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是枝裕和《嬰兒轉運站》是一部優異的電影嗎?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失敗」實驗家
是枝裕和《嬰兒轉運站》是一部優異的電影嗎?
是枝裕和這部飽受批評的新作,後面四十分鐘簡直是另外一部電影。或許,這不是一部「分段分章」的電影,不能透過前段、中間、後面,或起、承、轉、合的方式明確指出這部「三幕劇」的問題在哪。但相信看過這部片的人,包括不少批評本片的影評,都點出了數個電影後半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套路」、「淚點」。
展開是枝裕和的創作系譜,不被首映當下的觀眾、影評理解的作品,本來就所在多有。是直到當年首映被低估的《橫山家之味》被「神化」後,隨著影展重新放映《下一站,天國!》(1999)、《這麼…遠,那麼近》(2001),我們才回過頭來去認識當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是枝裕和的「寫實」美學,究竟「本體」是什麼。於是,是枝裕和找了年輕商業攝影師拍攝的《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在坎城首映,其後與班底攝影師山崎裕最後一次合作《比海還深》,招牌的富士膠卷冷色質感,最後一次被誤認成「明亮」、「透明」、「清新」、「殘酷」、「甜蜜」的日系質感。
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事實上,君莫忘在威尼斯影展首映、評價翻車、最後替東寶抱得八項日本奧斯卡的《第三次殺人》,這部片筆者亦曾於《釀》寫過一篇「翻案」文章。若將《第三次殺人》定位為是枝裕和以「類型」為題,針砭日本「司法轉型」的作品,放在今天正要上路「國民法官」的台灣來看,仍舊是前衛得不得了。而是枝裕和和已仙逝的攝影大師山崎裕一系列冷調寫實美學的合作中,也有《花枝影武》這等古典的「異數」;至於《空氣人形》,全片賴著「台灣新電影」宗師李屏賓展露的孺慕之情漫溢銀幕,故事核心卻是一次「失敗的」類型實驗。
《小偷家族》獲得坎城金棕櫚後,同年赴法拍攝籌備多時的法語大作《真實》,這部本來想要攻頂坎城的野心之作,劇本差強人意,但影像的「混搭」極端有趣,沒想到卻諷刺地成為「被坎城拒絕」的慘案,再意外成為威尼斯影展開幕。筆者從沒搞懂影展的運作生態是否「只選好片」,但我只想論證,「失敗」從來不是是枝裕和字典裡不存在的字,更精確地說:「嘗試」是他每次風格轉換的溫和說法,風格的轉換就是為了叛逆。
筆者曾有一個靈感:是枝裕和與同樣是拍攝紀錄片出身的奇士勞斯基系出同源,是枝裕和早期對「日本性」、政治的關心,甚至通過影像仍舊「無能」的宣言早就通過《下一站,天國!》(「日本性」)、《這麼…遠,那麼近》(政治,奧姆真理教加害者遺族),進行苦痛的凝視。更激進論之,《真實》在母女親情上,呼應的正是伯格曼《秋光奏鳴曲》甚至伯格曼舞台劇風格的傾向。
是枝裕和在美學上,比起在拍攝現場的「相處學」上師法台灣新電影(攝影機距離、與演員生活化相處),更接近奇士勞斯基對「真實」的關照。與同樣從紀錄片拍攝起家,奇士勞斯基早期帶有強烈政治批判性的《電影狂》、《不絕之路》類似,當「紀錄片」方法論的凝視,轉化成「凝視無效」的「覺悟」,何來《海街日記》的純粹?
*出走的理由
如今盛名在外(國)的是枝裕和,在外(國)「肩負」挑起大和民族和洋「交融」的文化使命,「日本」、「清新」成為是枝裕和的一個特色。是枝裕和肯定也清楚自己的電影總在處理「純粹性」,然而自身作品的「不純」,正是他的最大優勢。這次他夾在日韓文化印象之間,以日本獨立製片之姿接納韓國產業,這樣策略性的聯姻終於「不負眾望」完成又一部坎城競賽片。
《嬰兒轉運站》其中幾幕,甚至讓我想起我最喜歡的是枝裕和作品《奇蹟》。在高鐵車廂的素英(IU 飾演 ) 跟相鉉(宋康昊 飾)的對話,燈光一明一滅,甜膩的吉他和弦暗示了這一出走的嘗試,或許註定失敗。整部片的僵硬無比,直到這幕被融化了。對一個已經有這樣生涯地位的作者,在坎城影展競賽的舞台,這樣的「成績」是不足的、不飽滿的。但別忘記,他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自己」上來的。
《嬰兒轉運站》幾乎給筆者一種,是枝裕和幾乎只帶了頭腦、劇本、幾位導演組成員就去韓國拍片的感覺,這樣把自己放到陌生環境的「出走」,對亞洲導演來說不算少見,但在「名導」階段的「出走」能不經過深思嗎?難道不需要選擇的勇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61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片是一部異議與溝通並存的作品,導演揀入的許多新聞片段、歷史畫面不僅定錨時代,亦代表了俄羅斯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共享文化。許多歌曲、電影和文學塑造了一直以來的俄羅斯政治及文化基礎,而今也有完全不同的多股激流正試圖衝破、溶入這套既定的俄羅斯模式,《時代革命俄羅斯》正是其中既堅定、激進,但也溫柔的一種。
從巨獸與君王的隱喻回到人,《新.超人力霸王》高呼著人類的自主,儘管我們知道,大與小的切換恰好意味著利維坦與人兩者很可能實際上同為一體,就像這兩部電影難以拆開來獨立分解一樣,他們纏繞在一塊,彼此呼應。因此我們更要期待在未來的作品中,庵野秀明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暈眩。
《新.超人力霸王》以纖細流線的身形來表現「力與美的外星人」,去除掉現代超級英雄膨脹的肌肉和陽剛氣質,散發異樣的、令人屏息的美感。這是原案設計師成田亨的構想,他借用了京都廣隆寺的彌勒佛像面部的神韻、以及日本傳統藝術「能」面具的洗鍊簡約,型塑超人力霸王的基本外型;搭配銀色象徵宇宙、紅色象徵生命與力量⋯⋯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高達說:「女人就是女人。」看完高達的《賴活》,我說:「女人就是小鳥。」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
本片是一部異議與溝通並存的作品,導演揀入的許多新聞片段、歷史畫面不僅定錨時代,亦代表了俄羅斯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共享文化。許多歌曲、電影和文學塑造了一直以來的俄羅斯政治及文化基礎,而今也有完全不同的多股激流正試圖衝破、溶入這套既定的俄羅斯模式,《時代革命俄羅斯》正是其中既堅定、激進,但也溫柔的一種。
從巨獸與君王的隱喻回到人,《新.超人力霸王》高呼著人類的自主,儘管我們知道,大與小的切換恰好意味著利維坦與人兩者很可能實際上同為一體,就像這兩部電影難以拆開來獨立分解一樣,他們纏繞在一塊,彼此呼應。因此我們更要期待在未來的作品中,庵野秀明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暈眩。
《新.超人力霸王》以纖細流線的身形來表現「力與美的外星人」,去除掉現代超級英雄膨脹的肌肉和陽剛氣質,散發異樣的、令人屏息的美感。這是原案設計師成田亨的構想,他借用了京都廣隆寺的彌勒佛像面部的神韻、以及日本傳統藝術「能」面具的洗鍊簡約,型塑超人力霸王的基本外型;搭配銀色象徵宇宙、紅色象徵生命與力量⋯⋯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高達說:「女人就是女人。」看完高達的《賴活》,我說:「女人就是小鳥。」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夏日之戀》其實是揉合了侯歇的兩部自傳體小說,而楚浮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決定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也改編成電影。彷彿雙生的兩部電影,兩男一女的《夏日之戀》以及兩女一男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兩部電影裡頭,戀人書信往返,信紙張張都是他們的皮膚、墨水滴滴皆是他們的血液。這兩部電影是一對的。
Thumbnail
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時代有溫柔的吉田修一寫出小說《橫道世之介》,再由溫柔的沖田修一拍成一部讓觀眾都會懷念的電影《橫道世之介》。儘管大家都知道,故事裡頭的世之介會在十五年後因為救人而離開世界,但對於世之介的回憶不僅是留存在世之介的母親、祥子、倉持與加藤等人的心裡,也深刻地印在我們這些觀眾的腦海中。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看影中人擁有選擇離開或留下的權力,看陳哲藝不再被過去的自己給困住,他們找到了更自由的自己,而我也能在冬天燃起一絲火紅的等待,如頑石,如流螢,帶著生命本就存有的流動與困惑,赤誠地道著愛,自由地選擇駐足,心明眼亮地迷路與抵達。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儘管已經過了 69 年,哥吉拉似乎從未被遺忘。就算對於這頭怪獸的誕生、經過和結局一無所知的觀眾,當這個字眼一出現,腦中依然會浮現出屬於哥吉拉的模糊概念。筆者作為本次影展之前僅看過最初和最新(註1)電影版本哥吉拉的觀眾,在曾經提出一些拙見後,十分有幸能藉這次國家影視聽中心播放的八部作品,繼續談論這隻巨
Thumbnail
再也不想湊合下去的番薯,在海邊放了一場煙火,足夠讓人記得一輩子的煙火。他要大海見證,就算他一輩子不可能成為將才,他還有抵抗狂奔的力氣。他有一條命讓槍口找,他是自己的導火線與火藥。如同他載著七號同學,歪歪扭扭迎著風,隨口說出的陷阱與子彈。預言的幸福美好從沒有到來,犯了錯的人,就算活著也沒有更好的命運。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夏日之戀》其實是揉合了侯歇的兩部自傳體小說,而楚浮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決定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也改編成電影。彷彿雙生的兩部電影,兩男一女的《夏日之戀》以及兩女一男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兩部電影裡頭,戀人書信往返,信紙張張都是他們的皮膚、墨水滴滴皆是他們的血液。這兩部電影是一對的。
Thumbnail
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時代有溫柔的吉田修一寫出小說《橫道世之介》,再由溫柔的沖田修一拍成一部讓觀眾都會懷念的電影《橫道世之介》。儘管大家都知道,故事裡頭的世之介會在十五年後因為救人而離開世界,但對於世之介的回憶不僅是留存在世之介的母親、祥子、倉持與加藤等人的心裡,也深刻地印在我們這些觀眾的腦海中。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看影中人擁有選擇離開或留下的權力,看陳哲藝不再被過去的自己給困住,他們找到了更自由的自己,而我也能在冬天燃起一絲火紅的等待,如頑石,如流螢,帶著生命本就存有的流動與困惑,赤誠地道著愛,自由地選擇駐足,心明眼亮地迷路與抵達。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儘管已經過了 69 年,哥吉拉似乎從未被遺忘。就算對於這頭怪獸的誕生、經過和結局一無所知的觀眾,當這個字眼一出現,腦中依然會浮現出屬於哥吉拉的模糊概念。筆者作為本次影展之前僅看過最初和最新(註1)電影版本哥吉拉的觀眾,在曾經提出一些拙見後,十分有幸能藉這次國家影視聽中心播放的八部作品,繼續談論這隻巨
Thumbnail
再也不想湊合下去的番薯,在海邊放了一場煙火,足夠讓人記得一輩子的煙火。他要大海見證,就算他一輩子不可能成為將才,他還有抵抗狂奔的力氣。他有一條命讓槍口找,他是自己的導火線與火藥。如同他載著七號同學,歪歪扭扭迎著風,隨口說出的陷阱與子彈。預言的幸福美好從沒有到來,犯了錯的人,就算活著也沒有更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