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學者黃光國(2005)提出面子理論,強調「面子」代表一個人的行動要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也就是華人社會中廣受重視的「社會聲譽」。要堅強,要完美,「為了面子」我們容易太過壓抑自己。
「有情緒」,「感受到情緒」,「向他人表達情緒」常常錯誤地和「這個人很情緒化」畫上等號,也讓人越來越壓抑。
不過,有情緒跟理性思考並非是對立的!有時正因為情緒是很真實的想法,反而能推進更好的思考,甚至幫助你成為一位更容易親近的人喔!
「受輔恥感」是一種以情緒為主體的經驗,是一種深度的「恥辱感」,來自個人相信「接受協助」會遭受「負向刻板印象」,以致於懼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尤其是當一個人主觀認為:「求助行為」正是在人前顯示自己能力不足、有問題或失敗而需要協助的狀況。
事實上,向別人求助並不軟弱——我們只不過偶爾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讓自己有力量站起來,而這正是勇於求助的表現。
StandBy憂,致力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
🎧PodCast以及其他的酷東西: https://portaly.cc/standbyyou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愛心,讓我知道你的喜歡~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teacherscomment@gmail.com/ig:Teacher_Chi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