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是。龍溪尊敬陽明夫子,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就有如昔日子貢之尊敬孔子。這話怎麼講?那就要看看龍溪自入陽明師門的一些經歷,再參考龍溪中後期之著作,即可定論。
王龍溪(1498-1583),本名王畿,字汝中,別號龍溪。
二十二歲中舉,可惜禮部會試不第。
二十四歲時拜入王陽明師門。
二十六歲時,與同門師兄錢緒山同赴京試,但由於其時朝廷當權者不喜陽明學說,會試主考官竟然在策論的題目裡,要考生對心學作出評論,這是藉由政治手段來直接打擊心學,壓制學習心學的士人;而緒山與龍溪直接闡發師旨,結果落第而歸。
過了三年,在準備殿試前,由於閣部大臣多不喜陽明學,龍溪語緒山曰:「此非吾輩仕時也」,於是不就廷試而歸。
最後一次,1529年春,龍溪與緒山赴京殿試途中,得知陽明夫子在途中去世,兩人流淚痛哭,傷心之餘,即棄殿試而趕去奔喪,龍溪還披麻戴孝,築場廬墓,心喪三年。直至1532年,兩人始晉為進士。
其後,創立天真書院,雕刻了王文成公像,着所有及門私淑,每年參與春秋二祭,然後再分席講堂。
了解過龍溪自入陽明師門的一些經歷,就足以知道龍溪之尊師如子貢之尊孔子。
再從龍溪中後期的著作來看,也可以得知龍溪確實執守陽明夫子的良知心學。在他的【致知議略】裡,龍溪處處提致知格物:
·「良知者,本心之明,不由學慮而得,先天之學也。…此是千聖斬關第一義也。」
·「先師憂憫後學,將此兩字(良知)信手拈出,乃是千聖絕學。」
·「良知二字,性命之宗。格物是致知日可見之行,隨事致此良知,使不至於昏蔽也。」
從上引龍溪之言,足見其以良知誨人教學,乃做人立身之斬關第一義,亦足見龍溪並無叛逆師門,而且來學眾多,而龍溪先生之講學,至死而後已,享年八十有六。
關於這個議題,牟宗三先生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經歷十多年,在他完成《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著作之後,亦曾更易他自己原先的看法,而最後認定龍溪之四無,乃把良知心學推至圓頓的化境,而直謂龍溪為王門的嫡系。
此乃筆者在「會通」一文謂:龍溪直把儒家心性之學,往上推衍,藉著「無」的玄智,而又復歸仁心之本,盡顯慈悲惻隱,那是必然而又應然之路。
(寫於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