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一位個案來到諮商室,說:「心理師,我每次上台都會怕、會抖,怎麼辦?」
這時候,一般的心理諮商流程可能是去了解個案每次發抖時,心裡在害怕甚麼。動力取向相關學派,也許會探究跟過去的相關事情,好去追溯及修正情緒的反應;偏向認知與行為的學派,會跟個案討論一些實際的行為步驟、駁斥一些非理性信念、去建立被引發情緒時的應對方式;後現代的學派,則會跟個案一起重述他「上台 x 害怕」的故事,找出新的意義,藉此找出轉化的可能和賦能的方向。
如果您曾經就類似情況求助於心理諮商,我想心理師的工作方向大概是這三種之一。
今天我同樣是以精神分析一步步剖析「怯場者」的內在,以及指出為何「偏執性格」與「怯場」一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可以從「網紅」現象得以探究。
上台/舞台恐懼(stage fright),用中文來說就是「怯場」。怯場者其實早就筋疲力竭地以各種方式,試圖按捺住上台前的焦慮感、以某種儀式去喚來安全感、做許多檢查或準備去防止出錯、出糗、出包。
偏執性格與怯場,兩者間到底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關連?
之所以有怯場的種種不安,在於怯場者往住也是偏執性格者,他們潛意識中已經預期會出包!若回到【
Ch.5】所說的「偏執通靈論」脈絡去理解,這個「出包」不只是意外,更是被某神秘力量或他人針對、自己是被挑選下的受害者,因為「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完蛋了!!!」
部份聰明人,他們可能以某種方式克服了怯場焦慮,卻仍會受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