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人性自私是天性,涵靜老人卻以「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為天帝教核心思想。奇高的境界,不是光喊口號,而是他以九十餘年的一生實踐得來。
○人人為己vs.不為自己設想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普遍的人性。燒香拜佛,多的是為個人消災解厄,天帝教偏偏有非常另類的訴求:
「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
向遠處看,這是天道的體現;就近處看,實為涵靜老人一生行事風格的縮影。
少小離家,負笈上海求學,母親劉太夫人慎重其事地交給他亡父手抄的兩本善書,他遵照母親囑咐,每日誦讀,一年過後自覺大有裨益,第一個念頭就是如此好書理當與大眾分享,立刻積極助印。那一年,他不過初二的學生,一個十來歲的少年。
○不懼暗殺─為公不為私
二十來歲走進官場,上海煙酒公賣局長明明是肥缺,原先的包稅制允許他中飽私囊,完全不須假借任何名目上下其手,他卻毫不猶豫地改變制度,涓滴歸公。後來以工商局長秘書兼任上海勞資調節委員會主任委員,勞資雙方的協調會有時一開兩三天,幸賴這位主任委員一秉公心,通常是皆大歡喜收場。因為仲裁得宜,被共黨列為暗殺名單頭號人物。儘管家中老母與祖母憂心忡忡,賢配智忠夫人出面緩頰,她的解讀極為到位:兩位老人家毋須擔心,
「他是為公,不是為私!」
轉進道場,承攬上海宗哲社開辦,出心、出力、出錢的同時,他完全沒有貢高我慢的心理,為求宗哲社立案申請迅速通過,申請書上的三名申請人,依次是王震、王曉籟、李玉階。領銜的兩位都是他認定德高望重的重量級人物。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十八真君的榜單公布時,兩位王先生赫然在列。有天德教的同道不服,涵靜老人卻極力分辯:不是兩位先生素孚眾望,單憑他一個人掛名,宗哲社的成立絕不可能如此順利。再說,兩位先生向來急公好義,唯其有德,才能擔當如此大任。涵靜老人的結論:「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年少日日誦讀的兩本善書,「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聖教,涵靜老人不僅「口誦心惟」,更有切實的踐履。日後謹遵天命、服從師命上華山,拋開高官厚祿,帶著妻小潛隱深山,每天為中國與同胞的命運祈禱,依然是公心的體現。
○爭公益,讓私利
日後來台,以原姓字李玉階之名接手《自立晚報》。他在社論發文固然一秉公心,報社經營亦然,贏得民營報業同業普遍的敬重,尊稱他為「玉老」。《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在祝賀涵靜老人七十大壽時有感而發,以〈壽玉老七十〉為題,感念涵靜老人的帶領,民營報業同仁因此保有義氣相挺的良好氛圍。文章如此概括:
「玉老為人治事有所爭、亦有所讓,其所爭者為公義,所讓者為私利。」
他在哀求上帝恩准天帝教重來人間後懇辭教主一職,本來在意料之中,不足為奇。日後開辦天人研究學院,立志研究宇宙大道,他沒忘記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易經》。可對《易經》的研究,他也說得明白,是為了深入天地萬物之理,如果把《易經》視作卜筮之書,研究個人吉凶,乃至瑣碎到為家具的擺設方位卜卦,老人家毫不客氣地批評:這是學界的拜類!
○秉公研究,靈感自來
涵靜老人對許多事物,包括學術研究的目標設定,向來都是大公無私的至高格局。他認定最高層級的學術研究當屬天人實學,認識宇宙大道,擴大視野與格局,藉以提昇個人之外,更能進一步引導眾生。如果能一秉公心研究,全心投入,自能引來天界的和力對應,因此體會殊勝。
這位與天界始終溝通無礙的智慧老人對於無形的回應有一個很淺近的說法:
「只要替天行道,不懂的就會懂,智慧來了,靈感也來了。」
○寶貝孫子沒特權,培功立德靠自己
生而為人,涵靜老人在情感面也像一般的老爺爺,久不見兒孫也是想念得緊,然而親情無礙於他的鐵面無私。
「李家子孫都是先後奉命下凡,到李家跟我一起來救世救人。……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誰也不能享特權,須靠自己培功立德。」
二老的長孫光光被歹徒搶走八十兩黃金,頭上掛彩,到醫院縫了好幾針,涵靜老人與智忠夫人依然援引這句古聖哲的智慧語送給寶貝孫子。
這位老先生果真一生都沒有過私心嗎?
他在九四高齡證道前自承:
我一生自認沒有過私心,假如有過私心,就是誠心哀求上帝的教化,即天帝教重來地球,在台灣寶島復興這一件事。……上帝能讓天帝教重來人間,在台灣寶島復興,也一定會讓上帝的宇宙真道在台灣寶島這塊土地復興,所有諸天上聖高真都會發揮慈悲,護持台灣這塊土地。假如說我有私心的話,這就是我的私心。
○大公大愛,造福台灣
大宗師的私心以他個人的高標來看是私心,以人間來看,尤其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居民來看,這哪叫私心?正是他的大公與大愛,造福了斯土與斯民。
台灣幾經風雨,卻能締造經濟奇蹟與政治穩定,不是泛泛的得天獨厚,而是得「天」獨厚。因為涵靜老人請動天上仙佛為台灣張開的天羅地網,使台灣躲過許多天災人禍,成為實質意義的「蓬萊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