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的戲劇「茶金」已經結束,雖然之前劇中的化肥公司就已經因為利益關係讓渡給政府經營,跟吉桑無關了,但化肥對於農業的關係,以及現在環境與淨零碳中和的議題下,延續之前的文章,再度思考這中間的關係?
化肥,真的不好嗎?
最近是橘子收成的季節,日前到新竹的橘子園採橘子,跟農夫老闆聊天,他說化肥還是必要的,有肥才能讓橘子該長葉、該開花、該結果,只要在採收前30天(比肥料使用準則提前個幾天就不使用),那這樣所採下來的橘子也就不會有殘留。如果沒有化肥,1838年英國人L.B.Ross沒有用硫酸處理磷礦石製成世界的第一種化肥,那工業革命、二次大戰後,人口就會因為糧食的限制而減緩原本的人口的指數性成長。那持續使用有機肥呢? 有機肥容易生蟲,例如天牛會跑到樹幹中,那橘子樹就會枯掉,水分無法傳輸而死掉。
所以,有幾個題目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怎麼使用化肥?
第二、肥料是讓土壤的營養提高來滋育農作物,那施肥的主角是土壤,還是農作物?
第三、有機肥怎麼去除病蟲害?
這些知識性的問題,農業專家其實都有答案,但回顧我們生態環境中,氮磷汙染河川產生優養化現象,過度施肥造成土壤固結、地力喪失等,這在一項國際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氮磷循環已經超過生態可以自己回復的狀態,而這似乎也指出,問題可能在於過量的使用,以及追求短期農作物的產量,而忽視長期土地復育的根本。
碳中和議題下,當碳排放到大氣中時,會造成溫室效應產生溫生,造成極端氣候變化。但碳在地球環境中是循環的,其中海洋約儲存38兆噸CO2e、土壤約儲存2.5兆噸CO2e、大氣約儲存7,500億噸CO2e、植披約儲存6,500億噸CO2e。所以土壤的吸存碳的能力是僅次於海洋的量(當然地球表面70%是海洋),因此,土壤才是這個議題的主角,而這也是COP21 巴黎協議中所提出的千分之四倡議訴求的重點,來讓土壤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有機質來吸收大氣中的碳 (100億噸 vs.每年全球碳排約400億噸),這樣就可以達成碳中和、控制溫度上升於1.5度內。
回歸土壤議題,那如何能讓土壤增加有機質,同時增加植物所需的營養素,值得我們思考。
有機質肥料有三類:
第一類: 動物的糞、尿等,沼氣處理後的沼渣液肥 (沼氣20%、沼渣液80%)
第二類: 植物腐爛回歸土壤的綠肥
第三類: 廚餘處理後的堆肥
其中,沼氣產業是個非常重要的低碳產業,它包含了能源、廢棄物(或稱生物剩餘資源)處理、肥料等,在北歐的丹麥就預計於2030年利用沼氣來取代天然氣的使用,這也讓我們剛結束的公投案中對於天然氣的思考可以有另外的解方。同時,台灣豬有250萬頭,提升養豬的方式,讓豬糞尿成為沼氣產業的資源,也讓豬農可以因此而獲利,降低對於進口豬價格的影響。而這些養殖技術的進步,沼氣設備的投資,或是養豬與種植的農畜合作,也可視為淨零的其中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