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晉最初的泰始十年間,為禍最深的外族,就是鮮卑。
不過既不是以大草原為主體的北鮮卑,也不是遼河流域的東鮮卑。
這支「不服管教」的鮮卑族長,有個酷炫到無法形容的名字。
禿髮樹機能。
感覺好像什麼禿頭專用的藥還是洗髮精有沒有?
其實在西晉這個時間點上,除了漢化比較深的部族會有漢名,比方匈奴。
其他各族主要還是使用族名音譯。
也就是「漢語音譯」的概念。
禿髮樹機能的「氏族名」,是禿髮。
意思是這個部落,叫做禿髮部落。
是不是蒙古人的祖先啊?我看成吉思汗也都是禿頭呢。
根據《晉書》的記載,禿髮其實是鮮卑話講「被子」的發音。
你別說,跟外語的「羽絨被」(duvet),還真有三分像呢。
就像慕容部也才剛剛正式命名,禿髮部也不是什麼歷史悠久的名稱。
建立這個部族的,是樹機能的老爸,壽闐。
壽闐的母親,在睡覺時誕下他(一定不是長子)。
就像常見的印地安人笑話:出生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事物,就成了孩子名字的一部分。
在羽絨被裡頭誕生的壽闐,被命名為禿髮,後來繼承了父親的部族。
事實上,壽闐的父親,原本是北鮮卑拓跋部族長的長子「匹孤」。
也有一個說法是,禿髮與拓跋是同音異譯。
不過這樣整個《晉書》的故事邏輯就不漂亮了。
匹孤沒能成為拓跋部的新族長,就帶著自己的部族往西南方遷徙。
來到了中國人所謂的「河西」。
或者三國時代常說的「西涼」。
河西走廊乾燥少雨,但自從西漢開發以來,綠洲農業也已相當發達。
東漢末年以降,中土更失去對此地的控制。
一直到漢末魏初,曹操派遣張既前進雍涼。
張既主管雍州,西涼的部分,另外找了一個三輔地區出身,長年待在酒泉安定一帶的「蘇則」前去開發。
蘇則一度平定河西,回返朝廷。
可不久之後,蜀漢展開北伐,從諸葛亮到姜維,西涼最偏遠的河西走廊,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
從《晉書‧傅玄傳》的資訊可以推知,鄧艾當時與姜維對抗,最主要不是防備蜀軍進攻,而是要避免河西羌人被姜維煽動。
鄧艾採取了一個可說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扶植鮮卑。
以鮮卑來壓制羌族。
鄧艾所幫助的對象,應該就是禿髮壽闐。
壽闐壯大起來,其後兒子樹機能繼位,以父親的姓為氏名,正式建立了禿髮部「政權」。
這邊也透露出了一個訊息:樹機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漢人教育。
跟慕容部一樣,禿髮部也是曹魏所扶植,以蠻夷制蠻夷用的鮮卑部族。
然而,東鮮卑的控管,維持著「三部鼎立」的平衡。
西鮮卑可沒有。
隨著蜀漢滅亡,扶植禿髮部的鄧艾被以叛亂罪處刑,沒有進一步外交控管的情況下,禿髮部的發展,超乎司馬家所能預期。
樹機能雄壯果敢,受過漢人教育,更富謀略,逐漸成為河西走廊的真正霸主。
默默的,靜靜的。
直到泰始四年。
這一年九月,青、徐、兗、豫四州大水。
洛陽盆地的伊水跟洛水也氾濫成災。
西晉政府開倉賑糧,仍是杯水車薪,只好要大臣們提出對策。
前面提到的傅玄,就上了五策。
重新分配勞動力與所得。
加強對地方官的監督。
改善治水工程。
劃分土地制度。
前面這四條都很中規中矩,避免災害再次發生,並且開源節流增加收入。
但同時傅玄也提到了:現在天下有一個地方,按照古籍來看應該有很好的生產力,如今卻沒能提供相應的稅收。
河西走廊是也。
從數據上,傅玄發現了河西的異狀,建議朝廷命胡烈為秦州刺史,前往增設郡縣。
西晉本有涼州刺史,不過主要只管理到天水一帶。
此次加設秦州,就是要負責河西走廊,或者說隴右五郡的地帶。
過去漢代大概是這樣:朝廷設置郡縣,那就是按口收稅。
比較邊疆的部族,收入不穩定,按四時納稅易反,所以只收朝貢之類。稱為「屬國」。
這樣的情況,在三國蜀漢治下也可以窺見。
然而,傅玄的這個建議,就點燃了西鮮卑與西晉之間的導火線。
秦州刺史胡烈這個名字,曾經在鍾會的故事中出現過。
胡家是西涼老闆張既拔擢起來的。
胡烈的父親胡遵,更是魏末車騎將軍,隨司馬家東征西討。
最早,胡烈官拜泰山太守,參與過淮南第三叛的平亂,擊退東吳大將朱異有功。
後隨鍾會伐蜀,手握重兵,成為平定鍾會之亂的重要推手。
繼而官拜荊州刺史,在西晉初年是阻擋吳國入侵的一員大將。
也就是這一次的調動,才讓羊祜得以轉入荊州布局。
泰始五年,倒楣的胡烈按照朝廷指示,前往西涼高平川落腳,準備展開對河西走廊的新政時,就遭到了禿髮樹機能的襲擊。
禿髮部落突如其來,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當場斬殺了胡烈。
更進一步前往秦涼邊界,打退前來支援的涼州刺史蘇愉。
這個蘇愉就是魏初平定河西的蘇則之子。
不過呢,這裡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下西晉的軍事架構。
跟八王之亂肯定有關,看一下。
涼州刺史蘇愉兵敗,但都督涼州軍事的還好不是他。
真正的大督,乃是扶風王司馬亮。
司馬亮派出將軍劉旂、騎督敬琰赴救,但這兩人決定按兵不動。
再說一次,兩漢三國,怯戰死罪。
西晉初亦同。
司馬亮身分可不一般,是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
武帝司馬炎的四叔。
這時,司馬亮跟軍師商量後,決定站出來幫劉旂擋死。
有情有義?
真的有情有義,史書就不用加上跟軍師商量這句了。
我倒是認為,其實司馬亮自己也不想跟西鮮卑戰鬥。
領這個罪名,司馬炎也不可能殺他(八議之一),頂多卸去軍職。
又能保住劉旂,不是挺划算的嗎?
司馬亮的性格,在這次事件中,已經露出端倪。
也注定了八王之一的他,在未來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卻說胡烈跟蘇愉,都是老西涼班底出身,尚且不敵禿髮部。
西晉朝廷自然大為震驚。
如今涼州大督又要撤換,商議之下,連忙任命石鑒行安西將軍職,前往平亂。
沒錯,這位爺就是伐吳大將杜預的死對頭。
而石鑒跟杜預,就是接下來迎戰禿髮部的將帥。
在杜預故事我們也提過,兩人雙箭頭,不能齊心。
杜預被貶,石鑒又敗。
泰始六年七月,再調汝陰王司馬駿前來都督。
喔,這才是我要說的「西晉軍事架構」。
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真正都督各州軍事的,主力就是司馬家的親王。
東漢跟曹魏都沒有做這件事,畢竟西漢滅掉異姓王之後,就是這個架構。
緊接而來的就是諸呂之亂跟七國之亂。
是的,課本不講,但《史記》《漢書》都講了。
不只七國之亂,諸呂之亂也是「劉姓宗親王」以地方兵權掀起的政變。
可看在西晉諸臣的眼裡……所以咧?這些宗親之亂還不是被「朝中大臣」所平定?
很危險嗎?
東漢曹魏不設地方宗室王來掌握兵權,結果呢?
同樣的歷史,看在不同人的眼裡,可不是吵吵嘴的事情而已。
更有可能引領未來的走向。
那麼,司馬駿的坐鎮,有沒有效果?
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禿髮樹機能沒有越過隴山。
局面似乎一度穩定了下來。
司馬炎又從揚州,把跟開國九公之一「陳騫」不合的牽弘,調來擔當涼州刺史。
不過陳騫認為,牽弘跟胡烈一樣,雖然勇猛能戰,但剛愎自用的性格,是不適合治理邊疆的。
而牽弘到任不久,果然就引起了邊疆部族的不滿。
「北地胡寇金城,涼州刺史牽弘討之。」
北地是個地名,不是形容詞。
基本上算是隴山左側,匈奴南端的部族。
北地認真說起來,離長安的直線距離不遠。
可真要下去也是翻山越嶺。
但為什麼這邊的胡人,會繞到隴右攻打金城呢?
這就得接下去看了。
時為泰始七年,夏四月,收到金城遭襲消息的牽弘,自然就要出動。
刺史出動,更要徵集地方部隊。
西鮮卑禿髮部應召而來,與牽弘本軍匯流之後,就賞了這位大晉涼州刺史一個背刺。
所以有一種看法也相信,北地胡是與禿髮樹機能勾結,故意引牽弘來殺的。
那好不容易安份下來的禿髮樹機能,為什麼又要惹事呢?
「雍、涼、秦三州饑,赦其境內殊死以下。」
牽弘戰死後,晉朝對西北三州發布了特赦令。
綜合以上資訊判斷,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泰始七年,西北三州欠收,但牽弘仍要強徵稅收。
所以禿髮部連結他族,決定反抗。
附帶一提,河西走廊的農作,基本上只有夏季一收。
這個時候不反抗,秋冬就不知道要怎麼過了。
從這樣的判斷,更可以進一步推論:禿髮樹機能並不像後來的五胡君主,是個野心家。
也不是過去軻比能,檀石槐這種霸主雄心。
西晉一開始,只是想要增加秦州這一地的稅收。
卻遭到了當地人激烈的反抗。
這或許就是禿髮部之亂的真相。
而隨著晉朝下達特赦令,放緩了對西北三州的壓迫,其實禿髮部也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幾年,西晉的西北邊患,其實是匈奴反叛。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西晉內部領土沒有大變動,但鮮卑大國卻起了變化。
大致可以看到,首先是乞伏部的崛起。
乞伏原本就是隴西鮮卑的一支。
泰始初,禿髮樹機能起義,乞伏部也趁機分了一杯羹,開始茁壯。
爾後更與佔領高平川的鹿結部爭戰不休。
一直提到這個地名沒說,高平就是隴山的北側端點。
大致看起來,鹿結原本應該是禿髮的下屬或友邦。
泰始七年北地胡能繞過隴山攻打金城,那可能表示當時鹿結仍然握有高平川。
但接下來不久,鹿結就被乞伏部取而代之了。
大草原不要講消滅,大家都是吞併為主的。
乞伏部的崛起,對於禿髮部而言絕對是一個壓力。
而北鮮卑的拓跋部,早在三國時代已經成為霸權。
原本拓跋部與曹魏交好,獻上質子。
但也就在禿髮部起義之前,拓跋部跟西晉結束了友好關係。
所以在泰始末年,雖然禿髮部沒有什麼主動進攻,但整條北疆壓力,對司馬炎來說也是很沉重的。
司馬炎吃不下飯,更生了一場險死還生的大病後,總算否極泰來。
改元咸寧之後,禿髮樹機能突然決定與西晉議和,獻上質子。
拓跋部的老朋友,也再次來到洛陽進貢。
所以說,司馬炎才會興起伐吳的念頭。
但前面我們也說過了,開晉九公,基本上是反對伐吳的。
征北大將軍衛瓘,就提出了征討北鮮卑之策。
這時候,鎮守西疆的司馬駿經過長年穩定,兼之見鮮卑禿髮安份下來,索性出兵征討北地胡,獲得勝利。
司馬炎有感於人命無常,一口氣封司馬駿為征西大將軍,羊祜為征南大將軍,並且展開大戰計畫。
征北大將軍衛瓘先對北鮮卑施展離間計,發動了攻勢。
征西大將軍更以禿髮部復叛為由開戰。
司馬駿派出七千人先往涼州駐守,引起禿髮部不安。
緊接著,朝廷徵召了文俶為平虜護軍,前往西北三州支援。
這個文俶,就是魏朝末年的傳奇猛將,嚇死司馬師的文鴦是也。
不過整個晉朝,更出名的是鮮卑段部文鴦,所以《晉書》都寫他的本名文俶(或文淑)。
禿髮樹機能探得消息,知道晉朝要算計於他,乾脆直接投降,派了臣服於禿髮部的二十個「彈勃」,自縛前往晉軍各營投降。
大家都表示願意對西晉送上質子,前前後後移入二十萬人,加入了晉朝的戶口。
這一年,是咸寧三年。
看上去,西鮮卑幾乎是滅亡了,臣服了。
司馬駿凱旋而歸,封賞大增。
文鴦的傳奇戰史,也多了一筆吹牛的談資。
但這一切都是禿髮樹機能的「好大一盤棋」。
對了,征北大將軍衛瓘也是成功的讓北鮮卑衰弱了。
邊疆大勝,讓隔年的司馬炎,全心準備面對伐吳戰爭。
雖然大將羊祜不幸病逝,但有了接班人杜預,一切仍是順暢進行……
一個月後,涼州全面失陷。
這麼突然的發展,只有一個可能性。
去年的二十萬鮮卑,全部都是詐降!
西北三州,瞬間失去兩州。三國英雄要說誰有這個能量,我想就是馬超他們那些羌人了。
一聲令下,兩州造反,直逼三輔。
威脅東漢最深的「羌族之亂」,再現於西晉。
是的,其實關於「禿髮部」屬於鮮卑,在當時要很有學識的知識份子,才會做這個分類。
比方在司馬駿跟司馬亮的傳記裡,認知上仍是「羌虜樹機能」。
這場西晉初年最大的危機,卻被突然出現的諸葛傳人,馬隆給平定了。
馬隆帶著三千五百人,佈下移動式八陣圖。
鮮卑各部與馬隆交戰的經過,就像是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討南蠻。
蠻人一整個看到鬼……不,是看到神啊。
馬隆運用兵法與科學知識,在蠻荒之地迅速建立起威望。
抵達武威郡時,已經有上萬的小聚落,都改奉馬隆為首領。
官派武威太守馬隆,就這樣以「馬氏天神」之姿,率領蠻人,與禿髮樹機能進行最終決戰。
臨陣斬之,更顯「馬神」威風。
其後馬隆鎮守西涼十數年,雖一度遭到撤換,最終仍是卒於西涼。
然而,禿髮樹機能,只是鮮卑為西晉帶來麻煩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