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鴨川河畔漫步,跳個烏龜,在花見小路裡頭信步遊走。一位舞伎翩翩而來。千年古都裡,身立於此,宛若命運於此相合。
展報閱讀,看是枝裕和跟N家合作拍了一部新劇。心想歷來金獎導演慣用了大螢幕拍攝手法,轉戰小螢幕劇集後評價往往毀譽參半。加上N家劇集往往有新意卻沒有太多的能力,我指的是讓劇變更好的能力,然後要拍出京都,要拍出舞伎,我好奇大導到底想怎麼拍?
結果是好看到想去京都遊走,在鴨川河畔漫步,跳個烏龜,在花見小路裡頭信步遊走。一位舞伎翩翩而來。千年古都裡,身立於此,宛若命運於此相合。
是枝裕和受楊德昌、侯孝賢兩位大導影響,在對於人的角色上多有著墨。《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海街日記》、《小偷家族》都在告知電影往往映射出普通人的一般人生。而從楊導的《一一》、侯導《悲情城市》、《戀戀風塵》等新浪潮電影中也不難發現,但看完電影總對這故事感到震撼。
「很普通,但很好吃。」越普通就越深刻。
正因為是普通人的故事嘛。越普通就越深刻。你可能會講述的會是周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記憶之深刻往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擦身而過容易複製的事。
《舞伎家》是這樣的,兩個國中畢業就青森縣來到京都求做舞伎的兩個女孩季代與小堇開始,起心動念在於兩個人在修學旅行時在京都跟藝伎合照,因此立志要成為舞伎。但人總有天分之別,小堇才能可說是天才,但季代舞步之笨拙被老師評斷為不具才能,因此只好返鄉。因緣際會之下,做了料理給舞伎家中眾姊妹吃,在原任料理人因身體因素無法工作的狀況下,接下了舞伎家中料理人職責,專事張羅飲食。故事就從舞伎的成長與料理製作開始。
一劇一料理。這並不像是另一部劇集強調我很餓我想吃東西。而是透過舞伎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件小事,比如:練舞、宴會、無法持有手機、綁上髮髻不能拋頭露面。在京都這有著許多原則的地方,舞伎作為文化上的呈現者與代表,相對需付出被原則箝制的代價。因此劇裡主軸環繞在此:小堇的成長以及季代的料理協助。例如:最終話當小堇正式出道後,總算願意嚥下季代為她特製的三明治。因為小堇認為沒出道就不吃這種代表身份的東西。
導演們用相當相當樸實的故事情節,在原著的架構下建立出另個不同的觀點。劇名是料理人,演的是舞伎們、京都人、京都文化。料理人笑著端出的料理,是每一集的結論。如果原著是為了要用料理撫慰作為每集的結束(料理漫畫的結論),那劇集擺上料理的用意是要告訴觀劇人:在打拼出道的世界裡,還有我在廚房撐著你。
因此原先我以為季代才是主角,小堇反而角色更出眾,但又回頭想想,如果只有小堇一人,沒有季代的扶持,她在修業的期間內撐得下去嗎?沒有季代,小堇的角色也就薄弱化了。
撥一口飯,慢慢咀嚼。很普通,但很好吃。
當然在有限的場景裡,導演們還是將劇拍得很美。如果藝伎作為劇集的代表,那她勢必要將藝伎婉約之美演得很好。而藝伎又要代表京都,又必須拍得很婉約。比如街道、小雪、散步等等。還要找些婉約的演員:如常盤貴子、松阪慶子,橋本愛,屋形的其他女孩等,至於擺一個松岡茉優演個個性落落大方還棄婚回到屋形求職的角色,拿來對照更顯得眾人婉約。
但全都婉約是不會有衝突的。我建議大家慢慢看,把他看完。總是有人會發出挑戰,並且是和風的婉約方式發出挑戰,醍醐味滿點。就煮個白飯,挖點醬菜,打開N家,跳過其他,直接點這部劇。筷子撥一口飯,慢慢咀嚼。酵素會轉化澱粉,漸漸地你的口中出現一點點,就那麼一點點甜滋滋的味道。吃點醬瓜菜心,吃個麵筋,不要用泡菜,不可以是泡菜,台式韓式都不行。等到一集演完,也吃得差不多了。但發現,不會有想要馬上看下一集的衝動。可是有點東西在心中蕩漾。
是餘韻?泡杯茶,吃個小點。在沙發或是躺椅上慢慢想一下,等到下一餐的時候,大概也就想出來了。還真的是餘韻。我拿出去年秋季做的京都遊走計畫,只差上網訂個機票向公司請個假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