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共春風容易別
去年環島半途而廢後,轉而對詩詞有興趣。因此追記時特別引用歐陽修的"玉樓春"中「離歌且莫翻新闕,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表達心情。人生的離別、傷心在所難免,該難過的還是會難過,該傷心還是要傷心,但是不必陷溺其中,一段時間後,要設法抽身而出,靜觀、撫慰那個難過、傷心的自己,然後點檢一下週遭環境,點檢一下剩下行囊,離開前總要將四周美景賞遍,總要將剩下行囊花完,然後再抱著總算夠本,總算不虛此行的心態繼續底下行程。嗯。歐陽修的看法深得我心啊!
詞多好,怎麼如此解析?
此次上傳去年環島之行時,又再看到當時心情,仍然有很多感觸,心想著:網路上不知如何解讀此詞?上網查找了一下,你知道嗎?所有的賞析幾乎都是一樣的內容,都是抄錄著葉嘉瑩教授的說法,我知道葉教授說得真的不錯(如果你對葉教授的說詞有興趣,請點選下面任一網站的賞析),但你總要註明一下吧?再者,你總要有些自己的看法吧?可是很遺憾的是:幾乎沒有!僅有的一點點自己意思的也是不知所云,我連點了五個網站,既然都一樣,那你要我找那麼多個網站幹什麼?好心情都被搞差了。
且容我把這幾個網站的網址和網頁名稱放在下面,供參。
l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8377讀古詩詞網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6%A5%BC%E6%98%A5%C2%B7%E5%B0%8A%E5%89%8D%E6%8B%9F%E6%8A%8A%E5%BD%92%E6%9C%9F%E8%AF%B4百度百科
l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475f8e88862c.html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譯文怎麼也是抄的?
除賞析大多是抄錄外,再來是譯文,譯文也幾乎都是一樣的。我先把原詞貼上,再把譯文選擇其中之一貼在下面。歐陽修的"玉樓春"原文是: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或做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五個網站的譯文都差不多,我們選取其中之一來看看:
「樽前擬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說時佳人無語滴淚,如春風嫵媚的嬌容,先自悽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處癡絕,這悽悽別恨不關涉——樓頭的清風,中天的明月。
餞別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闋,清歌一曲,已讓人愁腸寸寸鬱結。啊,此時只需要把滿城牡丹看盡,你與我同遊相攜,這樣纔會——少些滯重的傷感,淡然無憾地與歸去的春風辭別。」
引自: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8377讀古詩詞網
你知道我為什麼想幹譙了吧?沒看譯文還隱約知道該詞的意思,看了之後,反而有點矇了,反而更加糊塗了。
譯文逐句解讀
l 「樽前擬把歸期說」譯文是「餞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請問"一杯心切情切"是什麼意思?譯文應該是讓人家能清楚知道作者的意思,你加了這個之後,反而增加了複雜性了。
l 「欲語春容先慘咽」譯文是「欲說時佳人無語滴淚,如春風嫵媚的嬌容,先自淒哀低咽」你都還沒說,佳人為何會無語滴淚?如果你是說了,然後佳人無語滴淚,這我可以理解,可是你只是要說但還沒說出來。這中間的邏輯是什麼?
l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關風與月」的譯文是「人的多愁善感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情結和風花雪月無關。」你有講跟沒講有什麼區別?你根本就是多此一舉而已,不是嗎?
l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的譯文是「餞別的酒宴前,不要再按舊曲填新詞,清歌一曲就已讓人愁腸寸寸鬱結。」你有講跟沒講有什麼區別?你根本就是多此一舉而已,不是嗎?
l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譯文是「一定要將這洛陽城中的牡丹看盡,因為這當初我們共有的春風很快會消逝。」「此時只需要把滿城牡丹看盡,你與我同遊相攜,這樣纔會——少些滯重的傷感,淡然無憾地與歸去的春風辭別。」不看譯文,你還可以大概了解其意,看完譯文,請問你懂得意思嗎?
試譯看看
既然對別人的譯文有意見,那能否試譯其意呢?
作者其實很早就知道和此位紅粉知己離別在即了,可是念及兩人的深厚情誼,因此思索再三,躊躇再三,不知如何開口?終於打定主意準備就在這個歡樂的筵席上,把歸來的日期先確定下來。可是此位紅粉可能原先就有聽到一些風聲耳語了,只是心裡雖然糾結著,可卻還抱持著一些期盼,希望那些道聽途說不是真的,應該不是真的,絕對不會是對的,否則的話…結果到得筵席上,看到男主數度欲語還休的為難樣,終於確定了男主即將離開的訊息都是真的,一時忍不住,悲從中來,不由鳴咽出聲。人生道上,知音難覓,心意切合的紅粉知己更屬難得,難得覓得有情人,正有千言萬語要…卻又要珍重再見了,作者不願沈溺在這種無謂的傷感中,因此勉強跳脫此情此景,自我寬慰說:只因為我們都是平夫俗子,不免有情啊?這種人和人間的情感,尤其是相互切合的情人,這與外在的樓頭風,或中天月其實都沒有什麼關係啊,只要是人,大概都不免於這種情感的追尋吧?都知道知音難覓吧?所以你切切不要難過,切切不可傷心,可,勸說著,安慰著的當下,卻又為什麼心中卻是滿滿的難過,滿滿的傷心呢?
一般在離別之際,都會用歌聲來表達離情,給予祝福,但請不要再演唱新的離歌了,單單一曲舊的驪歌就已經讓人愁腸寸寸糾結、纏繞了(作者剛剛勉強自己脫離哀傷悲悽的離別現場,設法寬慰自己,安慰紅粉,可回過頭來,一回神,又再度回到離情依依,悲悽哀唱著離別之歌的現場)。可是,(作者又再度設法離開這個悲悽的場合)我知道,我知道,我們最終還是逃避不了離別的命運,但我們可以不要一直陷溺在無謂的哀傷悲痛中,最少我們可以把握住還沒離別的這段時間,打起精神來,好好計畫一下,把還沒有玩過的,還沒有賞過的洛陽的名花、美景,都去走走逛逛,也利用這段期間好好聊聊吧?然後才能較為淡然、較為無憾、較為甘心、較為認命的與美人、美景互道珍重,期待重逢。
誰是詞中人呢?
詞中與作者離別的人是誰呢?不是家人,不是同事,很可能是平常在宴會場所所碰到的較為知心的酒女歌伎吧?在當時那種重男輕女,仕女不抛頭露面的時代,為了迎合時代需要(官員或者富家子弟需要一個可以溝通互動或者炫富誇貴的場合),因此當時的酒筵歌席上,必然有一些酒女歌伎在經過費心培養後出現,她們擁有較高的學識和訓練,對於當時的官場以及富費家旅間的狀況必然有所聽聞,有所了解。因此對於較為正派正經的官員應該也有一些自己的評斷,也許在某個場合下,他們發現自己與互動的對象似乎有相知相惜之感,他們心宜的對象有什麼心事或者挫折應該都會講給這位紅粉知己吧?知已難求,知音難覓,此所以一旦需道別離,才會如此離情依依,離緒濃濃吧?
歐詞特點
歐陽修此詞最令人訝異的地方是他的詞一直在現實的悲傷和理性的看待,現實的悲傷和豪情的慰藉中跳盪。他其實沒有描寫自己內心的情感,可是從他的描述當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內心的糾結和自我的寬解,他沒有抗拒該來的,會來的命運,但他也拒絕只是無奈的接受命運的安排,他的處理方式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的去突破現有的侷限,盡力的去發揮既有的素材,盡力的去做到最好的抒解。他強頸,不屈,不認命的盡力做出最好的選擇。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呢?
聯想到幾個人
我想到的包括此次環島中碰到的兩個老外,一個是獨自騎在北橫的路上,另一個則是獨騎在往合歡山的路上;我還想起幾年前參加山東之旅時,有一名團員是住在桃園的榮民之家的一位老伯伯,當時已經八十二了,其他的榮民都安份的待在榮家貽養天年,他則有意跑遍大陸,但因年歲已大,所以無法進入西藏,其他的地方他大概都跑遍了,登泰山時,他一馬當先,直奔山頂。每個人都每個人的活法,沒有是非對錯,但,既來到此世,總要依照己願,希望不虛此行吧。
結論
我想起意義心理學裡面所說的:面對任何處遇,我們都擁有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