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溪頭後,我們前往這次春節「走春」行程的最後一個景點:日月潭。
我們從溪頭抵達日月潭時已經是傍晚時分,當天天氣並沒有很好,天空黑壓壓的,雲層很厚。即便在這麼不利的天氣狀況下,去捕捉厚重雲層間隙裡投出的暖暖金黃微光,搭配著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的潭景,日月潭,仍美得令人震懾!
我的兩個孩子從沒有來過日月潭。我家老大從小學便嚷著他最想去的臺灣景點,便是日月潭。明明他爸爸老家就在彰化,外子總是說:「日月潭很近啊,從他老家開車一小時便能到」;但是我家老大從小學等到高中,從沒等到那一個小時便能到的景點…
不禁令人感嘆起:有時,最近的地方反而最遠;這一個小時的距離,我家老大花了十幾年才到達…
日月潭的美麗風光不用我多說。我們家在日月潭待了整整兩天半,過了兩夜。誠摯的建議來日月潭觀光一定要住宿,只有住在那裏才能飽覽日月潭白日裡的熱鬧與活力;夜裡幽靜的湖景,搭配著不多不少,剛剛好不過於張揚的璀璨燈火;以及清晨時破曉的雲彩與「小金球」(日出)交織的美麗變幻…
這些美景流轉在這不算大的潭水間,身為正港臺灣人,此時真是以有這地球上的一小隅絕景感到驕傲!是以,在這兒我們碰到不少外國朋友,不論是金髮碧眼的、皮膚黝黑健康的、包著頭巾的…飯店早餐區恍若聯合國,熱鬧的呢!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對這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災害,因此這裡許多景點曾經做過整理與重建。踏在文武廟的石階上,想著我小的時候跟父母第一次踏上日月潭的情景,也許建築有些地方已經重新再造過,但文武廟前的石階上斑駁的歲月印記仍勾起我泛黃相片裡的記憶。在四十年後我帶著自己的小孩重新踏上這石階,總覺得像是完成了一項「傳承」,無論我的孩子未來會不會再帶著他們的孩子踏上這石階,總覺得自己已經將這項鏈結植入小孩的記憶資料庫中,我的任務已完成。
日月潭有太多美麗的傳說。最早發現這塊臺灣島嶼中心的是原住民邵族(伊達邵),在口述傳說裡邵族的先人為了追逐一隻美麗的白鹿,一路從山林外圍追入深林裡,意外的發現了這池潔淨的潭水,因此回去將整個部落遷到這裡。指引他們到這裡聖潔的白鹿變成了邵族守護靈的象徵,這是大約十七世紀時的傳說,但是邵族人是真切的生活在這裡。現在矗立在潭水中的拉魯島上,還建置了一隻白鹿的裝置藝術品,那兒便是舊時邵(伊達邵)族人生活的地方。
照片上的紅色圈圈就是拉魯島,不用懷疑,真的就是這麼小,周圍被潭水圍繞
接下來漢人進入臺灣島,這塊地方在漢人的地標語言裡有「龍湖」、「珠潭」、「雙潭」、以及依地勢形狀的兩大塊水潭(日潭、月潭)合稱的「日月潭」等不同的稱呼。
原本日月潭的潭水只有一小畦,開始發生巨變的,是日本人來了之後。日本人在這裡進行殖民時不少伊達邵族人被迫害,尤其是在1919年日本人要進行「日月潭電氣工程」之後,截斷臺灣第一大河濁水溪的上源,將水導入這個原本5.75平方公里,深度4.8公尺的小潭裡;導入後湖水面積增為8.4平方公里,深度驟深為27公尺。原本生活在這裡伊達邵人的土地瞬間被湮沒,被迫遷離到附近的高地上去,日本人也按照計畫完成日月潭水庫及電力工程。
可即便日月潭「變大了」,不變的是這渾然天成的山勢與美景。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這兒可是日本殖民政府造冊的「臺灣八景」之一!是以在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許多日本人捐助大量的重建基金給文武廟。這次到訪文武廟便看到許多的廟柱上用紅筆刻上「日本國○○○敬贈」,可見這兒與日本的聯繫與隱形情誼。
接下來國民政府來台,延續日本已完成的建設,加上這兒的湖光山色,讓當時的國民政府老總統蔣介石非常喜歡待在這兒。這次我們到訪的「蔣公碼頭」(涵碧碼頭),碼頭對面的「慈恩塔」,都可以窺見蔣介石對於日月潭的喜愛。
蔣公碼頭前的崗哨,小涼亭裡保留的蔣介石手搖船、慈恩塔遍植的梅花樹、慈恩塔前已經荒廢的休息別院…處處可見這位當時權傾一時的異鄉遊子,對他母親及他丟失的那片大陸的無限唏噓,無盡的飄盪在這飄渺的氤氳湖水山色裡…
日月潭,這塊臺灣島正中央的仙境,孕育著伊達邵族、日本人、漢族、以及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族群的活動痕跡與故事。前幾日看了一部臺製劇集:「綠島金魂」,也是在述說著跟這兒類似的故事。原住民、日本人、國民政府以至於現在二十一世紀在多種文化交融淬鍊後重生的臺灣人,在大地之母的包容下,修補著過去的傷痕,在這塊土地上邁向新生。
現在的日月潭建置了環景步道、單車騎乘道、環潭船道、以及最基本的環潭車道。我們家汽車開了、雙腳走了、遊船坐了、自行車騎了,只差纜車沒坐過去九族文化村!雖然這裡只是小小臺灣中心的一小隅,但要好好體驗這兒的美景與享受,三天兩夜根本不夠。如果下次您來到日月潭,別急著環潭後匆匆離開;請您務必多停留一些時間,感受這塊土地帶給您的療癒。
蔣公碼頭前的崗哨,小涼亭裡保留的蔣介石手搖船、慈恩塔遍植的梅花樹、慈恩塔前已經荒廢的休息別院…處處可見這位當時權傾一時的異鄉遊子,對他母親及他丟失的那片大陸的無限唏噓,無盡的飄盪在這飄渺的氤氳湖水山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