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撰寫作品的時候,曾經嘗試類似劇本的描寫手法,即以對話為大宗、使用動作分解角色活動,並適時切換敘述的視角(類似鏡頭轉變)的方式。而在大部分編寫小說的過程,通常從第一人稱出發,該回主角的內心刻劃占多數篇幅。不過,在日常作品的情節中,人物之間的「聊天」等互動可說是稀鬆平常的表現,更是發展劇情的關鍵行為,因此會運用大量對話內容,甚至添加手機的訊息回覆、吐槽小劇場來詮釋各個角色的心理。
對話的作用
作品中的對話,不僅可以讓角色們交換現有的情報和想法,更可能促使彼此的心態或價值觀獲得成長,對話的效用包含下列幾個因素:
一段對話所能達到最實際的作用,在筆者看來便是「推展劇情」。直接或間接地揭露之前隱藏的事物,無論是角色當時沒能說出口/尚未解釋清楚的話,抑或後來恍然大悟的深刻感觸,都可以透過對話來給予讀者強烈的印象,一句話有如醍醐灌頂、點醒夢中人。另外,如果要在作品中說明艱澀難懂的理論或抽象概念,不妨運用對話來舉例或採取問答(輔以將想像具體化的文字,效果會加倍~),不但可以讓首次接觸此領域知識的角色、觀眾更能消化內容,還能自然地幫助後續故事進展。
獨特的說話風格,可以塑造出鮮明立體的角色性格。即便是造型相似、觀念雷同的人物,也能依靠對話模式和說話習慣建立區別性,增添該角色的特點。而良好展現特質的對話,有助於讀者記憶情節,進一步提升對於作品的深刻印象。
即便對話沒有推動劇情或表現角色的作用,至少讀起來要讓人感到有趣流暢,或是帶動氣氛。比如悲傷的場景,藉由角色悲愴、無語、斷續不完整的口吻,細微深入地渲染觀者的情緒。
人物對話是多數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傳遞各種外界與內在的訊息~
文章作為「溝通」的媒體,勢必得讓整體段落閱讀合理通順,尤其對話的部分更需要流暢性。若遇上遣詞用字繞口、對話節奏不佳、思考邏輯打結等情形,都容易讓讀者「出戲」,破壞前面辛苦建立的故事場景和氛圍。
加入「對話」的情節,能夠讓作品不只是主角在唱獨角戲,而擁有更加豐富的互動模式、充分活用每個角色的特性。進階的描寫必須讓讀者只看「」內的對話內容,就讀得出人物的語氣,不需另外註解。甚至到了故事後期,角色個性比較成形、鮮明的時候,能夠達到不寫出發言者,就讓人從文句給出的線索推斷。
對話情節的構成不僅為字句內容及其背後的意義,同時關乎發話的人物、時機、密度、順序和說話的習慣(口癖),這可能是讀者看得最快,卻是創作者寫得最痛苦的部分。即便看似簡單,實際上光是達成單一作用就足夠困難,更別談兼顧上述多種用途,又描寫得合情合理、通順易懂。
除了持續練習對話的寫作,平時也可以豎起耳朵、細細聆聽別人的談吐((不是聽八卦XDD,大量吸收影視作品、談話節目、互動遊戲等媒體的口語溝通技巧。自己編寫的過程也不妨唸出聲音來檢視,相信這些經驗對於其他類型的文章創作亦有所助益。積累磨練到一定程度,便會逐漸內化其中的核心邏輯,寫出讓人讀來順暢、感覺內容飽滿並自帶節奏的對話。
運用各種環境中的對話內容,練習擷取溝通的重點和技巧,可增進自身的表達能力,亦能化作趣味談話的素材!
表現的力道
即使完全保持沉默,未使用隻字片語,也可以說明一些事情。——費魯奇歐‧吉羅米尼(Ferruccio Giromini)
這段話收錄在圖畫書《
當你睡著時》(While You Sleep)的後記中,藝術顧問藉其詮釋「無字繪本」不仰賴文字的媒體特性。巧妙應證「無聲勝有聲」的情境,在沒有任何音樂、燈光、角色演技等加成效果之下,只運用作畫素材、畫面取捨,以及繪者/讀者的想像力來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筆者認為這句話同時適合應用在只有「文字」作為後盾的作品上面。在現今的多媒體時代,複合素材的結合已成普遍性。撇除圖畫和照片,文字創作者能夠依靠的其實只有文字和標點符號,頂多調整字體大小、顏色、粗體、劃線、置中等表層設定,適當加入確實可以讓人一眼看見重點,太多則反而造成閱讀疲勞,這些淺顯的變化始終只有輔助作用,最重要的依然是文字本身的力道。
而使一般文字描述更具可看性和互動性的「對話」,無疑是讓作品發揮更多影響的表現手法。如何在簡短的字句中凝鍊個人的經驗與想法?能不能讓讀者看到字,眼前就浮現畫面?甚至跑出(腦補)角色的聲音?是否可以寫出讀者瀏覽的當下內心一顫,忍不住回頭確認自己看到什麼的情節?精闢豐富的用詞確實反映創作者的多元閱歷,然而提供足夠訊息,進一步激發讀者想像的寫作技巧更考驗創作者的深厚功力。能否在對話的字句綁上一條絲線,循序牽引讀者的注意力,直到走完閱讀的旅程,便是對話之於整部作品,至關重要的作用了。
一來一往的對話脈絡如同絲線,平順細膩地編織每個細節,便可成為一張漂亮的文字網。
與讀者對話
創作者設計對話的過程,往往也會向讀者們拋出問題,增加帶入感及多方思辨的可能性。即便只是角色在心裡自言自語,也等同和讀者進行對話。這時的角色可能代表作者、讀者,或是抱持相同疑問的人們,藉由特定情境發問與回應。
若把對話拉到更廣義的討論範圍,或許可涵蓋角色的獨白和場景描述。創作者試圖使用文字敘述傳達某種理想或概念,即便無法明確指出意涵,觀者卻能夠確實讀到、獲取某些東西。此時扮演著溝通橋梁的「對話」,可讓我們增廣見聞、深化觀點或學習換位思考。
描寫對話會讓創作者更貼近現實,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法避免與他人接觸,總會碰上需要溝通和互動的場合。對話是一種觀感和思想的再製,若是放入書中,便可讓讀者感受字裡行間存在一個活生生的人物,甚至是那個人的「靈魂」。對話使得人物具有辨別度、真實感與交流性,才有辦法如前言所述。明明只看見話語,卻能夠自行想像畫面、摸索發言者究竟是「誰」。
當然,替人物創造特色並不意味替他們貼上「標籤」。對話可以表現人物成長的曲度,比如思考上是否比以往的自己想得更多、更深入?從一無所知的狀態,逐漸進展到質疑現況、切入多個面向審視,不停地反思與辯證,最終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對話內容的變化,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這位角色是真正在消化、咀嚼外界的訊息,也會從中觀察並學習,進而用話語去表達、交談、保護/隱瞞、欺騙、刺探、反駁等等,達成各式各樣的目地。雖然不能說具備上述提及的條件就是「成功」的對話,至少是「有效」地傳達觀點。
對某些人而言,寫作可能僅是單純地記錄某些事情。不過,筆者仍然相信創作與閱讀的過程能夠激發思考、產生困惑,最終促進交流和討論,這是作品和讀者之間的「對話」,亦是創作者與世界的對話。若讀到此篇文章的您是位創作者,往後不妨試著融入、應用人物對話技巧到自己的作品裡,豐富創作的內涵;若您是位讀者,下次請多花幾秒鐘,甚至再看一遍感興趣的對話內容,相信能夠解讀並獲取創作者隱含給您的訊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