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托嬰中心孩子們的作品......
四年前,我初到托嬰中心學習照顧寶寶,除了現場的「咩尬」以外,也需要每天填寫各種行政表格,並安排適性發展活動,與每週帶小小孩產出創作品,目的是讓孩子期末時能夠帶走一些學習的軌跡,讓家長可以觀賞與收藏。
當然,托嬰中心是以保育為主,學習為輔,然而家長大多想透過專業的保育人員帶領,讓自己的孩子多方嘗試各種創作。當時非本科系出身,又自視為一個頂級美術白痴的我,為了孩子每週一次創作的作品要做些什麼,曾經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困擾!然而經過了這些時光,大致歸納以下三點是我擔任托育師所見到的狀況:
- 每週創作目的與技法要配合孩子的發展,越小的孩子能力自然越少,通常小寶班就是手印腳印蓋好蓋滿(頂多蓋蓋高難度的唇印),然後再由「厲害又厲害」的老師手繪或拼貼,後製成各種不同的畫作。中寶班的孩子逐漸發展出蓋印、撕、貼、塗鴉、滾輪等等的能力,雖然可能生澀或不到位,但這都是孩子成長的軌跡,若加上老師無邊的創意,也可以做出一些不錯的作品。大寶班則等同於幼兒園的幼幼班,基本上能夠理解指令並可以溝通,在可控範圍內想做什麼嘗試都可以玩玩看,單看家長與帶班老師心臟有多強大,因為美術的世界可以很含蓄,也能夠超瘋狂!
- 中心有既定的行程與任務,洗手、換尿布、處理情緒、吃飯、吃點心、鋪床、收被、慎防小孩開門關門(或開燈關燈)約八百次、說故事、手指謠、無限量大小肌肉活動、特定節日活動、慶生、抓周、為不小心撞一頭包的小孩或被蚊子叮的小孩冰敷塗藥等等……雖然老師很想讓每個孩子使用大把時間體驗創作的快樂,但基於以上各種行程,導致創作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作品的累積又十分必須,於是為了做流程與品質管控,老師也得亦步亦趨的隨侍在側,否則一轉身就會得到各種顏料掐豆(翻倒)、紙張撕破、素材掉落,或者任何匪夷所思的災難!所以在執行之前,老師必須找主題、找素材、經過搭班老師共同討論,並沙盤推演所有孩子可以參與的步驟,確定完成品當中有孩子努力的成分再採取行動。同時也能確保為孩子記錄下創作的照片或影片。(關於如何拍好照片與影片,那又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啦!)
- 照顧者應不應該介入作品,或者該介入的部分為何,我想這是每一個現場老師的糾結。多年前,我也曾陷入這樣的瓶頸,因為個人同時身為家長身分的關係,我絕對明白,當父母親收到孩子在校點滴的學習紀錄時,是有多感動、多開心的時刻,期待翻開每一頁能看到那些,貼得歪七扭八的貼紙,撇出圖畫紙外的筆觸,那都是我小孩努力的珍貴痕跡啊啊啊啊!(握拳)但站在老師的立場,當然還是希望在合適的安排下,既能讓孩子體驗創作的樂趣,又可以呈現不錯的作品。如果別被當成資源回收更好,若能被家長搶當收藏品就棒到天花板惹!
為了幫助在有如戰場般求生的托育老師們,這邊提供給陪伴三歲以下寶貝創作的建議,不管是現場的育兒師,或者有心陪伴孩子做體驗的爸爸媽媽們都可以玩一玩!
1. 理解你的孩子並考慮周詳
在一個班上的孩子月齡有大有小,在考慮一項創作時,我們必須將最小的孩子一併考慮進來,確認他們的能力所在,在可以調整的範圍內做難易度的增減,讓較小的幼兒可以進行探索,也使較成熟的幼兒可以嘗試與挑戰。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一次次累加經驗進而熟練的,月齡小的孩子也許一開始不能明白創作的有趣之處,需要老師協助,或者引導進行,但在每週持續進行創作的狀態下,他們很快就能感受到做作品是非常快樂的活動!執行創作活動的當下,可同時觀察得知某些孩子所欠缺的精細動作,也可在日常設計相關的適性發展活動來加強,並且與家長分享發現,建議在家庭生活中同步努力,一舉兩得。
2. 吸收新知與留心生活
正所謂學海無涯,首先多看、多聽、多吸收準沒錯,不管是基本的色彩學配色知識,或各種有趣的素材發揮,都是加強基本功。我個人喜歡看臉書豐富的幼教社團或者親子粉專分享的創作,或者名為「Printerest」的APP,也有豐富創作技法可以參考。配合我們留心生活中的點滴,不管是氣候、季節、時事、節慶、特殊事件,都可以是帶領孩子創作的契機,所謂「有感生活」,即是孩子用天生的好奇去探索,而大人用後天的成熟去深究。就像下雨了,我們可以帶孩子用噴霧罐裝著藍色顏料做一幅雨景噴畫。冬天到了,也可以帶孩子做雪花刷畫。防疫戴口罩,也可以彩繪自己的創意口罩。能夠結合生活,深化經驗,就是最好的學習。
3. 大膽嘗試和細心紀錄
面對年紀越小的孩子,創作前的準備越多,一旦進入孩子參與的部分,要盡可能給孩子空間去揮灑他的創意與感受,不管是讓孩子挑選素材或媒材的顏色,或者讓他選擇要貼或畫在哪個位置,甚至畫滿或大量留白,這都是孩子的決定,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觀察並記錄每個孩子的細微之處,並與家長分享關於孩子在創作過程中的策略與行動,是否與他的氣質與個性相符,或者他們有什麼樣的突破與創新,這些觀察都是很有趣的,家長也很喜歡接收到老師分享孩子在校的各種樣貌,因為親師能夠對應孩子的發展,代表我們雙方都十分關注著孩子。重點在於,老師要能夠放手,讓孩子決定,他覺得這樣漂亮,就是漂亮,不管畫面的配色、分布、完整與否,那都是大人的眼光,在孩子的世界裡,享受創意的自由與快樂最要緊!
在學校拍作品照時,我也會隨性地拿一些小飾品來做搭配,這不僅是給家長觀賞,也是對自己教案成果的紀錄,自己也覺得心情很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畢竟,作品是孩子成長的軌跡,我個人不希望為了交出各種漂漂亮亮的作品,以致於最後家長悉心收藏數十年的,其實是托嬰老師的作品集。所以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將主導權還給孩子,練習從一點點到全部,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的過程嗎?上圖是中心一位孩子的黏土豆豆手掌印作品,做法十分簡單,先以紙黏土壓成餅狀,再請孩子用力蓋上自己的小手印(這部分需要大人幫忙,施力較平均),接著請孩子刷上白膠,最後倒入滿滿的豆子壓平,老師再幫忙拿到戶外曬太陽待乾就完成了!這次擺件作品完成後,我在學校拍照紀錄,就讓孩子帶回家。
不久後,家長傳來照片分享,他們將作品認真裱框,放在家中當擺飾,十分溫馨可愛,並且獨一無二,看得我與主任感動異常,因為這就是我認真帶孩子做作品的終極目標,讓小小孩的學校作品「成為家的收藏品」。
感動萬分的家長分享裱框,謝謝家長的用心,這對我們來說,是最美好的回饋。
未來我也將陸續分享我在托嬰現場陪伴孩子玩的作品,玩,要玩得有益、有趣、有美感,因為能進入腦袋的,從來都不是你覺得無聊的東西,對吧!