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peiwen 展覽翻拍
在新年前,許多朋友對於寫作、閱讀、創作皆做了像是年度盤點回顧。而我總是還在後面,緊跟不上這個腳步。
大概隱約感受到,也許有些人會看到他者的回顧反而自歎不如,造成自信失落感。
社群媒體總是會產生比較之心,因此也漸漸地隱藏這些外展性,漸轉為回顧自身。
有天夜晚開啟Lightroom ,驚覺在疫情期間居然也拍了一萬多張照片,瀏覽一下,大部分拍攝除了自作的料理,大自然,還有許多展覽的紀錄照。
我常問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對我自身而言,藉由寫作磨練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攝影訓練自己觀看的角度。
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我找不出原因,只好依時間排序,並節錄未曾在方格子介紹過2021年看過的展覽,也許在分享後,或許能梳理出意義與脈絡。
一月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
《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國美館
2021第一個與最後一個展覽,恰好都是在北師美術館度過。
第一個展覽為台灣藝術家的不朽的青春,以黃土水的雕刻為主場。今年最後則是台灣文協會一百年的重要藝術家特展,同樣也是以黃土水的甘露水為主題。
一個好展覽像是個引子,從北師美展覽以後,我又接續觀看《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陳澄波密碼、台南美術館的陳澄波展覽,像在追尋以往美術課本遺漏的部分,跟隨藝術家的腳步,回到當時的台灣,紅磚色淡水、大稻埕、壯麗的玉山。
梵谷、夏卡爾、惠特尼、高更的時代都離我太遙遠,台灣在地藝術家才更貼近真實生活。
雪湖派細膩畫法,綠中有紅,繁複不俗艷。畫作的顏色與細緻,需要親至現場才能體會。
過去也許是對台灣藝術家的不重視,台府展作品大多佚失,而許多珍貴的作品,留在藏家手中,也許擺放倉庫的某處,久了逐漸被人淡忘。
台展三少年的林玉山的代表作《蓮池》作品,當年原有日籍藏家意願以兩千萬購藏,而林玉山家屬深感此作品無法留在台灣讓後代子民感受,實屬可惜,國美館與家屬匯集民間集資力量(好有意義的募資),將《蓮池》根留台灣。
在國家主權變動的那時代,展覽的許多構圖物件,都因當時的政權更替而被迫修改。
陳澄波女兒陳碧女的畫作〈望山〉原作於1943年,那時戰爭與擴及台灣,為了躲避戰火到鄉下寫生,而國旗則是台灣光復後補畫。
「我們已不是日本國民,我們是中國人了。」-陳澄波密碼
身為陳澄波女兒,自然被列入言論監控的對象,因此修改了畫作,被迫在當代政權的壓迫中妥協。
此展覽除了深度了解台灣藝術歷史,也像是紀錄時代動亂的小人物心境。直到民主的今天,仍能感受過去壓抑的不自由,原以為能藉由創作找尋心情的出口,但仍在漫長的隧道走著沒有盡頭。
『 台展、府展圖錄非常珍貴,許多藝術家後代看了圖錄才知道有這些畫作。』
-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
日治時期經典的《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據說大多因為當時政治因素而銷毀,國民政府來台,不希望民間留存許多日治的文獻。能有完整一套妥善保存實為難得。(這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丟掉展冊,一百年後會有其價值?)
根據這份圖錄,現今的美術歷史學者才能藉此尋覓民間散落的藏品,因此才有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
藝術品存在的最大的價值,莫過於能被後代世人所見,並持續的傳遞感動及理念。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雙年展總是燒腦,很多作品,但真正留得住的又能有幾個?
所以我只介紹一個。
《一號與狗》 吳其育
『 走進大狗的身體裡
可以往上面走
就這樣一直往上走
裡面什麼也沒有
最上面一扇窗
卻看不到任何外面的東西。』
笨拙的語氣,像是化身為狗,只能以簡單的話語表達感受。
狗非人無法理解核廢料,無法理解廢棄的夜市、無法理解爲什麼地上的死魚,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強烈的嘔吐。
從狗的角度觀看一號核電廠,只有不解。
二月 怪誕奇異的體驗之旅-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湯尼奧斯勒高美館展覽《黑盒》
我很喜歡湯尼奧斯勒,作品中談論精神狀態異常與神秘學的系列作品。2020新作的《GeN》則轉而理性的呈現臉部大數據捕捉出來的個體樣貌。
看了許多展覽,有些藝術品換回來的是感動,是內省。令我意外的看湯尼奧斯勒從中得到的那些奇異的感受,這也許或是種恐懼,但神奇的是你會享受於這怪誕的體驗中,而獲得滿足!
五月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北師美術館
本次展覽策展團隊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Lee Ambrozy)共同合作。展出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三位藝術家,作品涵蓋平面藝術到裝置藝術,展覽名稱借用法國哲學家、情境主義國際創始人紀德堡1959年的同名紀錄片《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Moment in Time》,透過壓縮歷史行動的展覽手法,將多重生命與作品折疊在同一空間之中,把不同世代的歷史、場景及生活於此處展開一系列對話,並在作品與美術館建築的交互作用下,試圖激發出嶄新的觀展視角。
- 北師美術館展覽介紹
此展覽觀看的門檻較高,也許太過於現代性,極簡性,機械性。若不看展場文字,很難有情緒性的感受。而當代的作品強調表現手法,或是概念性。
也許超過三十歲就不該風花雪月,開始追求較抽象性、形式性的創作表現。
此展覽也讓我開啟對林壽宇為「極簡大師」的認識。
林明弘《永久》
藝術家運用來自上海的永久牌腳踏車,透過買賣交易售出腳踏車,但數量將永遠維持九輛,由腳踏車和行為組合成一套永久的作品。
這想法也非常特別,永遠九台,永久,因此超越了時間。
林明弘的作品《空位》
完整記錄了時間日曆,以及一個停車場的空缺,我很喜歡時序的概念。
林明弘的作品《日間床》
舒適的榻榻米坐墊,讓人無意識到是個展品。
『當觀眾與作品產生共鳴,在作品前駐足時,時間的主體性既由此證成。』
與展品互動歇息的時候,也是時間性,我很喜歡此時此刻,安靜的博物館,凝視外面的日光流動。
生活即是藝術的一部分。
好像也該睡了,晚安。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作者說:『每張瑜珈墊都是一個小宇宙,當我們在練習時,試圖透過呼吸與意念的集中,與廣闊無際的大宇宙相連;戀人們則是打破了自己的疆界,透過溫暖的愛,與身邊另一個美麗的小宇宙結合,彼此合而為一。』
有點浪漫。
買了龜背芋,開始學習照顧植物,然後立志做個溫暖的人。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