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縣道,連接深坑到瑞芳的一條道路,以平溪區的菁桐為界,西邊的馬路幾乎循著過去運送煤礦的鐵路,而東邊到十分一帶則是與平溪支線火車並行;由於離我家很近,自然成為愛騎車的我時不時就會走走的地方。或許與「當地人不會去當地的觀光夜市」這個道理一樣,我也幾乎沒理解過這條道路的歷史與故事,直到兩年前才稍微認真探究了一下。
2020年因緣際會參加了臺日煤礦國際交流會的活動,才第一次踏入位於台二丙上的煤礦博物館,在此之前都只有在老街走走,從沒有到海拔更高的這個博物館。
自從2016年入選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全球十大冬季最佳旅遊首選」之後,這些年平溪一直以天燈為人們所熟知,但其實的煤礦歷史與脈絡,也是值得探訪的故事,甚至當時運載煤礦的三分車至今仍然行駛著,也是條活歷史。
平溪煤礦
平溪的煤礦史,起於日本在台的時代,根據資料表示,當時是由潘炳濁先生發現的,但無法獨立開採,才把礦權讓給藤田組,後來藤田組與顏雲年先生合資開採,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楊礦產株式會社前身),而後平溪鐵路的建設(1918-1921,也就是今天的平溪線火車)才讓平溪區逐漸繁華,也可以說撐起當時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的其中一根大柱子,就是平溪;直到今天,在菁桐、望古與十分等地方,仍可以見到採礦的一些痕跡。
由於煤礦博物館位在十分這裡,我也認識比較多這裡的煤礦遺跡,包含新平溪礦場、三分車與捨石山等等。新平溪礦場從1967年開採、1997年停採,舊址則成為「台灣煤礦博物館」,新址則荒廢,博物館紀錄了許多煤礦的歷史故事。捨石山指的則是洗選煤礦後分離出來的廢石塊累積而成的煤渣堆,雖然現在登山路線幾乎被埋在漫煙荒草之中。
園區內可見昔日礦業文物,包含安全帽、電池、一氧化碳自救呼吸器等等。(筆者攝)
那時候女性礦工們甚至臨盆時還在礦場,直到真的羊水破了才會開始接生!
當時在研討會中,許多人提到現在人對於有形體的遺跡更有感,但是關於礦工社區文化該如何保存,可能是更重要的歷史,老礦工在現場的分享,直叫我難以想像。
獨眼小僧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鐵道類的題材向來是能不錯過就不錯過,更何況是這種具有歷史的小火車。
獨眼小僧是1937年由日本運來台灣的小火車,是當時台灣的第一個電氣化火車,甚至早於台鐵,而火車頭最大的特色是駕駛座前方有一大圓孔,因此才有「獨眼小僧」的綽號,不過現在的是個複製品,原本的獨眼小僧似乎遺落在山徑內,倒是駕駛獨眼小僧的美霞阿姨也已經服務了超過40載,說是國寶級人物我想也不為過。
由於軌道寬度不常(實際多少我並不曉得),獨眼小僧是運載煤礦的三分車,如今可行駛的長度為1.2公里,從園區一直到當時的中繼站「月台公園」,也是過去把煤礦倒到下方煤礦儲存槽的地方。
除了歷史故事以外,其實這裡冬季還有落羽松、夏季也有螢火蟲,也很適合來賞賞景。
老實說,要不是參加了臺日煤礦國際交流會,我大概也不會走到這個博物館好好地認識煤礦史,以我愛拍這的個性,甚至可能會因為獨眼小僧慕名而來,卻錯過了真正的故事。期許自己下次來,能夠找到那個捨石山的登山道吧。
研討會上陳勤忠建築師這麼說:
工業革命到現在不過百年時間,煤礦已經消逝,世界也愈走愈快;快反而讓我們不理解過去與文化,也不了解彼此,者很可能就是現代社會各種衝突的原因,包含貧富差距、甚至世代衝突。
或許在天燈升空之際,我們也能注意腳邊關於平溪的那一段黑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