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無愛不偏執 Ch.5】兩個偏執案例的說明──強迫思考與逃避思考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根據第四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TR)偏執(妄想)型人格障礙的描述是「對他人深度的不信任和懷疑,視別人的動機為有惡意的,從剛成年時開始,在其他多種環境下都有體現」,且出現四種(以上)症狀:
  1. 如沒有根據地懷疑別人在傷害或欺騙他(她)
  2. 無理由地擔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誠和可信度
  3. 不願意對任何人傾訴,莫名地害怕別人會利用這種信任,反過來對其造成傷害
  4. 在別人善意的舉動或言語中感覺到威脅
  5. 對別人的辱罵、傷害或怠慢等,長期心懷怨恨
  6. 察覺出其他人看不出來的對他(她)的名譽的攻擊,並迅速行動和反擊
  7. 不斷無理由地懷疑其配偶或性伴侶有不軌行為
這是當代精神醫學以「現象描述」對個人是否為「偏執(妄想)型人格障礙」所作的分類方式,而精神分析學門對一個人是否為「偏執心態」所苦,則是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這件事,即從個人內在的「動力」,動力涉及的「幻想」,幻想的「內容」及主要的「情感」等等。
我試著拋開從嬰兒時期展開的潛意識起源(Klein式的,見本單元【Ch.3】),只以精簡的方式來說明精神分析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偏執觀:
偏執者總是焦慮、乃至認定別人對自己有惡意,這源於他自身對外界本來也滿懷敵意、並預期會被報復,即前者是後者投射的結果。偏執者的幻想其實源於妒忌(envy)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擁有東西的他人會瞧不起他,及因著他人擁有那東西,而自己就變得一文不值,這些情感因而發起過度的攻擊慾(實際行動,或在想像中把對方想得很壞),因此,這也是一種心理防衛的手段,防衛自尊的受挫(這個打擊甚至威脅到自體的完整性)及用以穩住自我感。
今天我會介紹兩個偏執者的案例,第一位是一位精神分析師出版的案例,我將對此作重新詮釋,撿起他所忽略的故事核心,另一位則是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且與前者相呼應,讓理解 1+1 大於 2。

【案例1】對作家的愛與恨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把「偏執」分為三個層次,它既是(1)一種發展上正確的情緒經驗與反應,也可以是(2)偏執人格,是發展早期因從未被修正而殘留的猜疑和戒備的混合物,以及是(3)偏執型精神病的過程。前面三篇我們討論的主要是來回於 1 和 2 層次之間。 偏執與通靈論 「我是被挑選的受害者」 排拒「我不是唯一...」
就精神分析的文獻而言,「偏執」其實是最常被忽略的一種心理狀態。 偏執性格者能有病識感,尤其在情緒緩下來時往往說出一句「抱歉,我剛剛失態了!」或自問「我想我是反應過大了!」 沒有點偏執,就只剩半個人 不論是「偏激」或「故執」,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下,都是對「死亡驅力」(Thanatos)的一次使用。
沒有妒忌,就沒有情侶間的愛情。沒有偏執,就沒有讓愛情上演的劇場!──一如那句「敢愛敢恨」,一個人要能愛,也必須要能夠去恨,知道與承受恨的滋味。 這裡的「恨」必須以一種心智發展中更原始的樣貌去想像,即它是充滿「幻想」性質的。幻想的恨,其肌理是「偏執」(paranoid)。 談戀愛如綁架勒索?
愛情中的人,幾乎是患上一種精神官能症(neurosis,又譯 神經症)──這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學主張。 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指出,愛情狀態如何跟精神官能症類似: 【退行】 人們從較成熟的心智,退行到小孩子般。好比原本辯才無礙的人,今天喊著「北鼻~抱抱~」,懶音疊字一堆,耍白痴、耍腦殘反而成了相處的常態。
如果把「偏執」分為三個層次,它既是(1)一種發展上正確的情緒經驗與反應,也可以是(2)偏執人格,是發展早期因從未被修正而殘留的猜疑和戒備的混合物,以及是(3)偏執型精神病的過程。前面三篇我們討論的主要是來回於 1 和 2 層次之間。 偏執與通靈論 「我是被挑選的受害者」 排拒「我不是唯一...」
就精神分析的文獻而言,「偏執」其實是最常被忽略的一種心理狀態。 偏執性格者能有病識感,尤其在情緒緩下來時往往說出一句「抱歉,我剛剛失態了!」或自問「我想我是反應過大了!」 沒有點偏執,就只剩半個人 不論是「偏激」或「故執」,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下,都是對「死亡驅力」(Thanatos)的一次使用。
沒有妒忌,就沒有情侶間的愛情。沒有偏執,就沒有讓愛情上演的劇場!──一如那句「敢愛敢恨」,一個人要能愛,也必須要能夠去恨,知道與承受恨的滋味。 這裡的「恨」必須以一種心智發展中更原始的樣貌去想像,即它是充滿「幻想」性質的。幻想的恨,其肌理是「偏執」(paranoid)。 談戀愛如綁架勒索?
愛情中的人,幾乎是患上一種精神官能症(neurosis,又譯 神經症)──這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學主張。 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指出,愛情狀態如何跟精神官能症類似: 【退行】 人們從較成熟的心智,退行到小孩子般。好比原本辯才無礙的人,今天喊著「北鼻~抱抱~」,懶音疊字一堆,耍白痴、耍腦殘反而成了相處的常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被害型(Persecutory type):認為自己或親近者受到某種惡意的對待。 忌妒型(Jealous type):認為自己的配偶或性伴侶對自己不忠。 誇大妄想(Grandiose type):認為自己擁有誇大的身分、知識、權利、價值,或與名人或神有特殊關係。藉此消除緊張和無能感。 身體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翻看各種書籍 往往提到偏執 而我們都下意識覺得糟糕 字典給的意思:對事物的見解過於固執己見,無法全面考量 我個人其實蠻佩服那種偏執的人 迎難而上 還能堅持的人! 我屬於那種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自轉的人 出社會有遇到工作上與生活上的的阻力? 說真話超多 但我更喜歡藉機反思 一次碰壁 二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11/10/2014 偏執狂   偏執的定義是什麼? 雖然偏執的解釋,理所當然的被引申而成為"自以為是"。   但在我仔細的讀了介紹達利的好幾本書。 我想達利對於偏執的定義,運用在達利的畫作上。 偏執應該可以被解釋為, 在每個人觀賞達利作品時,都會因個人觀感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意念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
被害型(Persecutory type):認為自己或親近者受到某種惡意的對待。 忌妒型(Jealous type):認為自己的配偶或性伴侶對自己不忠。 誇大妄想(Grandiose type):認為自己擁有誇大的身分、知識、權利、價值,或與名人或神有特殊關係。藉此消除緊張和無能感。 身體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翻看各種書籍 往往提到偏執 而我們都下意識覺得糟糕 字典給的意思:對事物的見解過於固執己見,無法全面考量 我個人其實蠻佩服那種偏執的人 迎難而上 還能堅持的人! 我屬於那種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自轉的人 出社會有遇到工作上與生活上的的阻力? 說真話超多 但我更喜歡藉機反思 一次碰壁 二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11/10/2014 偏執狂   偏執的定義是什麼? 雖然偏執的解釋,理所當然的被引申而成為"自以為是"。   但在我仔細的讀了介紹達利的好幾本書。 我想達利對於偏執的定義,運用在達利的畫作上。 偏執應該可以被解釋為, 在每個人觀賞達利作品時,都會因個人觀感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意念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