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書架上偶然看見《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這本書封寫著是關於CRPD(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1]議題的繪本,作者是姜義村,繪者是李憶婷,身為身障族群之一的我,好奇這繪本如何傳逹CRPD的精神,以及故事是如何呈現身障者的樣貌。
《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的故事開始,是透過希兒與皮帝這兩個角色,帶著讀者進入主角卡西莫多的世界,卡西莫多有著像鍾樓怪人的駝背外觀,希兒與皮帝從旁觀察卡西莫多在校園生活,他們跟著卡西莫多一起打坐地排球,為了校慶,希兒與皮帝和卡西莫多的班上同學們共同製作無障礙環境,最後希兒與皮帝鼓勵卡西莫多上台演講。
在閱讀這本書後,我困惑的是,主角到底是誰?若以符合CRPD概念下的故事,應該是以卡西莫多為主角,但希兒與皮帝這兩個角色是這故事主要敍述者,因此卡西莫多的個性顯得弱化,成了沒有辦識度的主角,這樣的主角設定,能夠足以傳達CRPD的精神嗎? 故事裡提到的坐地排球,無障礙環境,難道這樣就是CRPD的主要概念嗎?
舉《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二個在書中的情節:當全班打完坐地排球後,各自喝水走回教室,希兒看著卡西莫多沒有在飲水機排隊,走向卡西莫多「你也很渴吧?不喝點水嗎?」卡西莫多揮揮手,逕自離開,希兒才發現飲水機的高度不適合卡西莫多飲水。情節交代到此,希兒雖然是善意的,但可惜的是希兒最後沒有上前去詢問卡西莫多的意思,只顧自己的猜測是飲水機的高度問題,缺乏「溝通」了解彼此的不一樣或需求,而這情節若是換作成,由卡西莫多直接說出面臨遇到障礙,是否更能凸顯主角的個體性,和無障礙環境的重要呢?
另一個情節則是,當希兒看著卡西莫多演講比賽海報前點頭又搖頭,在希兒和皮帝的鼓勵下,卡西莫多才決定報名,演講比賽的結果,卡西莫多和另一名同學迪斯平手,而這時希兒主動去找校長談談,讓班上同時推出兩位人選。看到這裡,不禁地想問,為什麼希兒要主動去找校長讓班上同時推兩位人選去參加比賽?難道卡西著多不能説出自己想要參加比賽嗎?更進一步地想,如果這故事少了希兒的角色,卡西莫多能自己説話嗎?
我想起曾看過《輪椅是我的腳》[2],以坐輪椅的瑪姬為主角,故事從瑪姬自己處理起居展開,自主決定幫媽媽出門去超市買東西,在去超市的路途上遇見他人的異樣眼光,樓梯的障礙等等,讓瑪姬心裡不舒服,直到在超市裡交到西吉這位好朋友,讓她接納自己的樣貌,並學著勇於開口求助,找出和他人和諧相處的方式。
《輪椅是我的腳》故事裡有一段情節,瑪姬想要自己挑蘋果,可是有人已拿好一袋給瑪姬,而這時瑪姬説「我想要和別人一樣自己挑蘋果」。兩個故事的主角相較之下,卡西莫多想要參加演講比賽,還得由希兒推一把助力,而瑪姬是主動表達自己的聲音,卡西莫多總是被希兒代言,沒有辦法為自己作決定,沒有對自己的「想要」發出聲音,即使繪本裡有坐地排球、無障礙空間的畫面呈現,但仍不知道卡西莫多遇到的阻礙是什麼,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角色沒有突破困難而成長,感覺卡西莫多的個體性很薄弱,這樣的主角設定,我認為這是認識身障者的形象是負面影響。若是把希兒的角色當作成社會主流群體,而卡西莫多代表的是少數群體的話,我認為這樣的故事設定,仍停留於主流群體以較高的角度和態度對待少數群體,主流自認為少數的需求,為身障者作決定,久而久之,身障者自然就會受到無法言語的窘迫,而且,這也讓讀者從書中認識的身障者,總是無法為自己表達的刻板形象,並沒有傳達CRPD所強調的視每個各體為獨立個體,並尊重他人、尊重他人自己做的決定的核心精神。
以出版年代來看的話,《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是2018年出版,《輪椅是我的腳》是2003年出版至今近20年,反而《輪椅是我的腳》的故事較能彰顯身障者的個體性,《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宣稱推動CRDP概念的繪本,更應該貼近當代的人權觀念,不是再助長認識身障者是被動的、無法決定的刻板印象,現在台灣各方在身心障礙領域投入資源逐漸多元,不論是交通、醫療、校園裡或外在的無障礙環境等,比起以往改善了許多,這些都是前人血淚爭取來的資源和平等,不就是期望未來的身障者,不用再人群後面畏畏縮縮,可以和一般人一樣視為獨立個體,擁有平等機會,參與社會。
繪本連結:
《希兒與皮帝的神奇之旅》
《輪椅是我的腳》
[1] CRPD 為聯合國促進、保障及確保身心障礙者完全及平等地享有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促進固有尊嚴受到尊重,降低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上之不利狀態,以使其得以享有公平機會參與社會之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資料引自https://crpd.sfaa.gov.tw/BulletinCtrl?func=getBulletin&p=b_2&c=C&bulletinId=56
[2] Franz-Joseph Huainigg著,Verena Balhaus繪, 林倩葦 譯《輪椅是我的腳》出版社:台灣東方,2019年12月1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