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金》影集裡的戰後惡性通膨、四萬換一元引發熱議。直覺上,如果在1949年6月15日當天開始四萬元舊台幣換算成新台幣一元,那麽無論是收入或支出都「
只是同時除以四萬,無損於相對價值」,但實際上『代誌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啊!中國國民黨精明的很!(以下數字取自
「新臺幣」維基百科)
- 1949年6月14日舊台幣發行量為5,270億元,
直接除以四萬等於1320萬新台幣,兌換6600萬美金。
- 1951年1月5日公告發行2億新台幣,理論上兌換10億美金。
6600萬美金與10億美金之間的落差是怎回事?只經過了半年耶!!!
其實是貶值(台語「錢變薄」):
10億/6600萬=15.151515...(以15作為近似值)
也就是說其實四萬換一元之後還實際貶值為十五分之一。
如果依照國民政府的公開說明來高估一下新台幣價值,根據
檔案管理局網頁提到:
臺灣銀行還以中央銀行撥還80萬兩黃金,作為改革基金。黃金80萬兩價值美金4千4百萬元,遠超過新臺幣發行總額111%,以換取民眾對新臺幣的信任。
假設撥還的80萬兩黃金使得原本1320萬新台幣(兌換6600萬美金)「額外」增加了4400萬美金的價值,則當時2億元的新台幣頂多也只應該能兌換1.1億美金而已,亦即實際價值被稀釋:
10億美金/1.1億美金=9.0909...(以9作為近似值)
結論:中華民國政府在實施「四萬換一元」時將發行總額訂在兩億,造成新台幣在1951年一月的價值實際上進一步貶值為1949年六月的至少九分之一。
當然在二次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台灣,通貨膨脹的情況絕對不只是九倍十五倍這種小兒科的數字,請進一步參考吳聰敏教授《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參考來源與其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