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點,蜜蜜還躺在床上跟棉被難捨難分。我懂這種感受,賴床的小確幸,明知道要起床,卻還想在床上多待一下下,享受短暫的幸福時光。蜜蜜是屬於比較容易有起床氣的孩子,有鑑於好幾次失敗的案例,常常叫他起床弄得自己也一肚子氣。後來和她溝通後,我也改變喚醒她的方式,坐在她床邊輕輕拍拍她的肩膀,以溫和的方式喚醒她,讓她慢慢起身,而不是硬叫她起床。
兩個孩子個性不同,相較之下,僑僑就比較不會有起床氣。剛起床睡眼惺忪的僑僑,一醒來看到我坐在姐姐床邊,便滾過來我身邊要討抱抱。結果一不小心,被還在賴床的姐姐一個無影腳飛踢擊中,「碰」的一聲,跌坐在地板上。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家常常上演。我一把扶起僑僑,確認他有沒有怎麼樣?還好弟弟只是被嚇到,但被踢到心情也不開心,嚷嚷著要姐姐跟他說對不起,但蜜蜜卻說什麼也不肯跟弟弟說對不起,只是扁著嘴生悶氣。
「誰叫他自己要滾到我床上的?」
「我又不是故意的!」
以前的我,聽到這樣的話會很生氣,會要求蜜蜜立刻跟弟弟道歉,屬於一種媽媽的強迫症,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沒禮貌,尤其看到孩子做錯事還找藉口,更是會讓做父母的感到擔憂。誰管你是不是不小心?誰管你有沒有起床氣?做錯事踢到人就是要道歉。
但要承認自己的錯誤,願意勇於道歉,並不是件那麼容易的事。有時候,即使知道是自己做錯事,也很難拉得下臉道歉。再加上,剛起床的孩子,腦袋還沒開機,就算硬逼著孩子道歉,不情願的道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被強迫要道歉,那麼孩子學到的就不是發自內心的道歉,而是學會用道歉敷衍了事。
於是,我並不急著要蜜蜜馬上和弟弟道歉,而是先讓孩子們去廁所盥洗。這次換弟弟從廁所衝出來時,不小心撞到姐姐。蜜蜜被撞到後,像是逮到機會便立刻哭著跟我告狀,說弟弟撞到她了。
我問蜜蜜:「那弟弟有跟妳說對不起嗎?」蜜蜜嘟著嘴搖搖頭說沒有。我接著問蜜蜜:「那弟弟撞到妳,沒有跟妳道歉,妳的感覺如何呢?」
蜜蜜沒有回答我,低著頭像是在沉思,似乎在反省自己早上踢到弟弟時,其實也沒跟弟弟說對不起。過了一會兒,她突然走向弟弟,緩緩地開口對弟弟說:「對不起!早上踢到你了,但你剛剛撞到我,你也要跟我說對不起。」沒意料到姐姐居然會自己主動跟他道歉,換弟弟也不好意思地向姐姐道歉。
姐姐這樣的道歉方式,實在讓人啼笑皆非,自己道歉完之後,居然還向對方討對不起。但我看到的是孩子的進步,這句對不起,對我來說格外珍貴,因為孩子是經過自我反省後,才主動說出這句對不起。
當孩子不願意道歉時,或許可以給孩子們多一點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先消化自己的情緒,等情緒緩和下來後再適時予以引導,讓他們學會自我反省,學會道歉的真諦,而不是在當下一味地強迫孩子說對不起。
道歉,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只是對情緒還在發展中的嬰幼兒,連對大人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上」對「下」的道歉更不容易。
前陣子在FB上,看到某個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在等父母道歉」
看完這篇文章後,其實感觸很深,上一代的父母們,也是在權威式的教育中成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或許也很少被他們的父母肯定與認同,有的更多是責備與批評。
他們處在一個有得吃穿可以存活下來就要偷笑的年代,以至於他們說話的習慣和方式很容易沿襲上一代的「愛之深,責之切」,以為責備就是一種愛的方式,以為批評就是一種愛的方式。
說他們錯了嗎?是錯,也不是錯。他們只是用他們會的方式在愛我們,只是那種愛,卻容易讓人滿身是傷。有時候,發現自己誤會孩子,錯怪孩子了,也拉不下臉來跟孩子道歉,甚至也不覺得有必要跟孩子道歉。認為孩子應該要懂自己的用心良苦,認為其實只是一件小事沒什麼大不了。
不道歉或許維護了父母的尊嚴,但贏了面子輸了關係,不道歉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漸漸地,與孩子的心變得越來越遠,關係越來越疏離。
透過真誠的道歉修復關係
正因為道歉不容易,教孩子學會道歉之前,父母也必須以身作則,懂得和孩子道歉,坦承自己的錯誤。坦白說,我有時也會因為情緒失控,不小心吼罵孩子,對孩子說重話。但等情緒過後,我會主動向孩子道歉。一開始,老公其實很不贊同我的做法,認為罵完孩子又跟孩子道歉,這樣孩子會騎到我頭上,孩子做錯事本來就該罵。
孩子做錯事本來就該罵,這句話固然有道理。但「罵」和「教」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是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上來怒罵孩子,而不是教他們下次應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那麼,罵孩子就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引導孩子朝更好的方向走去。
孩子們在這個年紀,父母是他們學習的對象,父母怎麼做孩子都在看。手足之間難免會爭吵、搶玩具,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的孩童,有時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也還學不會分辨是非對錯,做錯事不願意道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做錯事,或拉不下臉來道歉。
與其急著說教講道理,不如以身教示範。而向孩子道歉,就是最好的身教。透過真誠的道歉,修復彼此的關係,讓孩子從過程中明白,道歉其實是讓彼此關係更靠近的方式。對我來說,關係比面子更重要。如果說過去父母是用他們會的方式在愛著我們,而我想學的則是用孩子們想要的方式去愛著他們。我會用「學」這個字,就表示其實我也還在學習怎麼做,給的如果不是孩子想要的,那麼我也願意隨時修正調整我愛他們的方式。
看到一句很棒的話,它是這麼寫著的:「愛,不是獲得,是懂得。」願我能懂得孩子的心,更有耐心地去貼近孩子的心,這或許是我一輩子的課題,屬於我的修煉。
育兒,是最棒的人生修煉場。這一路上,我們可能都會一再犯錯,容許自己有犯錯的機會,也容許孩子跌跌撞撞,並從過程中學會負責任,學會發自內心的道歉,進而修復彼此的關係。
謝謝你們包容我的錯誤,陪我一起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