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學生時代的友情,最是純真,因為是在無憂無慮,被隔絕與保護的環境中認識,長大後工作時交到的朋友多少有些利害關係,然後成家立業,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除了披上世俗的風霜之外,心境上也會愈走愈孤獨。
但是,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年少時的朋友,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學生時代的同學朋友,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時的聲容相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給同學取綽號?我們那個時代還蠻流行的。通常綽號代表別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份,甚至是有點消遣或取笑別人的成份在,但是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想,以一個未來的期待,希望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就先給他一個那樣的封號,然後再開始和他相處。
當然,也並一定要真的給對方綽號,而是心理學上有所謂自我預言的實現,或稱比馬龍效應。比如說,如果你真心地以對待一個淑女的態度來和新的朋友相處,她一定會表現得像是一個淑女。其實每個人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看重,被人賞識,雖然外表呈現的可能是嘻皮笑臉、玩世不恭、淘皮搗蛋。
但是,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多面向的,當你覺得某個人令人討厭又沒禮貌,其實並不是個人本性真的又任性又討人厭,而是在你面前他只表現出他個性中令你覺得任性討厭的那一面罷了!
如果我們期待,或對待朋友的態度是他本來還沒有具備,卻很嚮往的特質時,他就真的會變成那樣的人。就像綠野仙蹤那隻非常胆小的獅子一樣,雖然牠以為自己非常胆小,但是周邊所有的朋友都認為他很勇敢時,他就只好表現出勇敢的樣子,久而久之,真的就是一隻勇敢的獅子了!
因此,要常提醒自己,面對周遭的人不要按照我們過往的相處經驗或刻板印象,而要依照對他們將來的期許來對待他們
幫助別人不見得只有用具體的物質,能夠讓別人建立自信與自尊,或許是更貴重的禮物,而且當我們是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時,自己的生活當然也更容易快樂與幸福了!
另外一方面,對於朋友的習慣或個性,我們卻相反的不要企圖直接改變他們,若是每次見到朋友只是批評指正,也很難維持良好的友誼。
佛說煩惱難斷,而去除習氣更難。
的確,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們往往不太會察覺自己的習慣,即便某些壞習慣被身邊的人指責或者困擾自己,但是要改變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壞的習慣如抽菸酗酒,會損害身體健康,懶惰說謊……會敗壞品德,相反的,好的習慣可以自利利人,幫我們在人生路上化險為夷。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提出「六即影響法」,只要透過六個問題,就可以讓人立刻改變壞習慣。
過去我們幫助人改變壞習慣,往往都是用自己以為恰當的理由或好處來說服他們,但是通常一個人會真的採取行動改變自己,絕對是來自於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他人給的理由。
因此,有效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為什麼應該改變,而是問他們,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也就是把選擇的主導權交回給他們自己。
第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
問題二:你有多想改變?以一至十分的分數來表示,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
問題三:你為什麼沒有選擇更低的分數?如果對方選一,就問要如何才能讓分數從一變成二。
問題四: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問題五: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
問題六: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這些問題對心懷抗拒的人來說,顛覆了他們慣常的思考方式,有機會從新的角度看事情,也許還能碰觸到他們內心深處自己沒發覺的渴望與情感,這些是理智說服無法企及,但卻是滋生改變力量的源頭。
我們都會把超級好朋友稱為知己,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人,其實從好朋友身上也可以看到自我,朋友可以說是另一個自我,至少是人生某個階段的自己。
因此,年少的朋友長大再見到時,往往會提醒了我們年輕時曾有的興趣或理想,原來,不忘初衷也是年少朋友給我們的禮物。
作家席慕蓉有段文字描寫得非常貼切:「好多年沒有見的朋友,再見面時,覺得他們都有一點不同了。有人有了一雙悲傷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臉的喜悅,有人卻一臉風霜,好像幾年沒能與朋友共度的滄桑,都隱隱約約地寫在彼此的臉上了。原來歲月並不是真正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眼前消失,卻轉過來躲在我們的心裡,然後再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容貌。」
以前有首流行歌曲,其中有段歌詞有類似的心境:
「常常忽然想起年少浪漫的時光,大伙聚在一起做些瘋狂的事情,就算現在還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朋友不會再有,才相聚便分離,散聚容易………」
其實,對於友情,我是貪心的,我想要有許多三十年的朋友!
在塵世裏所有的追求與努力都過去之後,我們可以滿面皺紋,怡然相對,喝一壺粗茶,品一杯好酒,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沈澱的人生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