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來潮去看了《世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挪威語Verdens verste menneske),一方面是本來就很喜歡北歐電影,一方面也是跟女主角年紀相近,看到她對生命的迷惘與自己類似,沒做太多功課就衝了。(也怕看太多被爆雷)
女主角茱莉聰明且有一雙渴求不平凡的眼神,考上醫學系,覺得沒興趣改修心理學,最後又把學貸拿去買相機,改行攝影,在書店打工自給自足。過程中在她身邊的伴侶也因著她的的選擇而換了幾個人,有教授、模特兒、大她15歲的漫畫家、咖啡店員......電影安排在這些經歷中她直面了自己的恐懼、脆弱、不甘心等種種情緒,最後繼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張是電影的第一幕,看到一半才會發現這是她看著男友在酒會中穿梭,而她不知何去何從的瞬間,我非常喜歡
整部電影簡單來說大意是這樣。
觀影前瞥到有幾篇介紹文字說女主角茱莉是「渣女」,只能說,若因為這個形容詞而被吸引的觀影者,勢必失望。我是無法定義她哪裡渣,她只是勇於面對自己的困惑與慾望,並試著去解決它們。她對於關係的梳理是清楚的,一段關係跟下一段並不算重疊,頂多無縫接軌,就算跟漫畫家交往期間遇到一夜激情的對象,他們也謹守所謂的「不算偷情」的灰色模糊地帶,沒有真正接吻、沒有真的發生關係,進行一場高難度的調情。不得不說,這段為了不踩線而不斷周旋於邊界的曖昧舉止真的創意無限。
飾演女主角的蕾娜特·萊茵斯(Renate Reinsve)確實十分有魅力,氣質特殊,一舉一動都吸人眼球,但劇本依然有其令人激賞的地方。關於勇氣,關於走出去,關於女性與權力這個亙古辯論題。
如果要用責任或道義去綁住一個人,電影大概五分鐘就結束了,在她最開始棄醫學院學生身份莽撞衝出去的時候。完全可以想像華人社會會怎麼批判這個不會想的孩子:想學攝影可以當副業啊,醫學院這麼難考,怎麼可以放棄?(然後變成抑鬱心理疾病治療的電影XD?)。
剛好上週剛看完《TINDER大騙徒》(Tinder Swinder)紀錄片中第一個受騙女性就是來自奧斯陸,也是本片發生的背景;另外之前看的日本電影《一定要結婚嗎》(漫畫原名:美人が婚活してみたら)也於此同時在腦海裡冒出來,我感到相當意外。
《TINDER大騙徒》劇情並不新奇,就是追愛的女子被交友軟體上騙術精湛的假王子詐騙,即使被詐騙的債務仍然在努力還清,但她仍然鮮活地繼續在TINDER上尋找真愛,我真心佩服。《一定要結婚嗎》則是描述32歲的美女主角總是所遇非人,喜歡上的都是有婦之夫或是渣男,最後參加日本所謂的「婚活俱樂部」認識了帥氣花心牙醫跟老實上班族,最後她誰都沒有要,自己一個人輕盈的走在路上是電影的最後一幕。
我那時看不懂,想說這是甚麼意思?但在看完《世上最爛的人》後,我忽然懂了。這兩部片的結局是一樣的。那個日本女性輕盈走路的畫面,跟這部北歐片的最後一幕,茱莉專心用她的MAC修劇照,傳達出的意思是一模一樣的。她們投注在一段一段感情之中,想要從對方身上找到完整自己的方式,找出跟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方法,最後可能也沒有甚麼多了不起的大澈大悟,但總之就是繼續走/工作下去吧。(這結尾為何好有契訶夫劇本色彩XD 「我們只能工作!」)
我可以說是被這張劇照她臉上的光芒吸引而買票進電影院
不過讓我有點意外的是,這種女性的自我探詢,竟是一個不分東西方社會的普世問題。(很多東西可能並不限於女性,只是裡面講到關於生育、關於愛情是更貼近女性會遇到的人生困境)我以為在北歐那片冷冽的土地上,不會有這種很華人社會感的苦惱。原來雖然面相稍微不同,但共同的焦慮跟困惑還是充滿一致性的。再擴大一點,茱莉去探望癌末漫畫家前男友時,他說的「我們那個年代是透過物品傳遞文化的」,那種關於時間、關於時代甚至關於生命的無力感,都透徹又脆弱。
我看完電影印象最深刻的點,是Bad Timing那一整章(裡面跟男友吵架的對話,我跟男友有過幾乎一模一樣的,既視感完全衝擊。兩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人交往真的好痛苦),還有女主角回顧媽媽、外婆、曾祖母、曾曾祖母......她們三十歲的時候在幹嘛,大多已經兒女成群、事業有成或忍受著糟糕的丈夫將孩子撫養長大,相較之下自己到底在幹嘛,這個也很戳到我。完全有過一樣的感受,我媽在我這個年紀,已經三個小孩了......
但即使如此,不代表我們就是失敗而一事無成的呀。在這個時代,如何去完成個體的凝視,是更重要且美麗的事。
電影的推薦文用渣女來完成聳動效果,實在過了,她沒有劈腿,她只是好好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去做選擇,也承擔。或許比起連逃都不敢逃,待在原地的我們好多了。
我們都被一、兩個人深深傷害過,也不小心傷害過別人。重點在不要因此畏懼而停下腳步,反而誠實地面對這些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我們才有機會活得更自在。
妳不必等準備好全部的勇氣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