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媽媽和弟弟在對話,突然發現稱呼是用來確認關係很好的工具,尤其是對家人談到自己的朋友時所用的分類,很適合拿來檢視親疏遠近。
第一種朋友是有名字的,舉凡男友(前男友)、女友(前女友)、兒時玩伴、摯友,這些會以三個字全名出現的,通常是滲入家中最深,或是對你影響(或曾經影響)最深的人。
第二種朋友是不會特別提到名字,通常以一團一團的意象出現,每個人有不同的分法,從這些分法也可以看出你經常交往的對象有哪些。偶爾會被加上特徵單獨提列出來。
媽媽對我們談到女性朋友,通常都是用某某(名)阿姨稱之,男性朋友則是某(姓)叔叔、某伯伯,我們知道全名的,要不就是她最親近的朋友,要不就是傷她最深的人(因為罵人的時候自然會連名帶姓地出現🫢)。常出現的分類有「我們馬偕的」、「成長班的」、「插花班的」、「寮仔的」、「以前診所的」。而她不想明說是誰的時候,則會開始出現我同學、我朋友😂。
弟弟談到朋友時的分類常常是用地點來區分:「木柵的」、「景美的」、「師大的」、「文山的」,而其中以全名出現在我們家人數最多的應該是「泳隊的」,可見游泳隊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他還有一個分類是「前同事」,我最近也學著用,發現可以不用曲折地解釋是在哪裡的同事,也無需一一點名,很是方便。
我談到朋友時則多用年級區分(真是莫名其妙😂):「國小同學」、「國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是不是很無趣的分類)。國中又分三班和十班,大學又分不同系的同學,除了同學以外還有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其他分類就想不起來了,問家人可能還比我清楚!
啊對了,那些連爸爸、媽媽、小孩、老公都會一直出現的就不用說了好嗎?麻吉佇遮!
*好像發現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