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閱讀前哨站的主理人-Waki (瓦基)是怎麼實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呢?在文章中他提到: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是用卡片盒筆記的方式來整理所有的資訊,使用的是 Heptabase 這套台灣新創團隊的數位筆記工具。
瓦基不只討論實作方法,也額外補充了3篇國外網友的討論,擴充了我們的視野。
一起來看看瓦基是怎麼做的吧!
一、瓦基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補充
瓦基首先梳理了「卡片盒筆記法」中的重要觀念,包含:
- Fleeting note (快閃筆記/靈感筆記/閃念筆記)
- Literature note (文獻筆記)
- 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
- 區分「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的方法
- Index card (索引卡片)
- Keyword index (關鍵字索引)
尤其是下面 3 點的補充,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是作者申克博士談論比較少的部分。我非常喜歡「索引卡片」 的補充,它是能否將「卡片盒筆記法」用好的關鍵。
關於上方各種筆記的介紹,可參考《如何正確使用 Zettelkasten 筆記法?了解 4 種筆記形式的功能,以利後續筆記連結》
「索引卡片」 的目的是在做手動串連,也就是「主動」把一張寫好的筆記(卡片),跟筆記軟體(卡片盒)中的其他卡片排序,未來我們不論查到哪一張筆記,都可以循著這條線向前或向後找到相關筆記。
在筆記軟體中這個動作就是「超連結」,差別是它帶有脈絡、需要我們主動排序。不限於特別的筆記軟體,市面上的90%的筆記軟體都可以做到。
瓦基使用卡片盒筆記的方法
步驟 1 : 捕捉靈感
使用 Heptabase 的 Timeline 功能捕捉看書時的想法,可能是問句、行動 (靈感筆記)。此時文字內容相對粗糙,但重要的事記下所有想法。
註:Timeline 是依據時間排序的快速備忘錄,一打開 Heptabase 即可開始記錄
步驟 2 : 主動閱讀
根據「靈感筆記」寫下的問題、行動,主動搜尋資料閱讀。例如瓦基先後找到了5 篇網路相關文章,邊閱讀邊記下「文獻筆記」(一張卡片紀錄一個「文獻筆記」),來補充看書時有疑問的地方。
步驟 3 : 轉換筆記
將「文獻筆記」轉換成「永久筆記」,此時的內容已經接近於本篇部落格貼文,但是順序尚未整理。
步驟 4 : 理清順序
此時一張張接近完成的「永久筆記」都已經在 Heptabase 中了,瓦基接著挪動這些卡片、將卡片依據邏輯順序排列。例如這篇文章中,他的順序分別是:
- Fleeting note
- Literature note
- Permanent note
- 區分 Literature note 和 Permanent note 的方法
- Index card
- Keyword index
- 如何用卡片盒筆記法撰寫文章?
仔細一看就是文章的次標 (Heading 2),此時文章骨架已經成形。
步驟 5 : 編輯文章
最後一步就簡單了,只要依據上方的順序將卡片內容排好,使用適當的連結詞連結卡片,一篇長文就此成形。
總結
瓦基的這篇文章打通了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尤其是網友針對「Literature note」和「Permanent note」的地方特別有價值。
「卡片盒筆記法」之所以困難又迷人,是因為我們看到它真的有效 (魯曼教授的成就),但是又必須探索非常多的 “課外知識”。這個方法說新也不新,在「社會學」的論文領域中早已被使用多年、台灣也有不少的研究者在論文中提到此方法。
但為什麼這個方法會突然爆紅呢?很大的原因是「跟數位軟體結合」。
一個將近 60–70 年前的寫作/研究方法,突然跟 21 世紀最新的筆記軟體結合,並且成為數位知識工作者管理個人知識的方法,這真的太 Sexy 了!
上一波有這樣現象的方法論,是時間管理領域中的 GTD (Getting Things Done),隨後市面上出現了太多的數位軟體,例如 OmniFocus, Todoist, Wunderlist… 等。
我很期待「卡片盒筆記法」未來能夠在台灣被愈來愈多人知道與使用。
喜歡我的文章嗎?以下是更多關於我的資訊。
▶ 關於文章
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email protected]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