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嗲,是一種油炸小吃,先將豆芽菜、韭菜舖在鮮蠔上,再摻上一層麵粉漿,下鍋炸成圓扁形。吃時沾上醬料,口感酥脆,在彰化王功一帶最著名。是四五年級生,童年的記憶,今天要來探討,這個「嗲te」字。這個食品,可以蒸,可以煎,也可以炸,在台灣,跟粿,番薯,芋頭,蘿蔔糕,韭菜等同炸,切塊淋醬吃,是童年最奢侈的記憶小吃。可是,沒有人知道這個te字是何字,只能以借音字,「爹」或「嗲」代用。根據閩南語考釋續集作者洪乾祐的說法,是「䭔」字。 䭔 《廣韻·上平聲·灰·磓》䭔:餅也。 《廣韻》《集韻》𠀤都(too)回(he5)切,音磓。te《玉篇》蜀人呼蒸餠爲䭔。《集韻》或作𩛍(食+ 𠂤 )𪌤(麥+𠂤) 書證: (一)《七言嚵語聯句》(唐·顏真卿) 拈䭔舐指不知休(崿),欲炙侍立涎交流(真卿)。 過屠大嚼肯知羞(晝),食店門外強淹留(薦) (二)《偈頌三十六首 其二十五》(宋·釋如珙) 五臺山上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剎竿頭上煎䭔子,三箇猢猻夜簸錢。 (三)《頌古三十九首 其二十六》(宋·釋道樞) 等閒一問垂千古,從此叢林共播揚。堪笑睦州無相度,饆饠䭔子要先嘗。 從以上的詩句,可以了解,「䭔」這個食品,早在唐朝就已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