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Y #4Y
我們家有陣子大概每天都要上演的家庭劇場:小兒子K常常因為講不清楚自己的意見,說著說著就哭鬧起來,我請他冷靜反而鬧得更兇,或是遠離他有時還會衝過來打人,雖然我的理智上告訴我說要好好說,但聽久了尖銳的哭鬧聲常常也讓我的脾氣上來了,也跟著大聲講話想制止他,直到他冷靜後說要好好反省,下次不會再這樣,而且也不想要媽媽這麼兇。但是同樣的劇碼隔天又再次發生…
該怎麼辦呢?
正向教養中的方法試過了,有時有用,但實際上情緒上來時,孩子也常常會忘記自己冷靜時所提出的方法,還是會繼續鬧。
這時候又看到了這系列關於德國幼兒園教育的書,雖然有些概念都是一樣的,但書裡有寫到一些實際案例,和爸媽可以應對的方法,算是很實用的教養參考書。經過幾個禮拜我在孩子身上運用的狀況,紀錄一下幾點自己一直想培養孩子的部分,也時常提醒自己要記得隨時運用這些方法。
自我表達、情緒控制
「爸媽不動怒的教養法」,就是一再提醒自己,孩子失控的情緒背後,其實是在發出求救 — 「我已經掉落在情緒漩渦裡」。而一個真正心智成熟的大人,應該有能力拉他一把,而不是跟著被捲進去。
那麼身處在孩子情緒爆走的高壓下,身爲爸媽可以怎麼做呢?
- 不在孩子情緒高漲時說教。先讓孩子哭一會兒,等孩子好一點的時候再說。
- 爸媽自己也無法平靜的時候,先沈默。不然其實孩子也會學習爸媽的大聲回應。
- 爸媽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聆聽他的想法,但也要讓孩子明白他人的感受。像是孩子玩遊戲輸了生氣打人,也可以明白地跟他說:「你這樣做我會不舒服,現在還不想跟你玩。」
- 如果孩子是出口不雅話語,像是我家的兩隻很愛在吃飯時說「尿尿超人、大便」等等,那麼就先冷處理。過多的回應都會激起讓孩子還想再說不雅話語的情緒。
- 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爸媽不輕易幫忙解套,若是要處罰(像是到冷靜區),也是要直接而且處罰時間不需太長,讓孩子明瞭自己行為須負責的後果。
更進一步也可以讓孩子練習辨認情緒,利用情緒「紅綠燈」的方式,學習分辨自己現在是紅燈-需要即時的幫忙、黃燈-需要找人幫忙建議、綠燈-不舒服但可以自己處理。
自我探索
德國幼兒園有個很有趣的活動 — 無玩具日。當天沒有提供玩具,孩子必須自行找樂子度過一天,像是到花園玩樹葉、找東西堆城堡。
最近我們安排了一些課外活動,都是孩子自己同意喜歡的,像是足球和畫畫,但也試著安排一些空白時間,孩子自己想活動、自己決定要做的事。
上週下了大雨,大兒子W還是想要到他最愛的公園去玩,我們就還是一起去了。他穿著雨衣,硬是玩了幾圈遊樂設施,就自己決定還是要到室內的書店看書了,在書店看故事書也是他很愛的活動。
如何讓孩子找到人生歷程裡屬於自己的定位與熱情,他們才能持續汲取內心的快樂泉源呢?這同樣也是身為大人的我,還一直在尋找的。
多方嘗試不同活動,讓孩子探索自己也是需要大人們給予空間和時間,不斷練習才能更了解自己。從小開始很熟悉自己找到自己有樂趣的事,遇到困難也能因為自己的熱情而找方法解決,比起別人安排好的路,走起來有趣多了吧!
獨立自主
大概兩歲多開始,孩子們就很愛說:「讓我自己做!」。不管是每日出門前的拿襪子穿鞋,還是起床穿衣服,有時貪快的我也會直接幫他拿襪子或鞋子,就忘記要讓孩子自己完成。
方法大概就是還是要隨時提醒自己,多預留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完成,而且當他好不容易穿上褲子但卻穿反了的時候,也先別糾正他,還是要稱讚他的努力,等之後再來慢慢說。
若是因為選擇太多而難以決定,這時爸媽可以幫忙提供2–3個選擇,這樣還是能夠讓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
而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若發生衝突或有問題,常常會來跟我告狀。「哥哥亂拿我的玩具」、「弟弟不跟著我的規則」等等,我也開始練習,讓孩子自己學習處理自己的問題,不介入幫忙調停。
同理心
作者是在台灣跟在德國幼兒園都有工作過的幼兒園老師,在德國時,有次他在超市遇到班上的小孩,小孩也看到他了,過來大方地打招呼,也主動引薦自己的爸媽給老師,讓雙方彼此認識。
孩子:「Katie,這是我的爸媽xxx。爸媽,這是我的老師Katie。」
這真是個打動我的例子,同時也很好奇是怎麼樣的教育能讓孩子大方介紹長輩認識呢?
先是從關心周遭環境、他人的活動開始練習吧!練習在想到自己後,也還能想到他人,培養同理心。
另外附註一個狀況題:「我不喜歡我自己!」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該怎麼應對呢?
我也聽過孩子這樣說,當時只能先用正向的鼓勵,但其實還能做得更好,方式跟正向教養的概念很像,先是同理他的情緒、抱抱他讓他感到溫暖,要用溫暖而誠懇的態度對孩子說:「我很難過聽到你這樣說,對爸媽來說,最重要的是你能平安快樂長大!你能試著說出是甚麼樣的問題,讓你覺得不喜歡自己呢?我們可以一起來想辦法。」
不責怪、不漠視孩子的情緒,也不須過度正面。
綜合一些看過的教養方法,也試著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而大兒子W有一天的行為,讓我覺得作為媽媽這項工作有點成就。
有天早上起床,W在沙發上坐了許久,看到我換裝完走到餐桌,就走過來跟我傾訴,說了一句就開始淚流滿面:「可是S也不能這樣啊?他憑甚麼決定我不能吃學校的點心芭樂?這明明是每個人都可以吃的阿。」
這時候我就啟動正面教養的程序,先試著同理他的情緒,知道他因為不能吃芭樂而傷心難過(畢竟芭樂是他的最愛)。雖然心裡有因為他能放心跟我傾吐心事而覺得「Yes! 我成功了」,但還是要表現出跟他一起覺得傷心難過的樣子,好好的抱抱他,讓他好好哭一會兒,不阻止他哭也不會馬上就要他正面思考,積極面對。
「S也說A不能吃,C也不能吃。他只給他熟的同學吃,怎麼可以這樣」W繼續邊哭邊說。
「這樣我下次也要不讓S做他喜歡做的事,誰叫他這樣對我們。」W說。
等到W的心情稍微平復一些時,我開始試著跟他說:「媽媽知道你有勇氣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芭樂本來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拿的點心,沒道理S可以阻止你拿,屬於你的東西就要自己去爭取。」這時W似乎有些聽懂的點點頭,但還是想將重點放在S身上,覺得他不對。
「S這麼做但是你還是可以努力去爭取,這畢竟是屬於你的東西。」我講一講會停頓一下,看看W是否聽懂了。
「但是我們可以不用像S一樣,去做阻擋別人的事。我們知道S這樣的行為我們會不開心,那麼我們需要像他一樣做嗎?這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是不是也要對別人一樣壞。」W這時似懂非懂,慢慢地破涕為笑,就開心地去吃他的早餐蛋餅了。
過了幾天再問他,是不是S還是一樣的行為呢?他也說就沒有了,每天開開心心地去上學,脫離課輔班後也能自主寫作業,雖然回家後,仍需要爸媽跟他一起看過作業跟評量,但這已經是很好的開始了。自己做!
每每在跟著孩子練習這些自我表達、情緒控制的方法時,也深深地覺得,當爸媽的我們也很需要這樣的練習,很像是跟著孩子又再次成長了。
孩子也能很直接地感受到爸媽的情感,很容易模仿爸媽做事的方法,因為這樣也讓我覺得,爸媽也要持續學習成長,不論是自我生涯上或是理解孩子的語言,才能帶動孩子的學習風氣或是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最後,還想提醒自己的是,孩子的快樂,來自於父母(照顧者)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