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沒有標籤,如夢如電,唯有可觀的事件發生,才能標記出時間產生時間感。
任一種與時間相關的藝術都講究這些事件標籤的位置,宏觀來說,戲劇裡主角被殺,電玩中魔王現身,放在哪個位置中故事結構便有所不同,而和時間條件最最密切的音樂藝術更可以頗析如何佈局事件進而影響,甚至肢體與情緒。
這一切的基底依然是物理:牛頓的古典力學,慣性,F=ma,作用力反作用力,由這核心開出各種節奏的奇花。
想像一切都沒聲音,然後你忽然狠狠的敲了一下大鼓,這可以是一個用力的開始,聲音的開始,或是音樂的開始,然後之後靜默,結束。
鼓聲出現的那一瞬間用了力,改變了現狀,然後回到靜默,慣性被破壞後又回到前一個狀態。
接下來想像這個動作進入一個重複,30秒敲一下,用力,回到平靜,用力,回到平靜。
無論這個30秒是長或短(感知上的),生物性上一定會有鬆緊,出力之後肌肉鬆懈,等待下一次運動。
打鼓那一下要花的能量必大於安靜的時候,發動施的力必大於其後的鬆懈,一之後的二必弱於一,陰陽相生。
這就是古典音樂常說的第一拍比第二拍重,進而推演出如果是四拍的音樂重量的順序便是1324。
這就是自然,但不一定要順應自然,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唱反調,破壞自然便破壞穩定,比方四拍的音樂比兩拍的鬆,再看swing的重量分佈,一樣是四拍但它的重量在24上,便更加不穩定,搖了起來,那在更弱的地方給重量呢?比方第四拍的後半,那就變成如嘻哈更不穩定的跳了。
三拍的華爾茲當句子走到“繃恰恰”時,如果你第四個音唸成“恰”,舞動的感覺就結束了,停不了的舞動就是因為在最弱的第四拍反而被“蹦”由推了上去。
跳舞的音樂其實沒有一定的拍數,只是一直變化拍數的曲子不方便律動與社交(想到阿克朗真恐怖),而以固定拍數來說,有最小公倍數概念的,兩,四,三,六拍系統的音樂最為親切,而在這個系統中也可以變化出很穩定或很跳的音樂,已是花花世界了,五,七,11質數要靠組合的連算都會算錯的拿來跳舞應該會生氣吧 哈哈
另外,節奏重量跟不同語系的人說話是一樣的,每個國度的人都有自己習慣的一種,音樂家要把不是自己的重量練起來,吃進去是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