麼多負面情緒堆疊在心中,難怪她母親經常抱怨這兒痛那兒痛,可又查不出原因來。
內在小孩
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沒釋放或消解,會隱藏在潛意識中,因此有人把潛藏了有生以來所有負面情緒的潛意識稱為<內在小孩>,與<內在小孩>溝通對話,安撫陪伴,就成了內心安寧、平和的重要課題。怎麼與<內在小孩>溝通呢?我試了一下認為:用茶包最快,把茶包丟進茶杯中泡杯茶,上面的細線連著的小紙就可用來和<內在小孩>溝通了。首先謝謝內在小孩對你的不離不棄,任勞任怨,恆久支持,接著建立規則,捏著線的一頭,小紙那端朝下,告訴內在小孩,如果認為你的話是:"是、對、好"的話,請小紙順時鐘轉圈,然後第一個問題是"我叫。。。"說出你的名字,稍等一會,小紙如若順時鐘轉圈,就表示你連絡上自己的潛意識了。(網路有與潛意識溝通後如何安撫和調適的諸多派別,請自行參考。)
有人把情緒加以分類,結果呢?正向的不多,負向的不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如意、如願的事,往往十不及一。可是人生之所以精彩動人,就在這情緒上,贏了的歡呼,輸了的沮喪,奮鬥的激昂,抉擇的為難,或恐懼,或憤怒,或悲傷,或厭惡,或窘迫,或內疚,或害羞,或驕傲,單單看看上述情緒,就可概見人生之精彩和多采。沒了這些,少了這些,人生還有什麼樂趣?
看了陳永儀的視頻,引發了諸多的聯想和感慨,就讓我們抱持樂觀心態,積極心理,和情緒繼續糾纏下去吧。
註一:但英文題目可譯為:辨識並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Acknowledge and Embrace Your Negative Emotions)。
註一:剛聽soundon,鄧惠文在節目中提到"情緒化"大概是壓抑太久累積太久以致一時蹦發的情緒反應。所以"情緒化"似乎應算是負面的詞彙。
後記:
*看到陳永儀的視頻,覺得她講得非常精采,可是細思之,有些東西她似乎沒有講到,或者沒有講得很透徹,例如,你接納負面情緒了,然後呢?你要如何處理,安頓,釋放它?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部份,接納、辨識只是初步工作而已。可,視頻卻是到此為止了。因此找了好多資料想讓它更完整一點,結果真的是自討苦吃,一篇接續著一篇,一個視頻接續著一個視頻…說不盡道不完的情緒、情緒、情緒…,想稍做整理,卻是"剪不斷,理還亂"整整搞了一個多月,還無法理清思路…,不管了,先這樣了,以後有空,有閒,有意的話,再來繼續吧?
#關於情緒,我還想再說的是:儘可能的活在當下,不思前,不思後,此時此地的自己,活著,呼吸著,感受著氣息,聆聽著心跳,品味著茶香…令我煩心的那個人,或那件事,現在都先放下,現在都先暫停,我,在當下;當下只有我…
*想對情緒有進一步的了解,視頻除了陳永儀,我推介吳若權;電影請看<心靈捕手>,書籍可買<擁抱B選項>;尤其是<心靈捕手>,很好看,看完想一想,你會察覺到自己與情緒是有區隔的,防衛心重或者無法放下心結的原因很可能是: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就就片中的威爾…
*情緒的處理很多資料與能量有關。內心惶惶難安時,為求改運,你可能什麼都想嘗試,例如尋求正統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例如虔誠信教;例如宮廟祭改;或者關落陰,找通靈…個人認為:只要覺得有效,就去做吧,什麼事能比得上內心的安定重要呢?只是到頭來你會發現外力只能協助,真正能處理或解決的只有你自己,"此心安處是吾鄉",人人都在尋找吾鄉,可"吾鄉"又怎可能外求呢?求解衰運之道,<內在小孩>,<造物主>都有人提到,而這些都與能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