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去標籤,情緒無對錯》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談情緒呢?

在台灣,學者黃光國(2005)提出面子理論,強調「面子」代表一個人的行動要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也就是華人社會中廣受重視的「社會聲譽」。要堅強,要完美,「為了面子」我們容易太過壓抑自己。

「有情緒」,「感受到情緒」,「向他人表達情緒」常常錯誤地和「這個人很情緒化」畫上等號,也讓人越來越壓抑。

不過,有情緒跟理性思考並非是對立的!有時正因為情緒是很真實的想法,反而能推進更好的思考,甚至幫助你成為一位更容易親近的人喔!

 無論別人怎麼說,情緒是給自己的重要提醒

無論別人怎麼說,情緒是給自己的重要提醒

當我們陷入低潮,有時候反而更害怕求助?!

「受輔恥感」是一種以情緒為主體的經驗,是一種深度的「恥辱感」,來自個人相信「接受協助」會遭受「負向刻板印象」,以致於懼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尤其是當一個人主觀認為:「求助行為」正是在人前顯示自己能力不足、有問題或失敗而需要協助的狀況。

「在需要的時候開口求助,永遠是人類最勇敢的表現。」

事實上,向別人求助並不軟弱——我們只不過偶爾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讓自己有力量站起來,而這正是勇於求助的表現。

本文為《陪伴、覺察、指引》作品介紹

本文為《陪伴、覺察、指引》作品介紹

關於專題

StandBy憂,致力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

🎧PodCast以及其他的酷東西: https://portaly.cc/standbyyou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愛心,讓我知道你的喜歡~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teacherscomment@gmail.com/ig:Teacher_ChiaA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家安老師的沙龍
125會員
177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家安老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01
一問二應三轉介的技巧是作為自殺防治守門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藉由這三個步驟幫助周遭親友,向他們伸出援手。
Thumbnail
2023/09/01
一問二應三轉介的技巧是作為自殺防治守門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藉由這三個步驟幫助周遭親友,向他們伸出援手。
Thumbnail
2023/09/01
孤單寂寞覺得冷:疫情下的孤獨感 一般來說談到孤獨,我們只會認為這只是一種感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確實如此,但如果成為「慢性孤獨」,其實就會和很多身心疾病有所連結,譬如憂鬱症、焦慮症、藥物酒精來用及代謝症候群。有孤獨感的人會使其惡化,甚至出現自傷的念頭。
Thumbnail
2023/09/01
孤單寂寞覺得冷:疫情下的孤獨感 一般來說談到孤獨,我們只會認為這只是一種感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確實如此,但如果成為「慢性孤獨」,其實就會和很多身心疾病有所連結,譬如憂鬱症、焦慮症、藥物酒精來用及代謝症候群。有孤獨感的人會使其惡化,甚至出現自傷的念頭。
Thumbnail
2023/09/01
StandBy憂,致力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 🎧PodCast以及其他的酷東西: https://portaly.cc/standbyyou
Thumbnail
2023/09/01
StandBy憂,致力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 🎧PodCast以及其他的酷東西: https://portaly.cc/standbyyou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自我成長的崛起,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自己內在的世界,對於情緒的認識與接納也逐漸敞開,從直接忽視到練習辨識,我覺得對於一個人的個體化來說,是非常棒的發展。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自我成長的崛起,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自己內在的世界,對於情緒的認識與接納也逐漸敞開,從直接忽視到練習辨識,我覺得對於一個人的個體化來說,是非常棒的發展。
Thumbnail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Thumbnail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Thumbnail
「有情緒」,「感受到情緒」,「向他人表達情緒」常常錯誤地和「這個人很情緒化」畫上等號⋯⋯
Thumbnail
「有情緒」,「感受到情緒」,「向他人表達情緒」常常錯誤地和「這個人很情緒化」畫上等號⋯⋯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過年的時候,長輩總是問你這、問你那,問你薪水多少,問你要結婚了沒,雖然覺得煩躁,但又要顧及輩份倫理,你只好把情緒壓抑著,面帶微笑的回應。情緒越積越多,來不及消化的狀態下,你可能就會開始生氣:「到底關你們什麼事!」「為什麼一直問我!」因而產生止不住的情緒化思考。
Thumbnail
過年的時候,長輩總是問你這、問你那,問你薪水多少,問你要結婚了沒,雖然覺得煩躁,但又要顧及輩份倫理,你只好把情緒壓抑著,面帶微笑的回應。情緒越積越多,來不及消化的狀態下,你可能就會開始生氣:「到底關你們什麼事!」「為什麼一直問我!」因而產生止不住的情緒化思考。
Thumbnail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一直是多數人在探討的議題之一,但負面情緒真有這麼可怕嗎?我可以大聲跟各位說「不」。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讓我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一直是多數人在探討的議題之一,但負面情緒真有這麼可怕嗎?我可以大聲跟各位說「不」。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讓我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